回过头来说说《药神》这部电影。当然,毋庸置疑,这在中国烂片遍地的环境中,绝对是鹤立鸡群的漏网之作。它所展现出来的畸形的法理之下,普通的小人物的利益的挣扎和人性的觉醒,恰是当下感受得到,却又无法说出的普遍疼痛。但是因为很早看过同类型的好莱坞神作《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所以看《药神》的时候,难免会进行对比。比如立意还可以提高——药企的妖魔化就不符事实。因为从台湾的例子就已经足够说明,中国人吃不起格列卫更多的是医疗体系,药品体系的失败。真正赚大头的,误人性命的,还真不是药企。
我历来不喜欢那些对商人讲道德的指斥,因为在商言商,奉公守法就是最大的道德,再苛求药企自我牺牲,那样其实是洗白政府责任和混淆市场选择。当然,可以理解,《药王》不能简单和好莱坞电影对比——毕竟人家是没有过审这一说的。能在关注残酷现实的同时,讲好一个故事,摆正价值观,这就已经非常难得。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如果一个社会需要普通人成为药神,那本身已经悲剧。
因为,制度才是最昂贵、也是最见效的药品——它救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国人。一款救命药能不能真正的救命,不在于它在哪个地区生产销售,而在于它面对的是什么制度。在某些国家,比如澳大利亚,它不过百元;在某些国家,它才会高达4万。
看不到这样的制度,比吃不起救命药更为可悲。
如果在延伸说一下,我们需要的已经不仅是一个可以战胜生理疾病的医疗制度。更需要一个可以战胜社会层面顽疾的制度。因为等待拯救的不仅仅是病人,而是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