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欧服吧 关注:42,671贴子:1,607,829
  • 11回复贴,共1

【学无止境】没错!来了!!他们又来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18-07-23 12:38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7-23 12:38
    收起回复
      一、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1、书籍是思想的延伸
      如果没有书籍,那么所有的世界都得自己去拿脚步走一遍才能了解,所有的历史,都只能靠自己挖坟才能了解。还没走完所有的角落,也还没挖完所有的坟,估计生命就要结束了,世界太大,靠脚走生命太短暂,只能靠思想去驰骋。
      通过别人的思想延伸自己,这是一个捷径。而如果因此而把自己埋葬在别人的思想里,则又是一个不幸。既知道捷径可用,也知道不幸可避,那么才能够踏着别人铺就的台阶,在有限的生命里面,更好的成就自己。
      2、阅读的变现是无形的
      常听人说,走了这么多路,读了这么多书,还是活不明白。也有人说,读了这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不是说,这边读完一本书,那边就马上会有对应的产出。这样把阅读当成饲料的读法,营养也只能是饲料层次的了。书的营养不在于吃,而在于通达,在于心领神会。
      阅读真正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气韵。更具象的和实际的,是改变一个人的心智结构。不阅读,是一个人,阅读了很多书,则又会变成另一个人。阅读是通过改变一个人的根本心智,并驱动他去走向另一番人生,如果是增益自身修为的阅读,那么显然这个变现,即是脱胎换骨本身。
      3、最终还是要成为自己
      做个思想实验。一个星际空间站上,泡在营养液中插管子培养出来的婴儿。他长大后,什么都没有接触过,那么他的自我认知会是什么样的?可以肯定,他没有“自我意识”。因为他缺少一个文化模因和地图。
      自我认同的形成,是后天的。它的关键,是文化模因和地图。所以,阅读就是一种建构,你钦佩欣赏什么人,读他们的书,慢慢的就会构建出来与之相应的人格和自我认同。读圣贤书的人,就会正气浩然心怀天下。读畅销书的人,就会市侩庸俗小布尔乔亚。书都不读,只能读图的人,就只能一直处于心智低幼状态。
      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自我认同这种文化人格的构建。而书籍和书籍里面的那个人的气韵,则是构建自我的基本素材。
      4、有意义的理解力操练
      为什么儿童只能读图,不能读字呢,因为理解力跟不上。如果一个儿童,一直不读书呢,长大了之后,他的智力发育是不完全的。因为该长脑子的时候,没有进行适应性训练。
      而理解力的低下,则是一生的缺陷。别人能通达的世界,自己看都看不见,别人能通透的现象,自己怎么想也不明白。不学,不思,不读,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一生。快乐的猪,真的快乐吗?那只是动物性的本能,只是一种俗乐。
      快乐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比理解力的操练更难的事情。能通了之后,才能达,能达了之后,才能乐观:观世界了然于胸,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这才是真正的快乐:至乐。


      IP属地:北京4楼2018-07-23 12:38
      回复
        二、读过很多书都忘掉了,意义何在?
        读书,是为了了解别人是如何理解与认知这个世界的。并通过别人的理解,来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心智图景。
        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不是在于记忆。而是在于理解。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话。和作者的对话。真正有思想的智者,他们讲的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关楗”。如果能心领神会,那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智者,拿到理解世界的钥匙。
        任何事物,只有理解了它,才能驾驭它。反之,则被世界碾压。
        这样真正有智慧的作者,他们的书有一个共同之处:简洁。反之也成立,但凡繁复冗沉之作,也肯定没什么智慧可言。
        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妹妹。
        《黄帝内经》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是不是简洁,是鉴别一本书值不值得读,书中作者值不值得交谈一番的重要条件。
        反面教材,有些书,只看看封面,看看目录,就可以不用看了。还有的书,如果打开正文,看了五分钟还没发现这个人手里有钥匙,也可以不用看了。
        丁肇中说过一句话,任何书,任何思想,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和表达。如果做不到,那就是没理解透彻。
        但也有可能,有些书,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在说什么。他关于世界,并没用理解,也没用钥匙。他只是在那里絮絮叨叨的没完没了。这种人写的书,特点就是流散无穷,毫无价值。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象,象不尽道。所以,纯粹刻意的记忆背诵书籍里的文字,没什么意义。真正有些书有些句子,读一遍,让人一辈子想忘也忘不掉的,那才是真正的你正在寻找的“关楗”。
        当然了,很多人读书不是为了理解世界,而是单纯的为了消遣,为了取悦自己。实际上,真正摄人心魄的纯文学作品,它在审美上的巅峰,就是它对世界的理解。
        例如曹雪芹,李商隐,例如博尔赫斯,如品钦,例如穆齐尔,例如贝克特,卡夫卡,普鲁斯特们……等等。如果他们只是一众无脑畅销书作者,写的全是迎合庸俗市侩们的浅薄贫瘠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摄人心魄。
        浅薄的东西,不值得审美。就好像一张抹了几百层化妆品的脸一样,给人的感觉,就是腻,就是脏。
        阅读这条路,一旦走上去了,想一直浅薄下去,也挺难的。除非,是一个恶趣味的读者,一直追逐着无数恶品味的作者。
        当一个人构建了自己的天地,安了身,立了命,不再浅薄的时候,品味和气质就出来了。这就是阅读最大的意义。
        读了那么多的书,都忘掉了。但是,你通过阅读而形成的品味和气质,则是令人忘不掉的。


        IP属地:北京5楼2018-07-23 12:39
        回复
          四、从有知识到有思想
          有思想的人,和有知识的人,是不一样的。
          有知识的人,只是像集邮一般往自己脑子里面划拉东西。对这些东西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是这样,它们之间又是怎么的关系。从来不关心。他们甚至几乎不思考,只是不停的在集邮。这是个什么什么,噢,看见了,装进了脑子。他们只关心“是什么”的问题。
          这种人,就是被尼采讽刺为钟表的学者,或者就是福科在《词与物》一书里面讥讽的知识分类学家。他们收集的知识越来越多,给自己造了很多房子,住在里面,认为这些房子就是他们的思想。这种人,最登峰造极的成就,就是成为一个学者。
          尼采是这样评价学者的:他们是上等的钟表装置,只要给他们上紧发条,他们就会准确无误的报告时刻而发出谦虚的滴答声。
          另一个阵营。则不怎么关心是什么的问题,更厌恶集邮把自己搞成一个人肉硬盘。他们只关心“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有思想的人要走的路。
          有思想的人,可以进一步分成不同流派和层次。有的人,思考一番,得出一个结论,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赫然一代宗师。思想家光环加身。这是面对表象的初级思想家。他们是构建主义者。这一群,里面又可以细分很多种,这里不作详述。
          再一步升级,变的更高级的思想家发现,以上思想家,都是错的,他们虽然比那些集邮党进步了,但是得出了答案各不相同,而世界不可能两个不同的答案,又同时都对。有没有可能,他们都不对呢。考察一番,发现,果然他们都不对。那些集邮的人肉硬盘,活在知识堆里,这些初级思想家,则是吹了个玻璃瓶子,把自己装起来。不行,于是高级思想家,把上面的那些初级思想家的玻璃瓶子都打碎了。这种思想家,叫解构主义者。
          然后呢。这事还没完。所有的瓶子都打碎了。对世界,人们失去了答案,之前还能钻在玻璃瓶子里面活在幻想里,现在赤条条的直面洪荒,人类的理性和智识那点尊严被剥的一丝不挂。这真让人心碎呐,这类人,喜欢把人们都扒光腚看着他们心碎哭泣的,叫虚无主义者。虚无主义,就是解构完成的必然产物。
          喜欢思考为什么的人,尤其不喜欢和喜欢集邮的人交流和辩论,内心里面对它们充满鄙夷。试想,换你你会和一块硬盘聊天吗?而硬盘呢,却老喜欢在喜欢问为什么的人面前卖弄,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在跳舞这种所谓的专业问题的干货,各种不欢而散。思想家觉得这种人太蠢了,蠢的不可理喻,竟然把各种未经省察的废话当成理所当然的事实和前提。
          是什么,为什么的,弄一圈子,其实也没最终解答最根本的问题。很多人顿时感觉世界暗无天日,人类理智的尊严无处安放。
          不要紧,这时候又出来一群人救场了。他们说,是什么的这一群,把自己活成一个硬盘,是多么悲惨的事。问为什么又不能得到终极解答的人呢,又活的那么痛苦。其实,他们都不对。
          他们认为正确的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应该以“做什么”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活成硬盘的,是攒了太多垃圾无用的知识,活成痛苦的思想家的人,是问了太多垃圾无用的为什么。如果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找出最优解,最优路径,这样的生活才最美好,不累也不痛苦。思想家这一脉,到这里就算剧终了,这群人叫实用主义者。
          这事就这么完了吗?还没有。
          这时候,来了一个叫孔子的人,说,那些问是什么的硬盘,是学而不思则罔。那些喜欢问为什么的,被自己发明出来的问题折磨的痛不欲生的人,则是思而不学则殆。
          实用主义者问孔子,那我呢。孔子说,你这样的情况,属于谋事不谋道啊。虽然不痛苦了,但是人生不完整,虽然活的坦然,但是也跟没活过一样。实用主义者听闻,吐血,卒。
          那道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说,这个要问我师父老子了。
          老子出场了。老子说,道,听不见,看不见,摸不见。不可说,不可名,不可欲,不可琢磨。
          哇,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道到底又是啥?
          老子说,用其光,则见其明,涤除则能玄览。我就是这样看见道的,说了你也不懂。我写了本书《道德经》,里面嘴皮子都磨破了一直都在说什么是道,可惜没人看得懂。


          IP属地:北京7楼2018-07-23 12:39
          回复
            五、时文与经文
            清朝有个叫徐大椿的名医。他可能是中医历史上,天赋可以排进前十名的人物。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读了很多书,很快就把当时的一些畅销书作家们的思想都弄明白了。这时候,他才十四岁,他的同龄人还在为青春期而烦恼,他已阅尽他那个时代的文采风流。
            徐大椿觉得,人生好无趣,该读的书都读完了,后面还能做什么呢。就去问自己的老师,老师说,时文很容易有止境,所以这些东西自然难以满足你。如果你有志于追求没有穷尽的大道,那就应该去读经文。
            徐大椿被老师一语惊醒,从时文的小溪中,跳进了经文的汪洋。开始了他的入道之路。他读易经,没有人教他。他读道德经,也没老师教他,他读黄帝内经,也没老师教他。他全是自学的。
            真正能把易道医弄通透的人,很少很少,徐大椿算是其中一个。他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智识天花板就那么高,他还没起跳,就开始碰头了。没有人有资格做他的老师。所谓的江湖习气的那种师承,在他眼里,就是个笑话。
            以道为宗,以天地为依,以圣人为师,以经文为学。只有这样,才能不碰头,才能在没有止境。
            读时文,就如同下雨,有的雨下的小,很快就干了,有的雨下的大,过几天也会干涸。而读经文则不然,它相当于,找到了一个万江之源,它会永久的源源不断,绵绵不绝,川流不息。
            经,是一个很神圣的字,能够传万世的书,才可以称之为经,因为它讲的是道,只要地球和太阳的关系没有变,那么它讲的道理,依然都是有效的,并不会因为时境变迁而失灵。时文则不然,它只是当下时代的产物,它讲的道理,过了这个时代,下个时代就不能用了。
            后来一些蛮夷文化入侵,把一些满嘴跑火车的书,都自称为经,还把自己的一些马戏团理论,自称为道,自大自高,蒙惑愚蠢,这是很好笑的。他们既不是经,也不是道,他们就是一群大马猴。
            经文,都是谁写的呢,圣人观天之道,为天地立言而成书。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要先有真人,后才有真言。时文为什么不可能超越它的时代呢,因为它们并非真人真言。


            IP属地:北京8楼2018-07-23 12:40
            回复
              现在阅读都是通过手机。


              10楼2018-07-23 14:01
              收起回复
                我宁愿看这个,也不想看撕X贴刷屏了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7-23 17:00
                收起回复
                  忘了标注转帖了,至道学宫白云先生的帖子,可以自己百度。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8-07-23 2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