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微吧 关注:46贴子:1,966

【诗词】唐宋词基本知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哥 
  


1楼2009-05-24 18:59回复
    摘自《唐宋词鉴赏辞典》 
     第一讲 词的特点及名称 
    词是古代诗歌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源于隋朝,成于唐代,而兴于宋。由于唐宋词在中国文学上的崇高地位,所以我们今天所认识的词往往概括为唐宋词。 
    词相比于格律诗,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它的形式上,即在词的调、声、韵、句式结构等方面,都与格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 
    今天我们认识和了解词的格律,应该客观地理解,既不必因询守旧,刻以词的形式来创作诗歌;也不能全盘否定,因为这种形式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古代诗歌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诗歌完全是一种不受任何形式束缚的自由奔放的文学载体,虽然它承载的还是诗人的喜怒哀乐情绪,表达的还是壮志柔情等等内容。 
    了解和学习词,从今天的意义上来讲,仅仅在于欣赏和帮助而已。 
     
     一、词与近体诗的形式区别 
    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它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体制和风格,成为唐宋时代与古、近体诗并行且有其质的差异的重要抒情诗体。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唐宋文学的光辉成就之一。 
    隋唐时代的音乐有着三个系统。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自唐天宝十三载(754),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燕)乐。”雅乐为汉魏以前的古乐;清乐是清商曲的简称,大部分是汉魏六朝以来的“街陌谣讴”;燕乐结合“胡部新声”(主要是龟兹乐和西凉乐),是唐代通过欧亚大陆的国际交往和同西域各民族大融合而在音乐上推出的重大创造,划出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唐代音乐传至日本、朝鲜,被称为“唐乐”。词乐以燕乐为基础。词就是配合燕乐乐曲创作的,是可以歌唱的“歌诗”。词在体制上和唐代近体诗有着一系列显著区别。词体的种种特点,部分是从诗体演变而来的,但是主要由它作为燕乐曲辞的性质所决定的。词与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词的体制,即产生于它同曲的这种依存关系之中。由于词是“由乐以定词,依曲以定体”的,它同近体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下列五点: 
    1、一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等,称为词调。词调之名本是曲调之名。曲名除了表明其音乐内容,有时还表明曲调的性质和令、引、近、慢等乐曲类别。词调就以曲为名,而不根据词意另立词题篇名。每个词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各各不同,这也是因所有曲调的节奏旋律各不相同而来的。 
    2、一首词大部分有数片,每片作一段,以分两片的为最多。片,也就是“遍”。“遍”是音乐名词,乐曲一段,叫做一段。唐宋时词调的分片,即以乐曲的分段而来。唐宋曲调的结构,大部分为两段,即由两段音乐组成一曲。初期的小令短曲,乐止一段。少数长调慢曲,则多至三段、四段。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各不相同,每个词调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要依据曲度。唐宋时乐曲一遍,又分为若干小段,称为“均”。一均就是乐曲中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单位,乐曲于此为“顿”、“住”,词调则于此断句、押韵。所以词中韵位大都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停顿之处不同,它们的韵位也就跟着不同。 
    4、长短句的句式。诗也有长短句,但是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十之八九是句子参差不齐的。作词大量地使用长短句,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曲中有轻重缓急的“乐句”,词中就有随之变化的“长短句”。 
    5、字声配合更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是变化很多,而且有些词调还必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在音乐吃紧的地方,更须严辨字声,以求协律和美听。 
    


    2楼2009-05-24 19:01
    回复
      宋杨缵《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者能依句者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实取焉?”张炎《词源》卷下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为数不多。何况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首首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甚协律。他们大多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据其字句声韵填之。这样就把词的音律化变为词的诗律化,只是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是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第三讲 词调(2) 
      三、词调与文情 
      词调与文情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词是合乐文字,所以词的文情必须与调的声情相一致。唐宋词的歌法现在虽然久已失传,所有词调都无法按原谱歌唱,但是我们还能从文字上来辨别某些词调的声情。我们根据当时的记载和现存的作品(最好是根据当时识音识曲的词人的作品,或这个词调最初的作品),加以细致的分析体认,可以约略考知某些词调所表达的情绪究竟是悲是喜,是婉转缠绵还是慷慨激昂。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的句度的长短,语调的疾徐轻重,叶韵的疏密和匀称与否等等,多方面推求它们的声情与词式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样就不难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例如《六州歌头》,从调名知道来自唐代的西北边地,当是高亢健壮的。宋人关于此调的记载,如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六说:“《六州歌头》本鼓吹曲也。近世好事者传其声为吊古词,如‘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案此为李冠词)者是也,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事实之,闻其歌使人怅慨,良不与艳词同科,诚可喜也。”鼓吹曲是军乐,“音调悲壮”就是《六州歌头》这个曲调的声情特点。除李冠词外,贺铸的《六州歌头》也是现存较早的作品,今举以为例: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肝胆洞,毛发耸。 
      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 斗城东。 
      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 
      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梁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 
      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 
      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 
      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 
      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 
      剑吼西风。 
      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全词三十九句,其中二十二句为三言,最长也不过五言。三十四句押韵,又以东、董、冻平上去之声通叶。字句短,韵位密,字声洪亮。作者就是以这种繁音促节、亢爽激昂之声,写自己豪纵奔放的壮怀侠气,文情与声情完全一致。从歌词内容、句度、语调、叶韵等方面,完全可以肯定它是个“音调悲壮”的曲调。后来张孝祥、刘过、汪元量诸人填作词调,或吊古代兴亡之迹,或抒自己忠愤填膺之情,音调都是慷慨悲凉的。和《六州歌头》相近的,还有《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等词,都适宜于写豪放的感情。唐宋人不少是按照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选择词调的,读词时应该体会作者所用词调的声情和作品的文情之间的关系。 
       
       辨别词调声情的方法,约有下列几种: 
      1、据唐宋人记载 
      唐宋人书中凡言及词调声情的,大致都可信。如前引程大昌《演繁露》所记《六州歌头》的声情。又如宋毛开《樵隐笔录》说:“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这也可见《兰陵王慢》末段的声情。 
      2、据唐宋人作品 
      这可依《历代诗余》(清康熙时沈辰垣等所编的一部词的总集,将唐宋以来词依调分编)诸书,于一调之下的许多词中,分析总括它的内容情感,若有十之七、八相同的,就大体可以推断此调是某类声情。如《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等调,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推断为豪放激昂一类。虽有例外,大致不远。 
      


      6楼2009-05-24 19:01
      回复
        词中该用去声字处,若代以他声字,歌唱时就会发生困难。《乐府指迷》说:“古曲亦有拗者,盖被句法中字面所拘牵,今歌者亦以为碍。如《尾犯》之用‘金玉珠珍博’(柳永词),‘金’字当用去声字;如《绛园春》之用‘游人月下归来’(丁仙现词,见《草堂诗余》,作《绛都春》。又见吴文英《梦窗词集》,当误入),‘游’字合用去声字之类是也。”这是因为字声关系音律,所以不许改用。 
         
         有些词调,今但以文字声调读之,也可以知道它必须用去声而不可改用平、上、入的。如陆游的《恋绣衾》: 
        不惜貂裘换钓蓬,嗟时人谁识放翁。归棹借樵风稳,数声闻林外暮钟。 
        幽栖莫笑蜗庐小,有云山烟水万重。半世向丹青看,喜如今身在画中。 
        去声字都用在每句的韵脚之上,必非偶然。又《太常引》的两结,辛弃疾词一首作“被白发欺人奈何”、“人道是清光更多”,有一首作“且痛饮公无渡河”;杨果词作“直推上淮阴将坛”、“道蜀道如今更难”,这些去声字都不可改用平、上、入声。 
         
         (4)入声 
        元曲没有入声,因为当时北方话中入声已经消失。周德清《中原音韵》把入声分别派入平、上、去三部内。如“匹”、“十”、“匿”三字原来都是入声字,而“匹”读上声,“十”读去声,“匿”读平声。但语音的变化是需要长期过程的,入派三声的现象早已开始,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敦煌词中已有把入声读作他声的,如《云谣集》中《渔歌子》“身心生寂寞”句,即以“寞”叶“俏”(上声)“妙”(去声)。这种例子在宋词中尤多。清戈载《词林正韵·发凡》说:“惟入声作三声,词家亦多承用。如晏几道《梁州令》‘莫唱阳关曲’,‘曲’字作邱雨切,协鱼虞韵;柳永《女冠子》‘楼台悄似玉’,‘玉’字作于句切;又《黄莺儿》‘暖律潜催幽谷’,‘谷’字作公五切,皆协鱼虞韵(案此调当于‘催’字断句,‘谷’字非韵,戈氏误,下晁词同);晁补之《黄莺儿》‘两两三三修竹’,‘竹’字作张汝切,亦协鱼虞韵;黄庭坚《鼓笛令》‘跟厮打过如拳踢’,‘踢’字作他礼切,协支微韵;杜安世《惜春令》‘闷无绪玉萧抛掷’,‘掷’字作征移切,协支微韵;张炎《西子妆慢》‘遥芩寸碧’,‘碧’字作邦移切,亦协支微韵;又《徵招》换头‘京洛染缁尘’,‘洛’字须韵,作郎则切,协萧豪韵,此皆以入声而在句中者。……诸如此类,不可悉数。” 
        有些词调规定必用入声,便不可改用他声。如周邦彦《红林擒近》下段“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他首作“步屐晴正好,宴席晚方欢”,“落”、“索”、“屐”、“席”等处必用入声。又此词“夜长莫惜空酒觞”,他首作“放杯同觅高处看”,“惜”、“觅”处也必用入声。这等皆不可忽略。 
         
         3.五音及阴阳 
        词中辨五音,分阴阳,北宋已有。李清照论词,说“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五音是指发声部位,即唇、齿、喉、舌、鼻五类。五声是阴平、阳平和上、去、入。清浊就是阴阳,阴声字清,阳声字浊。李清照有一首《声声慢》。其中用舌音的十六字,用齿音的四十一字( 为舌音, 为齿音):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13楼2009-05-24 19:20
        回复
          词韵与诗韵不同,但它的来源是出于诗韵,是把诗韵再加以分合。戈载《词林正韵》的韵目是以《集韵》为本。因为词盛于宋,《广韵》、《集韵》都是宋代的韵书,而《集韵》的纂辑较后,收字也较多。(今从《词林正韵》中经过整理后的《词韵简编》作为附录附于本讲义之后。) 
          作词韵的都参酌、概括唐宋词而成,但唐宋人所作,也常有超出韵书范围的,因为作词的目的是为了抒情或应歌,自然不必把各类韵书约束自己,更何况汉字发音经过千百年的变革,今天我们更不能拿后人所定的词韵来限制。 
           
           二、协法 
          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且变化很多。大约可分为下列十一类: 
          (1)一首一韵 
          和近体诗的押韵方式相同,一韵到底,这在词中占大多数。 
          (2)一首多韵 
          如《菩萨蛮》,用两仄韵两平韵,这在词中也是比较常见的。用韵最多的要算薛昭蕴的《离别难》,“鞍”、“难”、“寒”、“干”为一韵;“媚”、“里”为一韵;“烛”、“曲”为一韵;“促”、“绿”为一韵;“迷”、“低”、“西”、“凄”为一韵;“别”、“咽”、“说”为一韵;“立”、“急”为一韵;共七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少见。 
          (3)以一韵为主,间协他韵 
          如李煜《相见欢》,即以“楼”、“钩”、“秋”、“愁”、“头”五平韵为主,间入“断”、“乱”二仄韵为宾。又如苏轼《定风波》,即以平韵“声”、“行”、“生”、“迎”、“晴”五韵为主,间入“马”、“怕”二仄韵,“醒”、“冷”二仄韵,“处”、“去”二仄韵为宾。 
          (4)数部韵交协 
          如陆游《钗头凤》,即以上片的“手”、“酒”、“柳”与下片的“旧”、“瘦”、“透”相协,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与下片的“落”、“阁”、“托”、“莫”相协。 
           
           (5)叠韵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叠二“流”、二“悠”字。 
          (6)句中韵 
          句中协韵,《诗经》中已经有了,如《柏舟》的“日居月诸”,“居”、“诸”相协。宋词在句中协韵的例子很多。如柳永的《木兰花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云衢,见新雁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衢”、“书”、“途”、“芜”相协。又如毛滂的《惜分飞》“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魂分付潮回去”,“语”、“觑”、“付”、“去”相协。 
          句中协韵有两三字一韵的,如苏轼《醉翁操》:“琅然清圆难弹,响空山无言”,“然”、“圆”、“弹”、“山”、“言”相协。吴文英《高阳台》:“春山无限春寒”,“山”、“限”、“寒”相协。 
          (7)同部平仄韵通协 
          同部平仄韵,如“东”协“董”、“送”,“支”协“纸”、“寘”,“麻”协“马”、“祃”等等。此等在词中最常见者,有《西江月》、《哨遍》、《换巢鸾凤》等调。如苏轼《西江月》中,“霄”、“骄”、“瑶”、“桥”四平韵,与“草”、“晓”二仄韵,都同在第八部。 
          这类平仄韵通协的词调,以平韵与上、去韵通协者为多,平韵与入韵通协者甚少。这是因为在宋词中入声韵往往单独使用,不与他韵通用。 
           
           (8)四声通协 
          上举各例平仄通协,只是举上、去协平的,此外还有入协上、去之例。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狂风暴雨,一番新绿。’又《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绿’、‘热’二字皆作上、去用,与韩玉《东浦词·贺新郎》以‘玉’、‘曲’协‘注’、‘女’,《卜算子》以‘夜’、‘谢’协‘节’、‘月’,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按词中四声通押,敦煌曲中已有。《云谣集》中有《渔歌子》(洞房深)一首,全首都是上、去韵,只有第三句“寞”字入声;又《喜秋天》(芳林玉露催)一首,全部是入声韵,只有末句“土”字上声。这二首可说是词中四声通押最早之例。但词中四声通押最多见的,是金、元人的词。 
          


          15楼2009-05-24 19:20
          回复
            秋~辛苦。


            21楼2009-05-28 22:18
            回复
              哇塞..好强大...
              PS一句..《人间词话》对词的解读也挺经典的 有空可以去翻翻...


              IP属地:江苏22楼2009-05-29 11:23
              回复
                大家考完试都来学词吧~


                IP属地:广东23楼2009-06-15 17:59
                回复
                  《人间词话》最近咱在翻第二遍。。


                  24楼2009-06-15 19:36
                  回复
                    好多,懒得看,来顶。。


                    25楼2009-06-15 21:06
                    回复
                      用手机看就不觉得多了…


                      IP属地:广东26楼2009-06-15 21:48
                      回复
                        是的,可以选择不去看。。


                        27楼2009-06-15 21:57
                        回复
                          微微吧里什么都有= =


                          28楼2009-06-16 13:35
                          回复
                            去,诗词在这儿是主流~~


                            IP属地:广东29楼2009-07-25 09:43
                            回复
                              哈哈 还不是被你蚕食?


                              IP属地:江苏30楼2009-07-26 16: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