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吧 关注:6,365贴子:51,677

回复:闲话失落的宗周文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有铜牛护犊,北有马踏飞燕,这是二件享誉国际的中国古代铜铸艺术品。我们都知道,中原地区自古就是华夏文化的胜地,但这二件铜器的出土地点却是甘肃、云南,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马踏飞燕是一个充满了想象的作品,在云端中奔驰的骏马。
铜牛护犊是一个张扬伟大人性的作品,以自己的生命保卫自己的孩子。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它们的创作者是谁了?但我们也许能找到是那一个人群创作了这样的作品。


16楼2018-08-24 20:26
回复
    本楼图片来自新浪博客——愚人老先生的图册,老先生大概近八十了吧,祝福他老人家身体安康




    考古现场为云南李家山文化遗址,在博客中,老先生是不持观点的,他将问题留给他旁边的人们去思考,这就是老先生让人尊敬和可爱的地方。
    遗址的测年大致在战国时期,铜牛护犊也是其中之一,学者们将此概括为古滇国文明,而对文明的起源,分为了二派,一.本土文明;二.氐羌外来文明。那么,谁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呢?


    17楼2018-08-24 20:57
    收起回复
      谈论古代雕塑,人们对古希腊的写实津津乐道,殊不知,对于先秦时期的汉族先民而言,他们同样对写实雕塑情有独钟,与古希腊不同的是,他们更着重于铸造,即对陶模的雕刻,以技术含量而论,胜于古希腊,也正因为他扪的执着,给我们留下了寻找他们族源的线索,这就是牛的来历。
      这个牛不是黄牛,也不是瘤牛,瘤牛是热带印度的特产,虽然看上去与瘤牛极为相似,但没有瘤牛后颈上那个夸张的大包,而且犄角也有偏差,这个牛的原型其实就是牠:

      想不到会是牦牛吧?


      18楼2018-08-25 00:14
      收起回复
        牦牛是我国的特产,牠们的故乡在青藏高原,动物驯化史学家还告诉我们,牦牛的驯化史约有三千年,而凑巧的是,这个时间正好对应齐家文化,而更凑巧的是,牦牛的真正名字——雅牛。不要怀疑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为全世界通用。
        “雅”是一个古老的汉语单词,孔子作雅语,诗经有大雅、小雅,四川有二座城市,一个叫做雅安,一个叫做洪雅,雅安有三绝,其中一个叫做雅女,洪雅有十绝,其中一个叫做雅牛,洪雅还有一位老先生,著下了他家乡的地方志,告诉我们氐羌人是如何来到四川。
        氐羌人其实就是周人的一支,创造古滇国文明的就是周人,不要尝试着推翻这个结论,分子人类学其实已经作出了证明,云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在血缘关系方面,比我们汉人更接近周人,也许有朋友会问,即然如此,为什么他们在近代会那么落后呢?这就属于另外的一个闲话了。


        19楼2018-08-25 01:03
        回复
          马克吐温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8-08-26 10:55
          收起回复
            本来我应该给出宗周青铜文物的图片,我相信,只要见到这些图片,很多的吧友一定会茅塞顿开,但是,思虑再三,还是再次抑制了自己的冲动。对我来说,宗周青铜器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文物二字所能表述,而是圣物,是我们宗周后裔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籍。
            公元前771年,秦人毁灭了西周,也是在这一年,我的始祖母的家园也被秦人所占据,幸存的族人开始了向东迁徙的旅程,在今天河南的固始,他们重建了新的家园——陈国。
            不知看过《史记》的朋友是否有这样的印像,关于宗周的记述,其地理范围大多在洛阳以东地区,为什么西部的历史会如此之少?为了证实自己的疑问,我建议吧友们还是看一看今年CCTV10关于陶寺遗址的发掘视频,其中的陶寺墓葬文化中竖葬、朝向方位的方式,与云南李家山遗址如出一辙,二者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他们的血缘和文化联系却永远也不能分割,这就是宗周人倔强的本性。
            秦人对关中地区的占领,给华夏文明发展所造成的破坏,是绝对不能轻视的重大历史事件,完全更改了中国的历史走向,由于秦人的占据,曾经以信仰、血缘为基础的统一宗周分为东西二大部份,而这一分离,就是五百余年,直至西汉时期,才得到部份修复。


            22楼2018-09-04 15:10
            回复

              这是在成都地区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青铜锯,读过《秦本记》的吧友应该知道司马错伐蜀的典故,这个典故也间接地告诉我们,最早开拓四川地区的人群并不是秦人,那会是什么人呢?
              国史是没有记录的,也不屑于记录,因为我们的国史实质就是一部帝王史,能够记录我们民族历史的就只能是我们的——宗谱。
              谯姓人家最早的居住地是今天的关中地区,但在这部民史中,仍然不可避免地丢失了他们早期的部族名号,我佑计可能出自姞姓,其全称是:宗周——姞姓——有谯氏。
              秦人占据关中,不甘屈服的谯姓人群被迫分为二部份,一部东迁河洛地区,一部南下,进入四川,在成都平原定居下来,所以,创造锯条这种先进工具的人群就是宗周。
              青铜铸造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金属锻造则是的人类文明的升级,锯条的出现就是文明升级的证据,在这里,再次引入民史记录。


              23楼2018-09-04 15:41
              收起回复
                我是M134


                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18-09-06 17:16
                回复(40)


                  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8-09-06 23:19
                  回复(54)
                    我又重新考虑了一下,正如我说的m134和m117几乎是伴生关系,殷商与藏缅族群的关系敌对关系很明显。我估计殷商并不是M117,而是002611甚至是Q。


                    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18-09-10 12:07
                    回复(49)
                      我只是周朝历史业余爱好者,说的可能不太准确。但我知道周姓姬,应该是轩辕黄帝之裔,绝非他族。至于基因血缘方面我完全不了解,但我觉得至少羌与周应该是在这方面有关系的。
                      说到周朝文明,我觉得周朝文明更多是一种文化文明,礼乐成周,连商朝后裔孔子都佩服,虽然现在式微了,但它的价值是永恒的,至少要比秦制好。


                      IP属地:山东30楼2018-09-12 22:18
                      收起回复
                        他妹妹的***不理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8-09-13 20:48
                        收起回复
                          总觉得这贴子还不够说服力,我想还是应该再加上一点内容,让人们对宗周有一层更深入的了解。

                          我对陶瓷文物是很小心的,主要是没有真正义意的、让我们的自然科体系认可的鉴定技术,而如果听信一些所谓权威的专家鉴定,则很难保证学术成果的真伪,错误的判断足以损害个人有限的美好时光,所以,一定要在判断之前加上假设二字,这个假设,就是文物是否真实。
                          该文物出自遗产卫报,遗产卫报是我国的一个学术团体,对于这个团体我也了解不多,只是看见上面有很多中国人的名字,对于这些名字,我这类民科之人大多都不认识。
                          该彩陶出自甘肃仰韶文化遗址,我们将其归类于宗周文化,在大地湾遗址中,还有很多这类的彩陶。从彩陶的整体构造中,我们发现,对称设计仍然是宗周的文化色彩之一,但在这件彩陶中,除去框架的对称外,其纹饰并不对称,但纹饰中的,却又突出地选择座标点对称,这让人不得不对作者的创作思路感到好奇,也让这个失落的宗周文明充满了神奇。
                          总有一些患有思维定势症的学者,简单地妄想将其他的文化遗址与仰韶文化对接,从而形成一道完整的文明演化线路,这类行为真的让人感到怜悯,仅仰韶人群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思维方式,在整个世界,恐怕都难于找到相应的思维对接人群。
                          我们的华夏宗周老祖宗,您们到底来自那里?


                          33楼2018-09-13 21:02
                          收起回复
                            不要忘了氐羌是游牧民族,他们的一个特点是母系半部制的特点,有好多会跟随母姓


                            IP属地:四川34楼2018-09-14 10: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