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疗伤圣地吧 关注:1,192贴子:6,246
  • 2回复贴,共1

用教育心理学解读:棍棒底下出孝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10-26 21:14回复
    中国有句俗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棍棒教育”一直以来是中国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二是“孝子”几乎成为了中国父母对孩子统一甚至唯一的评判标准。
    首先,让我们来进一步讨论“棍棒教育”的合理性。在我的咨询工作中,总能听到家长们这样的抱怨:“我跟他讲道理了呀,讲了100遍了,可是没用啊,着急了我就只有打了呀...”听起来很无奈也很无辜。
    问题是,家长们真的有这么“无辜”吗?试问,家长们在打孩子的时候,有没有因为实在无**制自己的愤怒情绪而“下狠手”的情况呢?您又会不会因为“失手”后自己后悔不已呢?
    那么“棍棒教育”又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我想首先在“棍棒教育”下的孩子体验到的一定是来自外界的过度的,不可预期的压力。压力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适量的,可预期的,并且有模式化的压力。一种是过度的,不可预期的,有创伤可能性的压力(包括在父母严厉教育或体罚下人为造成的压力)。
    第一种压力的确对人类的发展是有益的。比如说,一个小孩要学会一个新词汇时,大脑需要被反复刺激产生出对应的“突触连接”才能使其获得对这一词汇的记忆。而这个时候,脑皮层上感到的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大脑对这一词汇的“突触连接”进行强化,从而使得对这一词汇的记忆更加精准深刻。所以说,适度的,可预期的,形成了模式化的压力是有益于大脑思维活动的。
    然而,第二种压力却往往有可能对孩子的大脑造成“创伤性”的危害。心理学家西蒙·莱文曾经在幼鼠身上做过一个关于这种压力反应的实验。他发现,幼鼠生命早期体验的过度的,不可预期的压力,就算仅仅是几分钟,也会对幼鼠大脑中的压力反应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这些幼鼠此后对周围的环境变得异常敏感,就算最细微的环境变化也会使它们焦虑,惊恐,失控。
    这个实验恰恰证明了:早期环境的影响是如何在大脑中留下印记,随后又伴随人一生的。
    不过有些家长会提出质疑,他们为自己辩解道:“打孩子没那么大事儿,孩子们都有复原能力,他们长大了就懂了。”
    然而,现代心理学的实验证明: 有复原能力的孩子是锻炼出来的,并非天生如此。大脑在其早期的发展中往往是最敏感,最容易受到经历改变的——不管是好的经历还是坏的经历。
    假设,您有一个“易怒”的孩子,在家里不听话,动不动就发火;在学校里经常跟同学起冲突而且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从小经常被家长打骂(或者经历父母争吵),大脑体验了过度的,不可预期的压力。
    这些压力对其压力反应神经系统产生了反复的激化,从而造成了大脑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压力反应神经系统组织(包括受体,敏感度等)的一系列改变。孩子的大脑之所以作出这些改变,实际上是为了“应对”他所受到的“棍棒”经历。
    最终导致了他对在家里和学校里最细微的“挑衅信号”做出的“过激反应”。换句话说,“棍棒底下”的孩子的大脑对压力的过度敏感性很有可能伴随他的一生。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大脑的复杂性在于其基因倾向和该倾向在进化过程中受的环境塑造的复合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棍棒教育”下的过度压力,会让孩子们在生命的初期难以应对,而对他们的压力反应系统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伴随一生的。也就是说,越严厉的“棍棒教育”往往越不可能出“孝子”。
    可是,这时又会有家长们列举出各个“别家孩子”的例子,来说明别人家的孩子从小被“混合双打”照样成了“孝子”。“孝”有“无违”的意思,即不违背父母。而孔子定义的“孝”则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10-26 21:15
    回复
      那么,让我们来好好想一想,我们孕育一个孩子,抚养他,爱护他,教育他,为他奔走半生,难道仅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不违背父母”的孩子吗?作为父母,难道不希望他成为一个会独立思考,会独立选择,对独立面对人生的人吗?难道不希望他成为一个无论面对什么都敢于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人吗?难道不希望他拥有包容自己和他人的博爱的心的人吗?如果您想要孩子成为这样的人,请不要任意摧毁他生命向上生长的能量;请不要随意对一个萌发的美好生命过度的审判;请不要无意就成为了他生命里无法摆脱的阴暗角落。
      作为父母,我们最终的幸福将是欣赏着我们的孩子,成为了他自己。
      参考书目
      《登天之梯——一个儿童心理咨询师的诊疗笔记》【美】布鲁斯·D.佩里,【美】迈亚·塞拉维茨
      作者:李淼晞,英国约克大学心理学理学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理硕士。擅长0-6岁儿童心理发展、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母婴问题、亲子关系。
      知子花家庭教育专家
      微信:Lifetree-edu | 微博:@知子花教育
      ©本文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10-26 2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