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四: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
规划亮点
1、聚焦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优化,山水城相融,强中心升级四大方面。
2、延续山城川入海的空间脉络,顺应宁德老城和东侨新区城市发展方向,以生态离岛、多岛水网构筑“一湾九岛”的水城格局。
3、一湾、三带、六脉、十八景,构筑水绿交织、多元活力的滨水景观空间体系。
规划简介
本次城市设计构筑“一湾九岛”的水城格局,重点打造宁德新东湾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未来宁德城市空间格局将从东湖走向东湾,亦意味着蕉城将真正地走向三都澳澳区,建设宁德强心,实现城水共荣。
规划策略聚焦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优化,山水城相融,强中心升级四大方面:
水生态修复,选择生态最优区位,恢复红树林。红树林的最佳生长条件为淡水出海的低速洋流地区,保留片区北部唯一有机会培育红树林的咸淡水域,在新的滞洪湖湿地以外,重塑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工业港区与城市新区的自然生态过渡带。
水环境优化,以外水通畅、内水海绵的思路梳理新区水道,建立滨水走廊、生态沟渠、海绵绿廊的多层级水系,承担滞洪排涝功能。滨水走廊联通新区各功能岛,组织内水通勤路线。生态沟渠截留周边山体流下的雨水和泥沙,经生态植被过滤有效净化水体质量。海绵绿廊为各岛内吸纳地表水的景观水系,同时注入多样化的市民亲水活动空间。
山水城相融,人工环境耦合水环境。北部四岛主导企业服务,构建生态智慧社区、传统闽东双创基地、生态科创中心、现代行政中心与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宁德企业总部大厦,以扬帆出海的形态融引领新区的地标体系。中间二岛从现有城区往东延伸,文教宜居区、湿地商务文化中心,创造生态文明导向的城市。南部三岛从东南发展方向转向三都岛,形成水城拓展区、滨海宜居区。最南端为飞鸾特色小镇,建设传统与现代结合、军民融合示范的小镇特色环境。通过外水、内水的营造,创造了20%的一线临水地块,极大提高了土地的景观价值和商业价值,弥补了内外水景观的建设成本。
宁德强中心升级,成为支撑三都澳产业发展的服务核心,以完善的人才、创业、科技、企业、信息、教育等服务,提高三都澳产业集群的关联度,为冶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海洋食品等优势产业提供现代化支撑。
整体打造一湾、三带、六脉、十八景的空间结构,构筑水绿交织、多元活力的滨水景观空间体系,为市民提供亲水娱乐、生态休闲的滨水活动场所。宁德东湾作为新区最大的公共区域,是新宁德新形象新生活的集中体现,也是市级公共服务最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建立积极的滨水界面和地标体系,以游船、慢行体系串联,塑造多元活力的城市公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