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女画家

伟大的艺术品不像生活那样令人失望,它们并不像生活那样总是在一开始就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
——马塞尔·普鲁斯特
艺术就是那么怪!往往在一部作品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对其抱有较大希望,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先前所追求、所预期的目标,甚至帷幕未降,杯酒尚温,便偃旗息鼓了。而某些没有什么花费,投入极少,初衷和预期都不那么明确和高调的东西,却往往能出人意料地被赞赏、被喜爱、被保留,甚至被永存!黄梅戏舞台剧《风尘女画家》就是这样。
这是一部二十多年前的舞台剧,后来再也没有重现过,也没有留下任何完整的音像资料甚至剧照(小编按:黄新德老师创作此篇文章时,《风尘女画家》在黄梅戏舞台上尚未复排)。网络上偶见零散片段是某些晚会节庆的现场记录,在云南录制的全剧磁带也非舞台实况。
可就是这部“短命”的作品,数十年来依然顽强地、深刻地存活在广大观众之中,它的许多唱段脍炙人口,四处流传。而喜爱它、传唱它的人们绝大多数都从来没有看过这个戏,甚至连剧情梗概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却阻挡不了他们对此剧的热爱和迷恋。甚至业内人士们在各种大小场合也乐此不疲地反复演唱并将其收进自己的专辑,全然忘了梨园的忌讳:反复演唱他人的作品显然不能代表自己的实力。
这真是一个奇迹,是个特例!为什么会这样?

《风尘女画家》舞台剧照
《风尘女画家》是已故著名剧作家陆洪非先生的夫人林青女士,根据安徽作家石楠女士的小说《张玉良传》改编的。网名为“配音虎”的朋友写道:“五十年代初,林青是上海歌剧院青年文工团的演员。1954年一场华东区戏曲观摩汇演,‘如山野的风一般清新’的黄梅戏,深深迷住了林青,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上海的大好前途,一头扎到合肥。在写作《风尘女画家》之前,林青基本没有编剧经验……她在《清明》杂志上,读到了石楠的小说《张玉良传》。她一口气读完很受感动,就有了改编成剧本的念头。不过她当时还没有独立改编的想法,而是推荐给她的老伴——黄梅戏编剧泰斗陆洪非先生看……陆老不愿和林青一起改编,要她自己写。她十分投入,全然感觉不到外界的干扰……结果等到剧本完成,林青老师的妈妈却患癌症倒下了,再也不能和她说话了。”
林青老师的本子深深打动了我们,剧院很快就把它搬上了舞台。导演是孙怀仁,作曲是陈精耕,舞美是孙立嵩。马兰饰演张玉良;潘赞化由我和王少舫先生扮演,王老演老年潘赞化;大夫人由胡玉洁扮演;黑人姑娘艾丽丝由周素明扮演;刘海粟校长由黄宗毅扮演;马会长由李济民扮演……
总之,主创团队没有一个是外请人员,也没花多少钱。说来脸红,我与马兰的服装质地都是化纤的,是在合肥街头购买的衣料,一米价格十四元,由本团服装师焦莉女士制作。只有西装她没做过,把握不好,请合肥市歌舞团代做。布景就在仓库里寻找,旧物利用,拆东补西。排练时间也很短促,才二十几天吧!就这样凑凑乎乎歪歪斜斜地登上了江淮大戏院的舞台。

《风尘女画家》舞台剧照
当时人们的心态比较正常,也比较恬淡,根本没有想到要用它去冲刺什么奖项,参加什么大赛。因此,除了在合肥,还有在安庆演过之外,竟然再没有去过其他任何地方。何曾料到,就这么个小制作、不起眼的现代戏,居然在演出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观众们十分感动,哭得稀里哗啦。本团的演职员们几乎每天晚上都挤在舞台两侧观看,个个泪眼婆娑。剧中的唱段也很快有人学唱,还有观众每天都到剧场里来记词记谱。
我和马兰的几场对手戏中,常常在舞台上会出现短暂的“休克”,也就是入戏太深,不能自制,大脑里出现一片空白,话剧界称这种状态是“黄金瞬间”。这在以前和后来的演出中是极为少见的。

伟大的艺术品不像生活那样令人失望,它们并不像生活那样总是在一开始就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
——马塞尔·普鲁斯特
艺术就是那么怪!往往在一部作品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对其抱有较大希望,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先前所追求、所预期的目标,甚至帷幕未降,杯酒尚温,便偃旗息鼓了。而某些没有什么花费,投入极少,初衷和预期都不那么明确和高调的东西,却往往能出人意料地被赞赏、被喜爱、被保留,甚至被永存!黄梅戏舞台剧《风尘女画家》就是这样。
这是一部二十多年前的舞台剧,后来再也没有重现过,也没有留下任何完整的音像资料甚至剧照(小编按:黄新德老师创作此篇文章时,《风尘女画家》在黄梅戏舞台上尚未复排)。网络上偶见零散片段是某些晚会节庆的现场记录,在云南录制的全剧磁带也非舞台实况。
可就是这部“短命”的作品,数十年来依然顽强地、深刻地存活在广大观众之中,它的许多唱段脍炙人口,四处流传。而喜爱它、传唱它的人们绝大多数都从来没有看过这个戏,甚至连剧情梗概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却阻挡不了他们对此剧的热爱和迷恋。甚至业内人士们在各种大小场合也乐此不疲地反复演唱并将其收进自己的专辑,全然忘了梨园的忌讳:反复演唱他人的作品显然不能代表自己的实力。
这真是一个奇迹,是个特例!为什么会这样?

《风尘女画家》舞台剧照
《风尘女画家》是已故著名剧作家陆洪非先生的夫人林青女士,根据安徽作家石楠女士的小说《张玉良传》改编的。网名为“配音虎”的朋友写道:“五十年代初,林青是上海歌剧院青年文工团的演员。1954年一场华东区戏曲观摩汇演,‘如山野的风一般清新’的黄梅戏,深深迷住了林青,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上海的大好前途,一头扎到合肥。在写作《风尘女画家》之前,林青基本没有编剧经验……她在《清明》杂志上,读到了石楠的小说《张玉良传》。她一口气读完很受感动,就有了改编成剧本的念头。不过她当时还没有独立改编的想法,而是推荐给她的老伴——黄梅戏编剧泰斗陆洪非先生看……陆老不愿和林青一起改编,要她自己写。她十分投入,全然感觉不到外界的干扰……结果等到剧本完成,林青老师的妈妈却患癌症倒下了,再也不能和她说话了。”
林青老师的本子深深打动了我们,剧院很快就把它搬上了舞台。导演是孙怀仁,作曲是陈精耕,舞美是孙立嵩。马兰饰演张玉良;潘赞化由我和王少舫先生扮演,王老演老年潘赞化;大夫人由胡玉洁扮演;黑人姑娘艾丽丝由周素明扮演;刘海粟校长由黄宗毅扮演;马会长由李济民扮演……
总之,主创团队没有一个是外请人员,也没花多少钱。说来脸红,我与马兰的服装质地都是化纤的,是在合肥街头购买的衣料,一米价格十四元,由本团服装师焦莉女士制作。只有西装她没做过,把握不好,请合肥市歌舞团代做。布景就在仓库里寻找,旧物利用,拆东补西。排练时间也很短促,才二十几天吧!就这样凑凑乎乎歪歪斜斜地登上了江淮大戏院的舞台。

《风尘女画家》舞台剧照
当时人们的心态比较正常,也比较恬淡,根本没有想到要用它去冲刺什么奖项,参加什么大赛。因此,除了在合肥,还有在安庆演过之外,竟然再没有去过其他任何地方。何曾料到,就这么个小制作、不起眼的现代戏,居然在演出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观众们十分感动,哭得稀里哗啦。本团的演职员们几乎每天晚上都挤在舞台两侧观看,个个泪眼婆娑。剧中的唱段也很快有人学唱,还有观众每天都到剧场里来记词记谱。
我和马兰的几场对手戏中,常常在舞台上会出现短暂的“休克”,也就是入戏太深,不能自制,大脑里出现一片空白,话剧界称这种状态是“黄金瞬间”。这在以前和后来的演出中是极为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