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墓园吧 关注:289贴子:5,445
  • 0回复贴,共1

从墓碑文化谈谈我对选择墓地的感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俗话说‘人过留名,燕过留声’。人从世间走过,总会或多或少留下痕迹。为了表达生者对逝者的留恋与哀思,也为纪念逝者,碑文化应运而生。
我国的碑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墓碑,又叫神道碑。早期在坟墓立碑只为了识别坟墓,而在墓碑上题刻文字则始于汉代。墓碑铭记逝者姓名,籍贯,家世,生平事迹。或宣传逝者生前功德和文章著作。
石碑可以留存千百年之久,既可以使逝者流芳百世,同时也能劝化世人。
“墓”既是“慕”——孝子所思慕之处。墓碑是人们表达思慕的体现。古人重视风水,因此在选择墓地上尤为慎重。所以从古至今,无数孝子贤孙在为故去亲人选择墓地的时候都是狠下了一番功夫。
古人向来喜欢看风水。然而此风水并非是指封建迷信。传统意义上风水学说包含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五经中的《周易》便是因此而著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风水学却越发不了解,这也给很多不法分子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他们利用人们对于未知的好奇与敬畏,故弄玄虚以敛取不义之财。这本身给风水学带来了及其恶劣的影响,甚至很多人对风水学产生骗人的印象。
古人对于墓地风水的看法在其留下的典籍中有所体现。晋代郭璞在《葬书》中提出,“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则不散,行之使者止,故谓之风水”。从此段话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葬所的环境选择其实与居所的环境选择差不多。道理很简单,就是在告诉我们,要选择避风聚水的地方才能获得生气。生气,则可以理解为是可以促发万物生成,使万物获得蓬勃生机的自然环境。
那什么样的环境可以避风聚水,簇生万物生长之气呢?
首先要觅龙,即寻山。山便是我们寻常所说的龙脉。从原始人类生活里,山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因此在选择环境中,首先便要寻山;其次是察砂。砂指山脉四周的小山。如果在主山的两侧分别有上砂与待砂相合抱,能遮挡住外来恶风,增加小环境的气势;再次是观水。在古人眼中,有龙砂环绕的环境显然还不够,重要是还是观察水的状况。水乃万物之源,对于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国人来说,更把水视为福之所倚,财之所依。因此在风水学中把观水视为比觅龙更为重要的内容;最后是点穴。通过之前的觅龙,察砂,观水我们已经确定了葬所的大致环境范围,那么这一步便是来选择人们所居阴宅的具体位置。
在风水学中,葬所与居所的理想环境便是背靠祖山,左右两侧分别有青龙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阔,能够享受日照,远处有案水相对。方位上也遵循后人常常说的“坐北朝南”。当然,在古人眼中,除非王侯将相,普通百姓葬所通常不会选择正南正北,认为本身压不住太强的气场,因此会稍稍便宜几个纬度。那么,依照这些风水知识选择的环境,是否具有现代意义与实际价值呢?
北京明十三陵,是严格按照中国古代风水学修建。其内部空间,用现代科学观念来分析,也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寒风,前方开阔可以得到很好的日照,可以接纳夏日凉风。四周山丘可以提供木材,燃料。山上植被既能保持水土防止山洪,也能形成事宜的小气候。流水既保证了生活与灌溉用水,又适宜水中养殖。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选择居所或者葬所遵循的风水学说,并不是迷信说法,这些关于阴宅阳宅环境与形态的讲究实际上都是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反应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利弊与得失,只是习惯用“风水”这一概念进行表达。
古人对于故去先人葬所风水的重视,是因为他们希望逝去亲人的骸骨也可以同生前一样,享受优良的“居住”环境,有日光照耀,有背山挡风,等等。这一切其实都只是在表达生者对于逝者的不舍与留恋。通过这样的方式寄托哀思表达思念。这样的心情是与现代人无异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很多大城市中已经鲜少能够看到山也很少能够见到自然水系,这些包含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风水概念在逐渐消失,即使不少新开发的小区也开始遵循这一传统建造小区,但是人工雕琢总是比不上自然风光。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将这样的环境送给已经故去的先祖,让逝者远离城市喧嚣,远离是是非非,亡魂得到真正的安歇。


1楼2018-11-13 10:5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