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霄吧 关注:2,038贴子:8,452
  • 7回复贴,共1

为什么古代大医学家多为道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何為宗教,何為道也?宗教者,宗祖之教化也。道者,路也,傳承文化之路,傳承文明之路;教者,道之導也,引領善者之念,弘揚傳統文化!
道教修炼,贵在真修实证,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验,而且时刻不离人体本身。离开人身,所谈皆假。历代祖师留下的丹经著述,都是通过自己身心验证得出的结论,是“理法合一”的。
道士们生活中的种种修炼方式目的在于养生益寿,那么这些修炼手段便自然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因此对中国古代医学甚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古代社会巫医不分,巫师又兼具医师的角色,他们除了以种种巫术为人消灾除病外,同时也以药物为人治病,比如《山海经》中即有巫彭、巫咸等巫师“皆操不死之药”的说法。
到了秦汉时期,在众多神仙方士中更不乏掌握一定医药知识之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据说很可能即为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整理汇编而成。


1楼2018-11-19 10:56回复
    道士们通过自己的修炼实践或直接的行医实践,在病理学、药理学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其中医术高明者也不在少数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道士、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受封为关内侯。
    葛洪祖师作为一代高道,也是著名的道教医药学家,由其撰写的《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医药著作,在疾病防治、药物性能鉴别、养生保健等方面,可称得上是中医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对于某些疾病和传染病如天花、结核病、恙虫病、急性黄疸肝炎的记录和认识,以及对免疫方法的认识和以免疫法治病等,则在中外医学史上均有首创之功。此外,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对于药用菌科生物和植物的药性功能及用法的记叙,亦贡献甚巨。


    2楼2018-11-19 11:15
    回复
      未完待续。


      3楼2018-11-19 11:15
      回复
        没了么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11-19 20:59
        回复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自号华阳居士。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朝廷大事咨询商量,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陶弘景祖师对中医的贡献则突出地体现在药物学方面。他一生撰写了大量医学著作,其中的《本草集注》在系统整理、全面总结前人药学经验,以及创立新的药物分类法等方面,功盖后世。唐代的《开宝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法方面均受其影响。


          5楼2018-11-20 10:04
          回复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隐居陕西终南山中,他在著作中记下了大量民间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集当时和前代医药学之大成,被时人称为“药王”。
            孙真人是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神医”,他修道炼丹,又兼行医看病,在中医方剂学、本草学、各科疾病防治以及整理《伤寒论》等方面均成就斐然,至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堪称中医史上的宏构巨著。孙思邈祖师的医学成就,是道门的一大骄傲。除以上三人外,道士中精于医术者还大有人在,难以一一介绍。
            从道教的性质以及道士修炼的目的两方面来看,道士们的修炼方式除了其终极目的之外,亦有与医学科学相通的一面,这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道家与中医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在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关系时,应重视道家在其中的地位,正确认识中医。


            6楼2018-11-20 10:59
            回复
              医术与修道合一
              古时伟大的医家,修真养性,道德高尚;除了有奇特的习医经历,还有超常的医技。古代医者把修炼视为必须,并用之于诊病、治病或预测吉凶,后世医家鲜有集中医和修道于一身的人。古医家淡泊寡欲,静能入定,定能生慧,才出高功夫。


              7楼2018-11-21 09:19
              回复
                而后世医家多落入名利之中,如张仲景所言:“当今居世之士,……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物质生活充裕,欲壑难填,天下扰扰攘攘何能静心修炼?中医也如西医一样,动辄就化验透视、使用听诊器、血压计,借助X光、显微镜、超音波等等先进仪器......“望而知之”渐成一句空话。


                8楼2018-11-21 09: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