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啸入喉吧 关注:20贴子:1,544
  • 8回复贴,共1

【存在这里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实在不记得自己想到了什么


1楼2018-11-28 15:53回复
    农民:科敛之害(地主私征,官吏巧立名色),地主兼并,恶民欺压,税粮分配不均(这个的原因有、、迷糊),天灾,产去而税存(典产,力不能偿,则为佃农,佃农不享恩恤)。税之所在,役即随之。科差害民(名为和买,其实强取于民)。叛为逃民(是逃而非流)。
    ……百姓太苦了。
    地主:【地主兼并土地】:
    一为仗势强夺。
    二以财力强取(如典产)。
    【而有有免赋役特权】:
    “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别…………若贤人君子,既贵其身而复役其家,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
    “明代里役之制 ,以十家为甲 ,百家为里 ,每年按甲轮值为官府服役 。里长 、甲长在原则上以殷户 (地主) 充当。 里役最为庶民所苦 , 独仕宦阶级可置身事外。”
    第一荒数。
    “富者三岁一役不以为多,贫者一日受役,而家已立破
    政府:开支愈大(俺答汗扰边),国库不足。
    一条鞭法:
    (1)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
    (2)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
    实行一条鞭法以前是赋役分开。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赋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贡之类的额外加派。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全部简并为一体。将赋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力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由于赋役统一,各级官吏难以巧以名目。因此,丛弊为之一清,使税赋趋向稳定,农民得以稍安。
    (3)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我国古代田赋,唐以前基本上都是征实。唐代两税法虽以货币计算,但缴纳仍折实物。宋代征税,只是偶有折银。元代科差虽行色银,但积粮仍为谷粟实物。唯自明代一条鞭法实行以后,不仅差役全部改为银差,而且田赋除苏杭等少数地区仍征实物以供皇室食用之外,其余也均已一律改征折色,即折为色银。与此同时,赋役征课也不再由里长、粮长办理,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解缴入库。从此,不按实物征课,省却了输送储存之费;不由保甲人员代办征解,免除了侵蚀分款之弊,使征收方法更臻完善。


    2楼2018-11-28 17:43
    回复
      一点逼逼:
      原来看书的时候,对于张居正感情很复杂。内心的评价也有偏颇,大概因为入世不深,对于“贤”之一字期待颇高。觉得贤臣者,上当致君尧舜,下当俯怀万民。所行之道当以仁为旨、所为之政应以民为本。然,何为仁?何为民?
      再严酷的官吏,实际上也是人,也曾经被压迫、被摧残,当他们脱离原来的阶层而有权在手时,施暴与压榨成了人性的必然(在当时的时代下)。完全禁止贪污则断其生路,此为仁乎?若案牍累形而不可得一二蝇利,官吏所图为何?政府如何运转?
      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叔大比我高明许多。


      4楼2018-11-28 18:36
      回复
        梁方仲:
        一、一条鞭法的实施目的并不在于调整赋税的轻重,而在于将既成的社会事实(里甲制度)整齐划一起来。
        二、在分析白银货币时,应注意其为“贡赋经济”而非“市场经济”
        三、一条鞭法以折银取代亲身应役制度,改变了人民与政府的关系。


        5楼2018-11-28 19:19
        回复
          税之所在,役即随之。
          科敛之害(地主私征,官吏巧立名色)
          恶民欺压,税粮分配不均(这个的原因有、、迷糊)
          产去而税存(典产,力不能偿,则为佃农,佃农不享恩恤)
          地主兼并
          天灾
          科差害民(名为和买,其实强取于民)
          叛为逃民(是逃而非流)


          6楼2018-11-28 21:05
          回复
            黄仁宇:
            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征管但是并未简化税务结构,虽然纳税人可以按易知由单上总的税额缴纳税银,但在地方政府的账目上,所有税目却一一保留、无法化简,官方文移更为复杂。但根本的原因是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在与利益集团的斗争中推行法律。一条鞭法在设计上并不直接针对大户,改革并没有将绝大部分差徭转移到大土地所有者身上,反而是将其扩展到大多数纳税人身上,包括那些可能只有5亩地的小户身上,由于一条鞭法使税收征管权集中于地方政府,通过加收,州县官可以得到更多可支配收入,这成为他们破坏税法的重要原因。


            7楼2018-11-30 11:06
            回复


              8楼2018-12-05 17: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