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猫吧 关注:81,283贴子:1,002,825

【杂谈】论鼠猫鼠同人中的七大雷点+各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个人站强强无差,看文偏向鼠猫(因为猫鼠圈弱化人物问题似乎更严重),欢迎试图说服我偏向其中一侧,但拒绝撕CP。
入圈不久,扫文数量不算多质量还算可以保证,却依旧因为各式各样的bug及雷点七窍生烟。
我这么一个从初中开历史课以来分数始终在80左右徘徊的理科生都能看出的问题,大家全都看不出来的可能性约等于0。但是似乎没什么人说,那我就班门弄斧了。希望看到这篇整理的专家指正,也希望文章中涉及这些bug的文手们以后注意一下,让这个圈变得更好一些。
相当一部分bug是三五/七五原著中也出现了的,这个我会特殊标注并说明。
(鞠躬)谢谢大家。
青铜器随手镇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2-13 18:50回复
    emm顺便希望格式没问题。
    *注:个人历史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仅能看出“有问题”而不知道正确的应该是什么样,因此会有对网络资料的大范围参考,如有错漏或侵权行为欢迎指出,我会努力改正。谢谢。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2-13 18:53
    回复
      1.钱币制度:
      北宋时,虽然白银的产量与作为货币的地位有相当的提升,但是宋代的主币依旧是铜币!铜币!金银当时主要是作为岁币进贡给辽和西夏或者作为赏赐(给长官递红包时也有使用,不过这种时候还是以玉器或书画为主),平时并不作为通用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一般不能直接消费而需先行兑换。
      当然,作为清代作品的《三侠五义》和《七侠五义》原著中都大量出现银两(这个也是bug),因此如果说写原著同人不是严格的北宋背景也勉强可以理解。不过若是真的写北宋时期的历史向文还是注意这一点比较好,所以诸位若是愿意改还是改改吧,没必要把原著的bug带到同人里……
      北宋时期确实出现了纸币“交子”,这个要分“官交子”和“私交子”。私交子就是我们现在找到的样本的那种,它的发明最早是因为那时候四川地区通行的货币是笨重的铁币(当时钱荒严重,而且四川尤其缺铜,所以才会这样)。当时铜铁汇率大约1:10,黑市可以到1:14或更高,可想而知买稍微贵点的东西花的钱就要用车来拉,实在是不方便。所以就有了富户交易时用特殊的纸填写金额来代替大量钱币的方法,其实就相当于支票(不过有3%的手续费)。后来又有了印刷定额纸币作为信用货币的做法,地点范围也逐渐扩展到了全国,这就是最早的“交子”。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政府开始整治交子印刷,并且发行官交子,不过最初发行量不大。值得注意的是,这批“交子”准备金率只有28%左右,后来甚至更低,所以官交子贬值较为严重,实际交易价值会明显低于标定价值。
      历史上包拯是天圣五年(1027年)的进士,所以那时候可以有交子纸币流通,但是范围不大数额也不多,远没有到滥大街的地步,所以要注意其出现频率。更要注意的是,银庄这些专业金融机构和“银票”这种类似不记名存折的东西都是更后来的东西(具体年代我不清楚,但起码不可能在纸币出现后这么快就出现),即使是要为各位官员和大侠们扛着巨沉无比的铜钱/银两的伴当和马匹们减负也最好不要出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12-13 18:54
      回复
        2.货币汇率:
        宋代一斤约670克,一斤十六两,一两大约42克。
        国内原料金价约275元/克,实物金在340元/克左右。国际价格折算人民币约302元/克。平均大约305.5元/克,即12831元/两。
        按金银经典汇率1:10计算,银价大约1283元/两。当然这个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比如银元宝、缠丝银锭和碎银的价值差别,再比如官银和私银的大众认可度和成色造成的价值差别……但是我就是个历史渣,知识储量不够,所以这些没法纳入考虑范围,见谅。
        铜银的汇率更为麻烦。首先我们要考虑金银外流造成的价值提高,其次我们还要考虑大户私屯铜币私铸铜器造成的铜退出市场导致的铜价提高和钱荒等实际问题……【钱荒会导致一贯铜钱不到千枚,低时能到880枚左右】总体来说银铜汇率应该会比1:1000低一些,我估计可能在1两:950枚左右【仅代表私人看法!!不精确,仅供参考!!】,那么大约就是1.35元/枚铜钱。
        黄金的保值功能较强,但是当时考虑金银产量问题和贵金属外流问题,实际价格可能比这个还高一些……不过代入当时下层社会每人每天挣100文,每家(4-5口 )每月消耗5-10贯钱来看,这个计算数据应该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我看网上还有用粮价估计当时货币价值的,恕我直言,客观来看这个数据参考价值不大。首先当时粮食在食谱中占比比现在大,其次当时粮食种类相对单一,价格竞争关系较弱,这都是当时粮价高于现在的有力证明。更重要的是,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亩产,现在各种诸如海水稻的改良品种更是支持在较为极端的环境下生长,粮食生产比当时容易了何止一点,粮价当然还会更低……这应该是很明显的吧?
        相比起刚才的估计数值,《三侠五义》原著中出现的银两数全部偏高是有原因的。当时已经是以银两为主币的清朝,且随着白银的大量产出银价贬值很严重。具体可以参考现在的银价:原料银目前才3.5元/克左右,也就是147元/宋两,而且清朝时一两才37.25克左右(也就是银价130.4元/两)。购买实物白银时价格会比这个高但是5.5元/克差不多也到头了(而且这是在考虑实物银有精加工的条件下)。当时白银主要是在内流,成色也肯定不如现在,当时的银价虽然可能会比这个数字高一点但也不会高太多,所以石玉昆老爷子眼中的银价应该只是我们刚刚估出价格的1/9左右(同上,依旧有银料加工问题,但在此不考虑),而且小说为了体现“侠义”的主题也会让诸位大侠们出手稍微阔绰一些,这是在适当使用夸张手法。所以这是bug却又不算bug,毕竟他的目的是要让当时的人看懂,但是!现在写同人文没有这个问题啊!
        所以,大家在文章中让白五爷付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按照正常物价和当时的汇率来换算当然是最好的,而如果你笔下的五爷的消费水平完全与原著相当也勉强可以接受(前提条件是你的物价也完全是按照这个体系计算的),但再多可就真的过分了啊!白玉堂文武双全,从少年时期就开始闯荡江湖,陷空和金华白家固然家大业大,但他并不是什么不识人间烟火的小少爷,他虽然生活水平高但是却肯定很了解当时的物价,不然怎么行商?毫无理由一掷千金那是傻子才能做的出来的事啊,那怎么能是我们爱的五爷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12-13 18:55
        回复
          好棒的帖啊!楼主加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2-14 12:55
          收起回复
            论我如何在鼠猫同人中学历史。我看小说也经常忍不了bug,但是没有你这么认真。太太加油,比心心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12-14 14:57
            收起回复
              4.茶、衣料等生活用品的问题:
              (1)茶
              根据记载,中国的茶出现得很早,甚至在商周之前。但是早期的茶和现在其实差别很大,比如我们熟悉的绿茶炒青法其实最早的记载是明代的,早期记载中“黄茶”和“白茶”其实指的是茶种而非茶叶的加工方式,而我们熟悉的红茶和黑茶更是在最早明代才出现记载。那么,古代的茶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随便引一段唐代陆羽《茶经》原文:
              “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病字头下奄]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现代文概括一下:烹茶的常见错误做法)
              可见中国早期的茶是我们现在说的煎茶而非现在流行的泡茶。结合苏轼和陆游诗文中对茶的描述(比如《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可与《茶经》中的茶道对应,我们可以大概认定北宋仁宗时期甚至南宋前期茶艺至少还是以煎茶为主的,泡茶甚至可能没有出现,即使有也是非主流,不可能处处都有,更不可能是默认的饮茶方式……
              再引其中关于茶叶的记载:
              “ 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 ”(概括:如何判断茶叶好坏)
              对茶汤的记载:
              “ 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其色缃也,其馨也。 ”(概括:茶的色香味)
              我问了一下身边对茶有研究的人,她认为这一定不是在说绿茶,并且提出这描述更类似我们现在说的乌龙茶(原文翻译:汤色淡黄,茶叶黑黄卷皱)。我找了一下家里的茶叶,发现确实比较像……但是并不能确认,大家参考一下就好。
              回看《三侠五义》原著28回展昭与丁兆蕙帮助周姓老人中的情节,有茶博士“正要下楼去泡一壶雨前茶”等细节。显然,这个也是bug了。
              雨前茶,即雨前龙井,指谷雨前采摘的龙井茶叶,非常珍贵,营养价值和价格都非常高。但是这里显然是使用的是冲泡方式,而且龙井也是以冲泡茶闻名的……其实绿茶都适合使用冲泡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味道和营养价值。
              有些同人文中更过分,干脆出现了花茶(以茉莉花茶为代表)。我承认北宋(具体来说是960年)就有了用龙脑香熏茶叶的做法,但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这种加工方式,而真正用花干窨(音xūn)制茶叶的做法则出现在明朝,这才是我们现在说的花茶!这已经可以说是严重的历史错位了!
              最后总结一下:
              ①文章中请不要出现红茶、黑茶和花茶这些后来的茶种,如果可以也请避免出现“黄茶”“白茶”等可能有争议的称呼(我不确定那时候这些指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有人有了解欢迎提出)。
              ②茶楼最好不要出现冲泡茶。私下场合有也就罢了,但这毕竟是非主流啊。
              ③路边也不要出现小茶水摊。当时泡茶不可能是默认的操作方式,而传统的烹茶(煎茶)是将茶叶碾成末与水同煮的,对水的沸腾程度有很精确的要求,决不能出现滚沸或者二次加热,分茶也是个精细活。普通的小老百姓没什么了解这套操作的可能性,而且就算他们真的知道怎么操作,从客人要茶到茶烹好也要相当长的时间。但客人来这种摊子上的目的只会是“解渴”,他们不会有长时间等待或者品茶的耐心,所以这不符合实际。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12-15 16:54
              回复
                我吹爆啊。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8-12-15 21:08
                回复
                  涨姿势涨姿势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8-12-15 21:08
                  回复
                    厉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12-16 02:16
                    回复
                      厉害(ง •̀_•́)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12-16 16:05
                      回复
                        做为一只文科生有点瑟瑟发抖……不过楼主加油,很棒的帖子!


                        IP属地:北京14楼2018-12-16 20:52
                        回复
                          哈哈哈看到好多人说我厉害……其实并没有啦。我只是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理工科眼睛,资料大部分都是网上查的啦。其实写完自己也长了不少见识,然后发现历史还是很有意思的,不过是因为老师先前讲得比较糟糕而已……话说真的没有人想指正一下我的错误或者模糊处吗?有的话真的谢谢,毕竟以我对宋朝的了解必定是不可能全对的。
                          谢谢大家的支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12-16 22:27
                          回复

                            对像素表示抱歉并且对敏 感 内容、违 规内容的划定感到十分奇怪。
                            然而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就发图片了。感谢阅读。


                            19楼2018-12-21 19:50
                            收起回复
                              一开始写文我也想纠结各种历史小细节,后来发现,妈耶,展昭这个御前四品带刀护卫的官职在宋朝根本没有!而且包拯供职开封已经1056辽,这样算下来展昭都该几岁啦!包大人在开封府好像也只干了两年还三年就升迁了……而且那个时期开封府应该有个推官叫司马光,没错,就是砸缸的那个,所以司马光去哪儿了呢就发现真的要按照历史写鼠猫同人根本没法儿写下去了,所以就当他架空宋朝好辽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8-12-23 08: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