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吧 关注:919贴子:7,471
  • 0回复贴,共1

季谦先生杂谈节选:事师无犯无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事师无犯无隐
——季谦先生杂谈节选
我如果讲错我会反省。你服从、你尊重老师,纵使老师有错……你觉得有错的话,“事父母几谏”,你要很客气的,不能够直接说:“老师你错了(口气强烈)!”不能这样讲。“是不是可以?”“老师,我这样想是不是也可以。”如果是一个清明的老师,马上就说:“你也对,我想错了。”这是老师自己来讲,不是学生说:“老师你错了!”这样不对的。
所以事师是无犯无隐,事君是有犯无隐,事亲是有隐无犯。事亲是“有隐无犯”,“隐”就是隐忍、不可以冒犯,这就“事父母几谏”,所以要冒犯也要“几谏”,你要“隐忍”嘛!事君,你事奉君王、你做政治,是“有犯无隐”—你不要隐藏!你不要委屈,该道理怎么讲怎么讲,所以“犯颜直谏”嘛!为什么?这是国家大事嘛!那“事亲”是家庭事情啊,以情感为主,所以是“有隐无犯”,事君是“有犯无隐”。
“事师”、事奉老师呢?“无犯无隐”!也不可以“犯”、也不可以“隐”!完啦,这很难做啦,对不对?不可以隐,就是你有话可以说,但是你不可以用冒犯君王的方式说,因为这不是国家大事嘛,这是讨论学问,而且老师是予你有恩德、或许老师的见解比你更高你还不懂,所以你不可以“犯”。但是你可以说明,因为“吾爱无师,吾更爱真理”。但不是因为有真理,所以把老师推倒。所以“事师”最难!(……)
这也是一种“处智”,在人情中处理事情,以道来处理人事,亲是以情为主,君呢是以义为主,所以一个“仁”、一个“义”嘛,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以“情”为主、一个以“理”为主。“事师”呢!情理兼备嘛,所以“无犯无隐”。所以,我以后学生(按:老师说:“我都不把你们当学生看啦,都还是相当尊重你们的。”)所以以后的学生、将来小孩子学生,我就要跟他们说:“你事师要‘无犯无隐’。”养成他一种对于真理的的坚持,但对于人情要照顾,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要不然你说我义理对就毫不客气、得理不饶人,这也不和儒家的态度。但是也不可以说:“唉呀,他是我老师,所以不敢跟他说……他虽然错了。”你又不对了,你陷师于不义!(语鸿学姐:“表达的态度,商量、讨论。”老师:“对。”喻仁:“西方人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两个倒过来:“我爱真理,我更爱吾师。”这样更好了!其实,用儒家的话讲、这是《礼记》上的话:“事师无犯无隐。”一句话就讲清楚了,不要那麽啰嗦。因为“无隐”就是“我爱真理”嘛!“无犯”就是“吾爱吾师”嘛!也没有更爱、也没有更不爱嘛!同时嘛!所以也可以说是“以恭敬的心来表达你的见解”,就这个意思而已嘛,什麽“吾爱无师,吾更爱真理”那如果吾师不合真理我就反他、我就犯他,这个又不合儒家精神。(喻仁:“西方人就是这样搞的。”)西方人就是二分法嘛,中国人就是能够中和嘛!(案:讨论,略)所以做人很难啊、做学问难啊,为学难、做人更难啊!或是说做人难、为学更难。两个:“为学”、“做人”都不容易,但是也都很容易,诚恳而为之……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1-04 11: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