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标识吧 关注:2,115贴子:4,779
  • 0回复贴,共1

电源接地标准流程共分为那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般规定
智能系统设备的电源和接地应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
设计要素
智能设备应按分类进行分类和配置,为了满足未来扩容的需要,动力设备房应该有一定的裕量,供电质量应当符合国家现行规定和产品使用技术条件,根据智能系统的规模、设备分布和等因素对电力供应的需求,UPS分散供电方式或UPS集中供电,电力系统和弱电系统的线路应分开铺设。

采用全等电位连接,各楼层智能系统设备室、地板弱电室、地板配电室等采用局部等电位连接。接地电极在使用联合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当使用一个单独的接地体,凌不应大于4Ω阻力,智能系统设备供电系统应采用过电压保护等保护措施,在智能系统设备和电气设备的选择和电路的敷设中,应考虑电磁兼容问题。
设计标准
1.甲级标准应符合下列条件:
1.有两个独立的电源和自动开关在最后,两个重要设备应配备UPS电源设备。
2.电源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3.稳态电压偏移不大于±2%;
4.稳态频率偏移不大于±0.2 Hz;
5.电压波形畸变率不大于5%;
6.允许停电时间为0~4 ms。
2.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采用稳压稳压和不间断供电。
1.重要设备应由专用径向电路提供,其他设备可由主干型或链式供应。
2.电力干线和弱电干线应分别设置地板配电室和地板弱电室。应保留配电室和弱电房的大小和水平位置,地板应比地面高出30毫米。
3.智能系统主控制室应设置专用配电箱,专用配电箱的配电线路应有一定的裕量,每层或每个租户单位应当设立一个专门的用户配电箱,配电箱电源电路的用户应该分开低压线路安装。
3.层布线可通过架空地板布线或网络地板布线制作,天花板须有槽或管道。

3.丙级标准应符合下列条件:
1.应该由两路电源,最后的自动切换。
2.台重要设备应配备UPS电源装置。
3.供电质量应满足产品的要求。
4.智能系统宜采用特殊电路的电源设备。
5.电力干线和弱电干线应分别设置独立的楼层配电室和楼层弱电房,配电室和弱电房的尺寸和水平出口位置应留有余地,楼层应比楼层高30mm。奥尔。
6.智能系统主控制室(主机室)应设置专用配电箱,专用配电箱的配电线路应有一定的裕度。
7.各楼层或出租单位的用户配电箱应集中在公用空间内,用户配电箱的配电线路应有一定的裕度。
8.地面线路可以采用地板槽,地板管道和线路。
9.吊顶应预留一定空间,以备将来布线。
10.电源插座:
容量:办公室应按以上考虑的30V A/m2;的数量,适当的办公室通过10 100多平方米/设置(每个插座应该计算在300 v,A);类型:插座必须有接地电极的扁平插座。

4.PLC接地方法
低压电气设备的单点接地方法可分为串联单点接地、并联单点接地和多支路单点接地。
PLC接地属于低压电气设备的单点接地方式。
串联单点接地,接地方法的一种。接地方法:低压电气设备的接地端子与设备附近的同一根接地线连接,然后通过这根接地线与接地装置连接。这种接地方式的优点是节省了人力物力,缺点是当普通地线断网时,接地系统中的某一装置漏电,会使其它设备的外壳出现电压。对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接地端子引出了地面,然后的行数同时接地装置,这种接地方式的优点是,当接地系统中的一根接地线断线时,不会对其它设备外壳造成电压,有利于人身安全。这种接地的不完善之处在于,如果对高频干扰高度敏感的是电子设备或其他电气设备,则来自于其他设备(如变频器等)的高频干扰,晶闸管变流器,如中频炉,将被串行化,导致设备的异常运行。
多支路单点接地:第三种接地方式.接地方法:每个设备单独接地端子接地装置,接地方法和第二接地方法的区别在于设备具有单独的接地体(或替代方案:直接连接到最近的接地装置(或接地源),并且每个装置相对远离电气接地电路,UIT(例如,超过50米),这有效地避免了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但这接地方法费时,费力和单独的接地源不一定是好的。

5.在普通结构中,PLC接地方式一般采用二次接地方式,至于电磁干扰:如果机柜内有许多大功率逆变器,可以在PLC电源前加一个单相电力滤波器。
通常,在变频器附近的PLC前端安装电力滤波器,经处理后,不会与防雷冲突。
直流和交流接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还是分开接在同一点,用数字和模拟地面是否可以同一点,记得要分开。
对于受干扰影响较小的直流和交流设备,它们可以一起工作,即使直流和交流电路由于某种原因而连接,因为它们不在同一电路中(接地不是电路的一部分),并且不会对设备造成损坏,AC220V的电源连接到DC24V回路,但设备运行良好。
数字和模拟建议分开(除非你的低压电气设备供电电压只有几伏),因为数字电路属于±5 v,12 v、24 v的水平,很容易受到干扰,一旦外部系列异常电压一旦将是一个很大的设备损坏的可能性。


1楼2019-01-28 14: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