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东方不良资产...吧 关注:19贴子:71
  • 0回复贴,共1

不良资产处置亟待银行真正去杠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理想的规范里,企业贷款产生不良,银行应当充分披露风险,及时处置,企业股东损失出资,银行损失部分债权,资产和资金都被重新分配新的企业,完成良性循环。现实中,由于银行周期滞后于企业周期,不良开始冒头往往意味着经济下行周期的开始。所以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按照表征不良的一定倍数计提拨备(景气周期时至少在200%以上,经济下行时一般也要求不低于150%),以应对违约损失对银行净资本的持续冲击。
  不良率的上升,一方面有损银行的稳健形象,增加了融资(拆借、发债、增发)成本,另一方面,严重占用资本,限制了银行周转资本获利的能力。
  虽然经济步入“L型通道”已有数年,众多研究也指出银行的真实不良率大大高于报表显示水平,然而不良资产投资者期待的供给大爆发却迟迟不能到来。各家银行借道AMC,通过旗下一些平台公司出资设立SPV,返程收购母体行不良资产。更何况,成倍释放资本占用后,银行有了更多的资本可以新增贷款(包括给一些潜在不良贷款展期),增加利润,扩大资产分母。
  然而,每家银行这样“理性自利行为”,合并起来却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性。大量资本(本质上是居民存款)将会滞留在效率低下、摧毁价值的企业里,拖累了经济转型和增长。另一方面,又掩藏了银行的真实杠杆水平以及经营能力上的差异,延缓了风险的爆发但加重了系统性风险。
  银行“惜售”“锁仓”不良资产的另一个负面效应是,不良资产转让价格畸高,风险错配。商业银行报表上的不良资产余额约1.7万亿元,而每年对外批量转让的金额约6000亿元,这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是借道AMC实则由银行自己持有的。这样从银行真实转让出来的不良资产包其实很少,但是闻风而动的投资人却越来越多。特别是市场上活跃着一批承诺高收益、面向散户募资的资管机构,在股市、新三板和PE投资的泡沫依次破灭后,转战不良资产市场。
  今年二季度以来,监管部门正是看到了这里面蕴藏的巨大风险,加大了整治力度,要求各级监管机构和银行摸清风险底数,重点关注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比超过100%的金融机构,加强对“通过各类资管计划违规转让实现不良资产非洁净性出表”行为的管控。
  在不良资产投资环节,杜绝转让方对风险资产的大包大揽行为,切实打掉“类刚兑预期”。让有风险判断和承受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对风险资产进行真实定价,杜绝新的风险传导,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和东方不良资产处置公司官网


1楼2019-01-29 11: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