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两个概念:什么叫族谱?什么叫家谱?族谱,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家谱,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又“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修谱时,经常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中华李氏总族谱》,一看名字,特别高大上,但细想一下,中华李氏是同祖吗?如果在修谱的时候加上一些外姓,族人肯定不满意。第二种情况,在修谱的过程中尽量不能遗漏任何分支和个人。一般族人对于上几代的先祖是没有任何概念的,他们并不关心更远的先祖叫什么名字。这需要修谱负责人要更多的研究,心中有谱,才能靠谱。
族谱发放到族人手上后,(也一般都是在族人看到族谱的时候)容易看出错误。如果大面积发现族谱的错误、人员遗漏等,如果再想修订,经费基本上已经没有了,这时,编修族谱者真是出力不讨好,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编修族谱时,经常有以下问题:
第一,在姓氏说溯源上攀龙附凤。以上古和汉唐时期的帝王将相,贵胄名臣为本族的始祖或者远祖,乱认他人为祖先。
第二,为提高家族地位,乱标地望。这种流俗,似乎比乱认祖先来得更随意,其中王必琅琊,李必陇西,张必清河,刘必彭城,周必汝南等,已经成为通例。
第三,世系虽然长远,却不可靠。在明清以来的家谱中,通常将家族远祖或始祖上溯到远古时期,历代世系也十分清晰,数十代、百代,代代不乱。实际上这不符合中国国情,有存疑之处。在中国古代,一个家族很少有连续不间断的家族记录,在修谱时候,资料大多来源回忆、附会或者抄录史书,志书及其他资料。其中的史料浩如烟海,本身存疑或待考证的就很多,强行把两端资料衔接到自己家谱世系上,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第四,为了炫耀门楣的目的,借助本姓、外姓中有地位人士来增光。很多家谱中的序跋借用名人所做的居多。如,孙氏族谱必有孙中山,张氏族谱必有张学良等名人,很多普通家族就借用了他们的序跋。
第五,民间私修谱牒,无须对本宗族以外的社会负责,而且族谱只在宗族内部流传,秘不示人。不能因修谱向外泄露族人个人信息。
当然,族谱中最严重的错误就是父子对接传承错误,张冠李戴。再就是族谱中出现断代。遇到这种情况,真的有种问天问地问祖先的无奈和焦灼!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族谱上造成这种世系断代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
这里面又分几种情况:
第一是修谱成员责任心不够,漏录族人。
这种情况占比较大。特别是以往在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年代,外迁族人与祖籍地联系少,加之修谱之时,对外迁族人寻访不够,导致漏录。等再次修谱的时候,若间隔长,就容易造成这种族谱上的断代而连接不上。
第二是族人不愿入谱。
每个宗亲总会有那么几个“奇葩”,因为种种原因经劝说都不愿意入谱。等到其后代想入谱的时候,已经成为族谱上的孤儿。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第三是因为某个族人犯了族规而不得入谱的情况。
以前修谱真的非常严格!犯法犯族规后不得入谱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古代修谱又非易事,这样造成世系上断代情况也很多。
族谱之编修,光靠一腔热情远远不够的。在组织修谱我们在修族谱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这些现象出现!族谱是一个家族的传承,更是重要的史料,修谱时一定要严谨、认真,心怀敬畏。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册能流传百世的族谱!
关于如何避免传承错误,尽最大力量减少漏录,以后详解。
族谱发放到族人手上后,(也一般都是在族人看到族谱的时候)容易看出错误。如果大面积发现族谱的错误、人员遗漏等,如果再想修订,经费基本上已经没有了,这时,编修族谱者真是出力不讨好,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编修族谱时,经常有以下问题:
第一,在姓氏说溯源上攀龙附凤。以上古和汉唐时期的帝王将相,贵胄名臣为本族的始祖或者远祖,乱认他人为祖先。
第二,为提高家族地位,乱标地望。这种流俗,似乎比乱认祖先来得更随意,其中王必琅琊,李必陇西,张必清河,刘必彭城,周必汝南等,已经成为通例。
第三,世系虽然长远,却不可靠。在明清以来的家谱中,通常将家族远祖或始祖上溯到远古时期,历代世系也十分清晰,数十代、百代,代代不乱。实际上这不符合中国国情,有存疑之处。在中国古代,一个家族很少有连续不间断的家族记录,在修谱时候,资料大多来源回忆、附会或者抄录史书,志书及其他资料。其中的史料浩如烟海,本身存疑或待考证的就很多,强行把两端资料衔接到自己家谱世系上,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第四,为了炫耀门楣的目的,借助本姓、外姓中有地位人士来增光。很多家谱中的序跋借用名人所做的居多。如,孙氏族谱必有孙中山,张氏族谱必有张学良等名人,很多普通家族就借用了他们的序跋。
第五,民间私修谱牒,无须对本宗族以外的社会负责,而且族谱只在宗族内部流传,秘不示人。不能因修谱向外泄露族人个人信息。
当然,族谱中最严重的错误就是父子对接传承错误,张冠李戴。再就是族谱中出现断代。遇到这种情况,真的有种问天问地问祖先的无奈和焦灼!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族谱上造成这种世系断代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
这里面又分几种情况:
第一是修谱成员责任心不够,漏录族人。
这种情况占比较大。特别是以往在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年代,外迁族人与祖籍地联系少,加之修谱之时,对外迁族人寻访不够,导致漏录。等再次修谱的时候,若间隔长,就容易造成这种族谱上的断代而连接不上。
第二是族人不愿入谱。
每个宗亲总会有那么几个“奇葩”,因为种种原因经劝说都不愿意入谱。等到其后代想入谱的时候,已经成为族谱上的孤儿。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第三是因为某个族人犯了族规而不得入谱的情况。
以前修谱真的非常严格!犯法犯族规后不得入谱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古代修谱又非易事,这样造成世系上断代情况也很多。
族谱之编修,光靠一腔热情远远不够的。在组织修谱我们在修族谱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这些现象出现!族谱是一个家族的传承,更是重要的史料,修谱时一定要严谨、认真,心怀敬畏。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册能流传百世的族谱!
关于如何避免传承错误,尽最大力量减少漏录,以后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