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手机里看到一则报道《滨州蒲湖水域今早打捞上一具男尸 警方正查找尸源》(http://society.huanqiu.com/article/2019-02/14316766.html),死者30岁左右,初步推断是自杀。打开电脑查看究竟才得知他不是第一个在这个湖溺亡的男人。2018年2月24日腾讯网曾报道一名男子不慎将湖面冰层踩塌,掉入冰冷的湖水中,在水中挣扎近一个小时,最终冻僵沉入水中。”(https://new.qq.com/omn/20180224/20180224A0G7LE.html),但未报道死者背后的事情。
看了报道后,我就思考:事出必有因,他为什么选择自杀呢?带着这个疑问搜索一下有关男人死亡事件,发现为生活所迫而死亡的男人不在少数,如台风中扶车被压身亡的男人:若非生活所迫,谁会这么“傻”(http://finance.ifeng.com/a/20170825/15605236_0.shtml)。正如《知乎》中张三疯在《男人的中年》描写的那样-“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其实,男人比女人脆弱得多。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男女自杀率之比是1.7。男人自杀率,远高于女人。男人,尤其是中年男人,往往没有外人看起来的那么坚强。他们坚硬外壳下藏着一颗脆弱的心。”(https://zhuanlan.zhihu.com/p/43953418)吴振彩的吴观大局感叹:“回到家里,你将不再是你自己,你将是一个丈夫,一位父亲,你不能躺沙发上玩游戏,要给孩子树立榜样;你要面对妻子随时抛出的孩子的学费、物业费、人情礼往费、请孩子老师吃饭、请老婆领导吃饭等等等等永远没完的问题,你不能退缩,你要随时给出答案。但是,你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有些,可能真的超出了你能能力范畴。”(https://zhuanlan.zhihu.com/p/54926400)。那么,是什么因素使男人自愿承担这些压力呢?
”
答案不难寻找,正是教育使然。“因为男生从小就被这样教育:“要做个男子汉。“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就该像个男人。所以,男人必须假装强大。”那么又是谁在对男童实施这样的教育呢?老师、家属、媒体、社会等等。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个上海男孩和我同位,非常聪明却很爱哭,女老师(中小学多数是女老师)就批评他:一个男孩子性格怎么这样脆弱呢?我听了这话暗自庆幸自己的童年被妈妈当成女孩养,很听话,学习好,经常受表扬不受批评,但成年后妈妈就担心起来:一个男人什么活干不了,到哪说媳妇?于是我参加了很多体力劳动,这时才发现体力确实不如同龄男青年,工作后很自然适应了女人的无端指责:你为什么不把我的东西搬上来?我会默默地把她的东西搬上来。哦,男人就是这样,要面对“你还是不是男人”的辱骂,也得承受妻子“没跟你享过福”的报怨。
但是,我是受正统思想教育人,上下左右的周围人也是通情达理的,使我的生活逐渐好转,现在的生活基本没有太大的压力。
春节期间,突然女权问题进入我的视线,于是我就陷入思考:为什么女权吧里的人如此仇恨男人?女生的回答是:她们过的不好,在那里宣泄。可是有这么简单吗?
纵观我上世纪和本世纪,就会发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以前(确切地说是改革开放前),我们是以阶级为标准划分群体的,人人(包括女人)都有工作。虽然贫穷,但每个男人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女权的呼声不是这般强烈,电影电视剧大多是宣传革命英雄题材,在我们眼中的榜样大多是男性,如李玉和、杨子荣、王成、雷锋等。之后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工人下岗,腐败抬头,文化领域发生的180度大转弯,雷锋为人耻笑,《打工妹》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目前媒体及播放的文艺作品大多以女性遭受男人欺凌为题材,宣扬女本位;政治领域的腐败也在推波助澜,女人们发现“工作好不如嫁的好”,少数女人宁愿充当“二奶”、“三奶”也不愿受穷,这类事例网上随处可搜,这就是“宁愿坐着轿车哭,不愿坐着自行车笑”现象。但是,富有的男人数量有限,个别攀不上富贵人家的女人便把生活困难的矛头直指男性,要求男人无条件为她承担全部义务,不然就是“男女不平等”,却忽视了同龄男性的窘迫境地,权利阶层对此也喜闻乐见。男人在女人和权利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如果说上世纪以出身划分阶级,那么当今则似乎以性别划分阶级。“所有的女性都是伟大的,所有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成了标准的时尚语,不然你就是大男子主义。
我因工作忙碌,多年没有在网上发表文章,所以前几个月看到网上出现的新词还真的不懂,如XX癌、又厽叕的,有时不得不请教年轻人,又看到女权吧里那些可怕语言,叹为观止。
最后,我要告诉男同胞们:目前女权主义已走向歪理邪说,她们的不劳而获本质已暴露无遗,以X蒙为代表的女权言论已受到限制,大多数女性也不愿意看到女权主义者的狂妄言行,女生们正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市场竞争的浪潮;国家正以史无前例的力度打击腐败,实施准确扶贫,老祖宗的文化正在发扬光大,正确的价值观正在树立,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让为国家和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热血男儿站起来吧!让极少数寄生的女权主义者自我哀怨吧!
看了报道后,我就思考:事出必有因,他为什么选择自杀呢?带着这个疑问搜索一下有关男人死亡事件,发现为生活所迫而死亡的男人不在少数,如台风中扶车被压身亡的男人:若非生活所迫,谁会这么“傻”(http://finance.ifeng.com/a/20170825/15605236_0.shtml)。正如《知乎》中张三疯在《男人的中年》描写的那样-“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其实,男人比女人脆弱得多。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男女自杀率之比是1.7。男人自杀率,远高于女人。男人,尤其是中年男人,往往没有外人看起来的那么坚强。他们坚硬外壳下藏着一颗脆弱的心。”(https://zhuanlan.zhihu.com/p/43953418)吴振彩的吴观大局感叹:“回到家里,你将不再是你自己,你将是一个丈夫,一位父亲,你不能躺沙发上玩游戏,要给孩子树立榜样;你要面对妻子随时抛出的孩子的学费、物业费、人情礼往费、请孩子老师吃饭、请老婆领导吃饭等等等等永远没完的问题,你不能退缩,你要随时给出答案。但是,你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有些,可能真的超出了你能能力范畴。”(https://zhuanlan.zhihu.com/p/54926400)。那么,是什么因素使男人自愿承担这些压力呢?
”
答案不难寻找,正是教育使然。“因为男生从小就被这样教育:“要做个男子汉。“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就该像个男人。所以,男人必须假装强大。”那么又是谁在对男童实施这样的教育呢?老师、家属、媒体、社会等等。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个上海男孩和我同位,非常聪明却很爱哭,女老师(中小学多数是女老师)就批评他:一个男孩子性格怎么这样脆弱呢?我听了这话暗自庆幸自己的童年被妈妈当成女孩养,很听话,学习好,经常受表扬不受批评,但成年后妈妈就担心起来:一个男人什么活干不了,到哪说媳妇?于是我参加了很多体力劳动,这时才发现体力确实不如同龄男青年,工作后很自然适应了女人的无端指责:你为什么不把我的东西搬上来?我会默默地把她的东西搬上来。哦,男人就是这样,要面对“你还是不是男人”的辱骂,也得承受妻子“没跟你享过福”的报怨。
但是,我是受正统思想教育人,上下左右的周围人也是通情达理的,使我的生活逐渐好转,现在的生活基本没有太大的压力。
春节期间,突然女权问题进入我的视线,于是我就陷入思考:为什么女权吧里的人如此仇恨男人?女生的回答是:她们过的不好,在那里宣泄。可是有这么简单吗?
纵观我上世纪和本世纪,就会发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以前(确切地说是改革开放前),我们是以阶级为标准划分群体的,人人(包括女人)都有工作。虽然贫穷,但每个男人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女权的呼声不是这般强烈,电影电视剧大多是宣传革命英雄题材,在我们眼中的榜样大多是男性,如李玉和、杨子荣、王成、雷锋等。之后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工人下岗,腐败抬头,文化领域发生的180度大转弯,雷锋为人耻笑,《打工妹》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目前媒体及播放的文艺作品大多以女性遭受男人欺凌为题材,宣扬女本位;政治领域的腐败也在推波助澜,女人们发现“工作好不如嫁的好”,少数女人宁愿充当“二奶”、“三奶”也不愿受穷,这类事例网上随处可搜,这就是“宁愿坐着轿车哭,不愿坐着自行车笑”现象。但是,富有的男人数量有限,个别攀不上富贵人家的女人便把生活困难的矛头直指男性,要求男人无条件为她承担全部义务,不然就是“男女不平等”,却忽视了同龄男性的窘迫境地,权利阶层对此也喜闻乐见。男人在女人和权利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如果说上世纪以出身划分阶级,那么当今则似乎以性别划分阶级。“所有的女性都是伟大的,所有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成了标准的时尚语,不然你就是大男子主义。
我因工作忙碌,多年没有在网上发表文章,所以前几个月看到网上出现的新词还真的不懂,如XX癌、又厽叕的,有时不得不请教年轻人,又看到女权吧里那些可怕语言,叹为观止。
最后,我要告诉男同胞们:目前女权主义已走向歪理邪说,她们的不劳而获本质已暴露无遗,以X蒙为代表的女权言论已受到限制,大多数女性也不愿意看到女权主义者的狂妄言行,女生们正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市场竞争的浪潮;国家正以史无前例的力度打击腐败,实施准确扶贫,老祖宗的文化正在发扬光大,正确的价值观正在树立,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让为国家和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热血男儿站起来吧!让极少数寄生的女权主义者自我哀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