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泰民族吧 关注:9贴子:36
  • 6回复贴,共1

从云南到阿萨姆,印度的傣族王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傣族向往的黄金之地

傣族先民自建立“勐舍龙”(南诏国)、称霸云南高原后,就对那加山脉以西诸国充满向往,认为那里遍地是黄金,把那加山脉以西诸国称作“勐顿顺罕”(黄金之地)。唐《蛮书》载:“大秦婆罗门国(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及恒河下游地区),界永昌北,与弥臣国江西正东安西城楼接界。东去蛮阳苴哶城四十日程。(南诏)蛮王善之,往来其国。”;“小婆罗门(曼尼普尔谷地及那加丘陵地区),与骠国及弥臣国接界,在永昌北七十四日程。俗不食牛肉,预知身后事。出贝齿、白、越诺。共大耳国往来。蛮夷善之,信通其国。”
公元十世纪初,傣族中央政权“勐舍龙”被汉裔权臣篡夺后,“勐舍龙”东北半边的杂蛮粉墨登场,先后占领都城“苴咩”(傣语为“Jie Mie”,意为“母城”、有“首都”之意)建立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苴咩”所在的洱海坝进入“杂蛮乱傣”时代;“勐舍龙”西南半边的傣族诸部不再听从“苴咩”政权的号令,各地“叨勐”(地方长官)据地自治。
公元937年,傣蛮混血的地方权贵段思平率蛮兵攻占“苴咩”,荡平洱海坝各方势力、建立“勐僰”(大理国)政权。段思平依靠杂蛮势力建国后,又依靠自身的傣族血统招抚傣族诸部;但段思平去世后,“勐僰”后续君主与傣族诸部渐行渐远,很多傣族小邦也不再尊“勐僰”为宗主国。
根据印度傣族史《阿萨姆兰基》、中国云南傣族史《嘿勐咕勐》及中国云南地方史籍记载,公元1215年,“勐僰”(大理国)所属傣族小邦“勐哑勐咔”(怒江东岸湾甸河流域地区)内部分裂,其中一个王子携九千多属民、两头大象、三百多匹马、及若干器具财物,离开“勐哑勐咔”、奔向“勐顿顺罕”。


1楼2019-03-22 00:31回复
    傣族西迁建立真正的“勐顿顺罕”

    公元1228年,“勐哑勐咔”王子率属民历经十三年,渡宏水(怒江)、鸠水(伊洛瓦底江),经胡康谷地、那加丘陵,抵达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趁当地各部族互相攻伐之际,击破布拉马普特拉河南岸各部族,建立傣族统治政权“勐顿顺罕”(黄金之国),自称“诏法”(天王)、自号“思噶法”(傣语“思”为“老虎”、“噶”为“咬或叼”、“法”为“天”,傣族凡称王者必自称“思”,“思噶法”为“虎咬天”或“虎叼天”之意)。
    思噶法在迪桑河沿岸修筑王城,任命“捧勐”(总理大臣)、“叨勐”(地方长官)、“诏录”(万夫长)、“诏纲”(千夫长)、“诏伯”(百夫长)、“诏哈斯”(伍拾夫长)、“诏准”(拾夫长)等各级文武官员,安抚“摩兰”、“那加”、“勃拉”等原住民,并鼓励傣族与原住民通婚壮大势力。
    公元1251年,“勐顿顺罕”攻下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地,将王城也迁至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
    公元1268年,思嘎法去世、思特法即位;公元1281年,思特法去世、思宾法即位;公元1293年,思宾法去世、思康法即位;“勐顿顺罕”在前几代王的励精图治下,传到第四代王思康法时,已经控制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大部分地区。


    2楼2019-03-22 00:33
    回复
      “勐顿顺罕”归附“勐卯龙”
      公元1310年,大元国治下的傣族小邦“勐卯”(瑞丽江中游地区)因执政官朗玉罕良去世、无人主政;次年,“勐卯”地方官迎请朗玉罕良异母庶弟混伊赫罕继袭执政官之职。混伊赫罕执政“勐卯”后,不再听从大元国号令,吞并周边地区建立傣族联合政权“勐卯龙”,自称“诏法龙”(大天王)、自号“思撼法”。
      公元1319年,“勐卯龙”以亲王混三龙为帅,叨思云、叨帕洛、叨思罕盖等人为将,集结90万军民西征拓土,所到之处无不臣服。“勐顿顺罕”在混三龙大军入境时,举国归顺“勐卯龙”,并派“混干”、“波勐”等官员组成使团,携金银贡品随混三龙到“勐卯”觐见思撼法。
      公元1332年,思康法去世、思克法即位;公元1364年,思克法去世、大臣摄政;公元1369年,思图法即位;公元1376年,思图法去世、大臣摄政。
      公元1380年,“勐卯龙”将“叨勐罕底”(葡萄坝长官)派到“勐顿顺罕”主政,统辖那加山脉以西属地;叨勐罕底驻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东部的噶尔贡(Garhgaon),代表“勐卯龙”号令诸部。


      3楼2019-03-22 00:34
      回复
        以“勐顿顺罕”为核心形成“阿萨姆国”
        公元1382年,“叨勐谷”(景东坝长官)背叛“勐卯龙”、携辖地归顺大明国;公元1385年,“勐卯龙”出兵收复失地、欲捉拿叨勐谷,与大明国爆发冲突;公元1388年,“勐卯龙”在定边之战(位于南涧坝)中败于大明国;公元1389年,“勐卯龙”不得不向大明国称臣;同年,主政那加山脉以西属地的叨勐罕底去世,“勐卯龙”自顾不暇、无力继续经营那加山脉以西地区。
        公元1397年,自幼被印度教家庭抚养的“勐顿顺罕”王室后裔思党法(巴穆尼·孔瓦尔)在地方官员支持下、接管叨勐罕底原辖地,那加山脉以西的“勐顿顺罕”、“勐卫萨利”、“勐尼普”、“勐那加”等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称为“阿萨姆国”(“阿萨姆”是印地语对傣族的称呼,“阿萨姆国”就是“傣国”)。
        思党法执政期间,印度教逐渐成为阿萨姆国国教;“诏法”、“捧勐”、“叨勐”等傣语官衔逐渐被“布拉·哥哈因(Buragohain)”、“巴尔·哥哈因(Bargohain)”、“巴帕特拉·哥哈因(Barpatra Gohain)”、“拉吉科瓦斯(Rajkhowas)”、“巴鲁阿(Barua)”、“哈扎利卡(Hazarika)”、“塞基亚(Saikia)”、“博拉(Bora)”等带有印度色彩的头衔所取代。
        公元1407年,思党法去世、思章发即位;公元1422年,思章发去世、思帕发即位;公元1439年,思帕发去世、思森发即位;公元1488年,思森发去世、思恒发即位;公元1493年,思恒发去世、思平法即位;公元1497年,思平法去世、思杭勐(迪辛吉亚·罗阇)即位;公元1539年,思杭勐去世、思肯法(噶尔盖耶·罗阇)即位;公元1552年,思肯法去世、思汉法(库拉·罗阇)即位;公元1603年,思汉法去世、思生法(布尔哈·罗阇)即位。


        4楼2019-03-22 00:35
        回复
          莫卧儿国入侵阿萨姆国
          公元十七世纪初,大多数傣族国家被东吁国缅人吞并,阿萨姆国东部的曼尼普尔谷地、那加丘陵地区被东吁国占领;莫卧儿国也正在向阿萨姆国挺进;阿萨姆国境内山地民族逐渐脱离控制。
          公元1615年,莫卧儿国军队入侵阿萨姆国,境内的“达夫拉”、“坎腾那加”等山地民族也趁机作乱;经多次战役后,阿萨姆国疆域大幅收缩。
          公元1641年,阿萨姆王思生法去世、思兰法(波加·罗阇)即位;公元1644年,思兰法去世、思廷法(凯库拉·罗阇)即位;公元1648年,思廷法去世、思坦拉(波加尼耶·罗阇)即位。
          公元1662年,莫卧儿国孟加拉邦副王米尔·朱姆拉赫(MirJumlah)再次率军入侵阿萨姆国,攻陷首都噶尔贡、占领阿萨姆国大半领土,阿萨姆政权迁至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莫卧儿军攻势正猛时,恰逢雨季来临,补给困难,阿萨姆军才得以喘息、反攻夺回首都噶尔贡;莫卧儿军也因主帅米尔·朱姆拉赫病死,不得不退回孟加拉邦;阿萨姆国与莫卧儿国以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支流玛纳斯河(Manas)及南岸潘查拉纳高地(Pancharatna)为界。
          公元1663年,阿萨姆王思坦拉去世、思捧勐(查克拉德瓦吉·辛格)即位;公元1670年,思捧勐去世、思耶法(邬陀耶迭多·辛格)即位。
          公元1671年,莫卧儿国军队再次入侵阿萨姆国,阿萨姆将军腊西特·波甫坎(Lacit Borphukan)率领军民在高哈蒂郊外大败莫卧儿军队,成功遏制莫卧儿国的扩张。莫卧儿国这次入侵不仅没有占到便宜,还被阿萨姆国攻占不少领土;莫卧儿军撤退后,阿萨姆国逐渐恢复元气,开始整肃战争期间反叛的山地民族,国力得到增强。


          5楼2019-03-22 00:38
          回复
            印度傣族近况
            公元1947年,英国放弃南亚次大陆,阿萨姆邦并入新成立的印度共和国;之后,印度政府逐渐从阿萨姆邦拆分出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曼尼普尔邦、那加兰邦、梅加拉亚邦,还划出少部分地区与藏南地区合并成立阿鲁纳恰尔邦。
            印度东北诸邦有“傣阿洪”(Tai-Ahom)、“傣罕底”(Tai-Khamti)、“傣帕节”(Tai-Phake)、“傣罕养”(Tai-Khamyang)、“傣艾吞”(Tai-Aiton)、“傣荼隆”(Tai-Turung)等六部分傣族:
            ①“傣阿洪”是建立“勐顿顺罕”及“阿萨姆国”的主体人群,公元十三世纪就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数百年来一直与当地各部族相融;遍布阿萨姆邦、阿鲁纳恰尔邦、梅加拉亚邦、那加兰邦的平原地区;因印度不承认“傣阿洪”为一个单列民族,印度官方没有相关人口统计,但据阿萨姆民族复兴组织估算,大约有400多万人口;日常用语为阿萨姆语(阿萨姆语是多民族语言融合形成,也含有不少傣语词汇),仅有少数人会傣语滇缅方言。
            ②“傣罕底”原本居住在迈立开江上游地区,克钦野人(景颇族先人)泛滥成灾的公元十八世纪,因不堪克钦野人的侵扰,陆续迁入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主要居住于阿萨姆邦的丁苏吉亚(Tinsukia)、勒金布尔(Lakhimpur)、德马吉(Dhemaji)及阿鲁纳恰尔邦的南塞(Namsai)、长朗(Changlang)等地;公元2011年印度人口统计,大约有14.1万人口;日常用语为傣语滇缅方言。
            ③“傣帕节”原本居住在帕特凯山脉东麓、胡康谷地西部,公元1775年遭贡榜国缅人攻打,分别由三位首领带入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主要居住于阿萨姆邦的迪布鲁格尔(Dibrugarh)、丁苏吉亚(Tinsukia)及阿鲁纳恰尔邦的南塞(Namsai)、长朗(Changlang)等地;公元2011年印度人口统计,大约有1万人口;日常用语为傣语滇缅方言。
            ④“傣艾吞”原本居住在胡康谷地,公元1775年遭贡榜国缅人攻击,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主要居住在阿萨姆邦的戈拉加特(Golaghat)、卡比昂隆(KarbiAnglong)及阿鲁纳恰尔邦的嘉黎(Lohit)等地;公元2011年印度人口统计,大约有8000人口;日常用语为傣语滇缅方言。
            ⑤“傣罕养”原本居住在印多吉湖(indawgyi lake)谷地,公元十八世纪末迁至胡康谷地,后遭到克钦野人的侵扰,又越过帕特凯山脉、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主要居住于阿萨姆邦的焦尔哈德(Jorhat)、丁苏吉亚(Tinsukia)及阿鲁纳恰尔邦的南塞(Namsai)等地; 公元2011年印度人口统计,大约有7000人口;日常用语为傣语滇缅方言。
            ⑥“傣荼隆”原本居住在亲墩江支流荼隆(Turang Pani)河沿岸,公元十八世纪时被克钦野人俘虏为奴,后被裹挟至那加丘陵与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过渡地带种植水稻;公元1825年,驻扎在阿萨姆国的英军攻打克钦野人部落,将“傣荼隆”解放出来;主要定居在阿萨姆邦的戈拉加特(Golaghat)、焦尔哈德(Jorhat)、卡比昂隆(KarbiAnglong)等地;公元2011年印度人口统计,大约有2万人口;大多数说克钦大山语,仅有少数坚持说傣语滇缅方言;因其使用克钦大山语,印度克钦组织将其列为印度克钦族四大支系之一。
            目前,印度主流社会对傣族极其排斥,傣族的生存状况越来越糟,大多数傣族只能从事最低端的农业种植,能够进入印度政府部门工作的傣族寥寥无几;在傣族知识分子的推动下,旨在复兴傣族的各类组织越来越多,傣民族主义越来越高涨。



            8楼2019-03-22 00:41
            回复
              麓川王国思汗发时期疆域西起印度曼尼普尔 东到越南北部 南到泰国兰纳 华富里 北到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帝国最大的疆域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6-23 2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