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回复贴,共1

这件三级文物身上的铭文被破译后,直接改为一级文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众所周知,对于文物来说,完整度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涉及文物的观赏性,更重要的,是当损失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文物的关键信息会有缺失,对于青铜器,尤其如此。
如今能称之为国之重器的这些青铜器,大多是品相完整的,因为器身造型、纹饰、铭文等,代表了那个时代文化的典型,也是今人还原当时历史真实的重要指标。
然而,也有一些文物,即使残破不堪,却因为有着特殊的意义,也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国宝。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安徽舒城县城内,因为听闻此处有丰富墓葬,有许多盗墓贼出没,公安部门对此严厉打击,破获了几宗盗墓案。在其中的一起案件中,文物专家根据盗墓贼的供词,找到了一座春秋大墓。
但是很可惜,这座墓葬早已被盗过,而且还不止一次。
数次光临的几拨盗墓贼,不仅盗走了大多数陪葬品,还对某些不易携带的文物人为破坏,比如这件青铜龙虎大建鼓座。
它被发现时,覆满铜锈的底座已经完全毁掉了,上部分也有残破。专家们将它的残片小心收集起来,发现布满纹饰的两个对称虎头,四条对称的蟠龙雄壮威武,都极其精美。但由于损坏过于严重,按照文物系统的定级,专家们惋惜地将它暂定为三级文物。
这种建鼓座,是当时一种叫做“建鼓”的乐器底座。建鼓诞生于商代,在战国时期十分流行,一直到南北朝和隋代都有使用。《隋书音乐志》就记载说:“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
所谓“植而贯之”,就是在建鼓座之上,有一根中空的圆柱,里头插上一根木柱,木柱的上方才是建鼓。
虽然有文献记载,但是建鼓流行的时代离现在太过久远,至今的考古活动都没有发现一件完整的建鼓,只有为数不少的建鼓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东周铜建鼓座,器身上八对十六条大龙在鼓座上弯曲盘旋,又有多条小龙交错簇拥,让人不敢相信这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创造。
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座
相比之下,舒城县出土的这件青铜龙虎大建鼓座就显得太过寒酸了,加之损坏严重,被归类为三级文物并不“冤枉”。
然而,就在这件文物准备移送到安徽省博物馆入库,专家对它进行清理时,却无意间在它的身上发现了一些铭文。建鼓座属于乐器配套用具,有铭文的并不多。
这些铭文刻在外壁口沿部分,分为上下两圈,上圈大约98个字,下圈大约52个字。因为锈蚀太过严重,很多字都无法辨识了,其中有一行字,彻底改变了这件建鼓座的命运:
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注解“余语之舒也”,我们知道,当时写作“余”的字读作“舒”。而联系到出土它的地点是安徽舒城县,考古学家意识到,这件文物很可能打开了三千多年前舒国历史的大门。
龙虎纹四环铜鼓座 春秋
安徽博物院藏
周武王克商之后,赐一位功臣“偃”姓,以子爵之位将他的家族分封到今天的安徽,这些人相继建立了舒庸国、舒蓼国、舒鸠国、舒龙国等一系列小国——其实以规模论就是部落,然后这七个部落一致联合起来,统称为“群舒”或者“舒国”。
历史上,关于舒的记载十分零散,我们知道它们从周代一直延续到诸侯割据的春秋,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没多久又被楚国所灭,此后彻底消失在历史中。以致于在这件建鼓座出土前,我们连舒国确切的位置都不知道。
于是,这件青铜龙虎大建鼓座,因为一段珍贵的铭文,证实了舒国的地理位置,从一件毁坏严重的三级文物,一下变成了一级文物。如今,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修复后,静静地躺在安徽省博物馆,向世人证明着,某个叫舒的小国,曾存在于此。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3-25 10: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