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10,428贴子:9,646,405
  • 12回复贴,共1

胡希恕《温病条辨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胡希恕《温病条辨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3-27 13:11回复
    一(上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一、 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依。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编者按:原油印本是残卷,最前面部分从“生”字开始,之前的1、2页及封面页缺失。据两页的篇幅来看,原书“自序”、“凡例”、“原病篇”不-定有列入。)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3-27 13:15
    回复
      (希恕按):温病始作亦发表证,只是热盛伤津,故仲景谓“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以示有别于太阳中风与伤寒,但其仍属太阳证甚明,既有别于中风,则不得用桂枝汤;既有别于伤寒,则亦不得用麻黄汤,这是何等浅明之事,粗工妄施麻桂以治温病,应责其自家无识,与伤寒法制何关。表证发于上体部,上焦之说,尚属勉强,而名以太阴病,实属背经乱法之言,义不足取,伤寒乃由病菌所作,已为不可辩驳的事实,其亦必自口鼻而入可知。由毛窍而入,病始于膀胱等论,亦不值一辩。今之日射病、热射病,当亦在温病范畴,此又何得谓为尽由口鼻而入。为了强调“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的歪曲主张,故为满篇无稽之谈。中医得之于实践,本具真理,本是科学,但为后世家之唯心臆说所害,影响其进步非浅,固步不前,以迄于今,可惜可叹。
      三、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不缓,则非太阳中风矣;不紧,则非太阳伤寒矣;动数者,风火相煽之象,《经》谓之躁;两寸独大,火克金也。尺肤热,尺部肌肤热甚,火反克水也。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与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足以相混,于何辨之?于脉动数,不缓不紧,证有或渴、或咳、尺热、午后热甚辨之。太阳头痛,风寒之邪,循太阳经上至头与项,而项强头痛也。太阴之头痛,肺主天气,天气郁,则头亦痛也,且春气在头,又火炎上也。吴又可谓浮泛太阳经者,臆说也。伤寒之恶寒,太阳属寒水而主表,故恶风寒、温病之恶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恶风寒也。太阳病则周身之阳气郁,故身热;肺主化气,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亦热也。太阳自汗,风疏卫也;太阴自汗,皮毛开也,肺亦主卫。渴,火克金也。咳,肺气郁也。午后热甚,浊邪归下,又火旺时也,又阴受火克之象也。
      【希恕按】:太阳病,为-般疾患的-种证候,概言之可分中风、伤寒、温病三大类型。温病以热盛传变迅速,而为表里俱热的见证,热盛则伤津,发汗法所当禁,即不发汗亦将必肤热汗出,盛热自内迫外,而为体液难守之家。火性上炎,侵肺作咳作喘,亦当然事实,此即仲景谓为风温见证。今合在-起,作为诸温大纲,原无不可,但为了[拉]到太阴肺病,强调许多理由,硬为表证分家,大可不必。
      四、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按仲景《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谓如太阳证,即上文头痛,身热,恶风,自汗也),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液,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此处却变易前法,恶风寒者主以桂枝,不恶风寒主以辛凉者,非敢擅违古训也。仲景所云不恶风寒者,非全不恶风寒也,其先亦恶风寒,迨既热之后,乃不恶风寒耳,古文简、质,且对太阳中风热时亦恶风寒言之,故不暇详耳。盖寒水之病,冬气也,非辛温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虽曰温病,既恶风寒,明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成内热外寒之证,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热之邪皆解矣。温热之邪,春夏气也,不恶风寒,则不兼寒风可知,此非辛凉秋金之气,不足以解之。桂枝辛温,以之治温,是以火济火也,故改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
      桂枝汤方
      桂枝(六钱) 芍药(炒,三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去核,二枚)
      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方论: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伤寒论》曰∶“尺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3-27 13:27
      回复
        发贴异常,贴吧老是把我发的帖段落顺给颠倒,是怕我发帖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3-27 13:33
        回复
          那我就多重复几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3-27 13:38
          回复
            胡希恕谈温病,治温病案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3-27 13:41
            回复
              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伤寒论》曰∶“尺脉微者为里虚,禁汗,”其义可见。其曰伤阳者,特举其伤之重者而言之耳。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此古来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大错也。至若吴又可开首立一达原饮,其意以为直透膜原,使邪速溃,其方施于藜藿壮实人之温疫病,容有愈者,芳香辟秽之功也;若施于膏粱纨绔及不甚壮实人,未有不败者。盖其方中首用槟榔、草果、厚朴为君∶夫槟榔,子之坚者也,诸子皆降,槟榔苦辛而温,体重而坚,由中走下,直达肛门,中下焦药也。草果亦子也,其气臭烈大热,其味苦,太阴脾经之劫药也;厚朴苦温,亦中焦药也。岂有上焦温病,首用中下焦苦温雄烈劫夺之品,先劫少阴津液之理!知母、黄芩,亦皆中焦苦燥里药,岂可用乎?况又有温邪游溢三阳之说,而有三阳经之羌活、葛根、柴胡加法,是仍以伤寒之法杂之,全不知温病治法,后人止谓其不分三焦,犹浅说也。其三消饮加入大黄、芒硝,惟邪入阳明,气体稍壮者,幸得以下而解,或战汗而解,然往往成弱证,虚甚者则死矣。况邪有在卫者,在胸中者,在营者,入血者,妄用下法,其害可胜言耶?岂视人与铁石一般,并非气血生成者哉?究其始意,原以矫世医以伤寒法治病温之弊,颇能正陶氏之失,奈学未精纯,未足为法。至喻氏、张氏多以伤寒三阴经法治温病,其说亦非,以世医从之者少。而宗又可者多,故不深辩耳。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王安道《溯洄集》,亦有温暑当用辛凉不当用辛温之论,谓仲景之书,为即病之伤寒而设,并未尝为不即病之温暑而设。张凤逵集治暑方,亦有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之论。皆先得我心者)。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合而论之,《经》谓“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 温”,又谓“病温虚甚死”,可见病温者,精气先虚。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 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希恕按】:《伤寒论》虽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条文,今肆改原文,捏造“桂枝汤主之”,实属诬古人而误后世,中医讲求随证治疗,因亦以证侯名病,故辨证辨脉,为中医学的下手工夫,《伤寒论》各篇,均以辨某病脉证为名,是亦不难深明其义,若“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乃温病的特征,亦既有表,复有里的热候,如更进一步,热迫汗出,而脉洪大,更是热盛之象,正须大清其热,即银翘散亦未可为治,桂枝汤如何可用?假如不渴而恶风寒,自汗者,固可以桂枝汤主之,但此明为太阳中风证,何得以温病目之。银翘散药物平淡,用于温病初起尚周,不过多汗渴甚,仍须加石膏。香药有刺激胃肠充血发炎之弊,后世迷信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害人不少,此详于篇后药物方剂的研究,暂不多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9-03-27 13:52
              回复
                我只是摘录一部分的,具体可以按书名去找来看。
                目的是想告诉不知道的人:胡希恕也有用时方,温病方,尽管老胡在理论上多数在批驳老吴,但从中可以看出,如银翘散方剂他还是承认的,也承认温病这一病类,只是不同意老吴把溫病单独另立山头,而认为温病只是属于伤寒里的一个分枝而己,出自仿寒论里一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9-03-28 20:19
                回复
                  所以学中医一定要取各家所长,然后再善用一家,那才有可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03-28 20:47
                  回复
                    医学为何分中西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9-03-29 08:01
                    回复
                      除了层主以上所说的,我再补充几点
                      一:现代医学这个称呼在囗头和文字上的表达比较模糊,很多人不解其意。
                      二:正如层主所说现代医学的基础框架是建立在西方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基础上,所以是一种外来的医学,多数人在表达上为了更简明区别于国内传统医学中医,便称其为西医,这样更一目了然。
                      三:一部分人并不承认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医学,我认为中西医理论上真正结合以后,才是真正意义上叫做现代医学,目前只能做到互相辅助这一步。所以有其名无其实,不符合现代医学这个称呼,只好以西医代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9-03-29 08:55
                      回复
                        看看这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9-05-25 20:1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9-05-25 2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