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辞世,享年98岁......
一件小事
先生学贯中西,平常却是朴实无华。上世纪80年代,先生在校园里散步,遇到了一位前来报到的新生。对方见先生的打扮,误以为先生是学校里的校工,请求先生为其看行李,自己前去办手续。直到第二天,这名新生才知道为自己看管行李的“校工”原来是学界泰斗季羡林。
这则故事已流传多年,当年的新生也已届不惑。故事发生在了他的身上,但许许多多如他一样的学生闻听此事后,大都感受到了源自自心底的一种震撼。可以说,先生的出现让中国的大学、让中国大学的学者,多了一份亲切、多了一份温情。先生的出现,让“白发苍苍的先生和青春富有活力的学生”这种梦幻般的愿景深深的植入了每个人的心中。
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
在北大校园里,先生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让人感到半分的局促和紧张。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一生都保持着农民的勤劳和朴实。 见到他,一如见到邻家爷爷一般亲切。不了解他的人,甚至很难将“学富五车”、“学贯中西”这样的字眼和眼前这位“庄稼老头儿”一般的老人联系到一起。我们见多了学界所谓的“权威”和“大腕儿”,相比之下,先生的普通和朴实则让我们领略到了学问的另一番魅力。
先生?还是大师?
近几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作为五十年代以来仅存的几位大儒之一,先生被推为“国学大师”。但先生一直没有承认过自己“国学大师”的身份。“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以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相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面对“国学大师”的盛名,先生如此解释到。事实上,面对外界的追捧和社会的赞誉,先生辩解的声音显得多少有些微弱。直到先生逝世,外界依然宣称“最后一位国学大师的逝去”。我想,人们的热情,大抵来自对先生学识和人品的崇敬,便将一个人们认为时下最热门、最博大学问的顶尖荣誉给了先生。
先生对学问的执著是令人尊敬的。留德十年,战火之中完成学业。回国后,潜心研究,译释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即使在文革期间被批斗,被痛打的时候,先生依然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先生在学问上取得的成就让人敬仰。精通十二国语言,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的研究凝结成了一种思想,通过自己的言行指引着人们前行。
作为“国学大师”,他的研究好像与国学无关。
作为“学界泰斗”,他用自己的言行向人们昭示着人生的智慧和哲学。
作为一名“教书匠”,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古训。
先生已去,是否“国学大师”已无关紧要,但先生的学识和人品堪比任何一位“大师”——先生的“大师”称谓,发自人们心中。
先生离去,世间已无大师?
先生漫长人生的最后一段,仍然以我们无法接受的突然结束了。尽管按照先生老家的说法,先生的去世可以算得上“喜丧”,尽管先生年事已高,尽管关心先生的人心里早有准备,但先生的突然离世仍然让人们感到伤心和痛心。伤心的是,世间少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邻家老爷爷。痛心的是,巨擘陨落,世间再无大师。
先生在人们心中代表着“大师”的形象,是“大师”的一种符号和象征。先生的离去,让人们感到世间已无大师。的确,与先生相比,学界的很多“权威”和“大腕”都将倍感汗颜。但是,先生生前将自己的所学和所得、所悟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人们,先生的出现,让“大师”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学问道德为学人树立了一个“大师”的标杆。我想,当“权威”和“大腕”俯下身子,像先生一样潜心于学问的时候,当“权威”和“大腕”不再醉心于功名利禄的时候,当我们的社会环境为“大师”的出现让道的时候,我们的“大师”还远吗?
有媒体称,先生的辞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先生是一个朴实的人,他应该不想让人们给他的辞世附加太多的东西。“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先生的辞世也实在没有办法划上等号,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一个我们所有人都很尊敬的老人离开了。
让我们略感欣慰的是,老人最后走的很安详……
一件小事
先生学贯中西,平常却是朴实无华。上世纪80年代,先生在校园里散步,遇到了一位前来报到的新生。对方见先生的打扮,误以为先生是学校里的校工,请求先生为其看行李,自己前去办手续。直到第二天,这名新生才知道为自己看管行李的“校工”原来是学界泰斗季羡林。
这则故事已流传多年,当年的新生也已届不惑。故事发生在了他的身上,但许许多多如他一样的学生闻听此事后,大都感受到了源自自心底的一种震撼。可以说,先生的出现让中国的大学、让中国大学的学者,多了一份亲切、多了一份温情。先生的出现,让“白发苍苍的先生和青春富有活力的学生”这种梦幻般的愿景深深的植入了每个人的心中。
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
在北大校园里,先生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让人感到半分的局促和紧张。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一生都保持着农民的勤劳和朴实。 见到他,一如见到邻家爷爷一般亲切。不了解他的人,甚至很难将“学富五车”、“学贯中西”这样的字眼和眼前这位“庄稼老头儿”一般的老人联系到一起。我们见多了学界所谓的“权威”和“大腕儿”,相比之下,先生的普通和朴实则让我们领略到了学问的另一番魅力。
先生?还是大师?
近几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作为五十年代以来仅存的几位大儒之一,先生被推为“国学大师”。但先生一直没有承认过自己“国学大师”的身份。“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以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相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面对“国学大师”的盛名,先生如此解释到。事实上,面对外界的追捧和社会的赞誉,先生辩解的声音显得多少有些微弱。直到先生逝世,外界依然宣称“最后一位国学大师的逝去”。我想,人们的热情,大抵来自对先生学识和人品的崇敬,便将一个人们认为时下最热门、最博大学问的顶尖荣誉给了先生。
先生对学问的执著是令人尊敬的。留德十年,战火之中完成学业。回国后,潜心研究,译释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即使在文革期间被批斗,被痛打的时候,先生依然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先生在学问上取得的成就让人敬仰。精通十二国语言,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的研究凝结成了一种思想,通过自己的言行指引着人们前行。
作为“国学大师”,他的研究好像与国学无关。
作为“学界泰斗”,他用自己的言行向人们昭示着人生的智慧和哲学。
作为一名“教书匠”,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古训。
先生已去,是否“国学大师”已无关紧要,但先生的学识和人品堪比任何一位“大师”——先生的“大师”称谓,发自人们心中。
先生离去,世间已无大师?
先生漫长人生的最后一段,仍然以我们无法接受的突然结束了。尽管按照先生老家的说法,先生的去世可以算得上“喜丧”,尽管先生年事已高,尽管关心先生的人心里早有准备,但先生的突然离世仍然让人们感到伤心和痛心。伤心的是,世间少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邻家老爷爷。痛心的是,巨擘陨落,世间再无大师。
先生在人们心中代表着“大师”的形象,是“大师”的一种符号和象征。先生的离去,让人们感到世间已无大师。的确,与先生相比,学界的很多“权威”和“大腕”都将倍感汗颜。但是,先生生前将自己的所学和所得、所悟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人们,先生的出现,让“大师”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学问道德为学人树立了一个“大师”的标杆。我想,当“权威”和“大腕”俯下身子,像先生一样潜心于学问的时候,当“权威”和“大腕”不再醉心于功名利禄的时候,当我们的社会环境为“大师”的出现让道的时候,我们的“大师”还远吗?
有媒体称,先生的辞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先生是一个朴实的人,他应该不想让人们给他的辞世附加太多的东西。“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先生的辞世也实在没有办法划上等号,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一个我们所有人都很尊敬的老人离开了。
让我们略感欣慰的是,老人最后走的很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