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數學不太好,以下思路請大家評估一下是否合理:
EBF三艙票價的差異是1: 2.5 :5 (假設E艙票價10元的話,B艙就是25,F艙是50 ; 協和例外,他的E艙會是30元)
再假設標準的中遠程客機配比EBF=7:2:1 ;
那麼一架總座位數100的客機,就有E艙70座位、B艙20、F艙10 ;
再假設E艙票價為10元,那麼B艙就是25元,F艙50元.
總毛利就會是: 70*10+20*25+10*50=700+500+500=1700.
所以E艙的毛利佔總毛利的41.2%,而BF艙的毛利佔總毛利的29.4%.(簡單計算,就當作是40%+30%+30%好了)
所以一架DC10能賺毛利10000k(最高1萬1千出頭),E:B:F=4000:3000:3000k.
如果BF艙沒配好,上座率只有一半,那就少了1500+1500=3000k的收益,即使E艙滿座,這條航線也只有7000k的毛利.
同樣的,如果BF艙的座位配得太少,淡季始終1.6+100%,假設還能再多容納20%的旅客數,那麼等同少賺了600+600=1200k,所以這條航線頂多就賺到8800k(而且淡季的E艙較難1.6+100%,除非城市指數溢出了; 那同時也代表著應該要換更大的飛機)
似乎很多人會忘記EBF艙的票價比例,以至於透過統一調價後,讓上座率儘量維持在90~100%,結果收益卻大減了~~
特別是上座率的盲點: 當B、F艙上座率下降個10~20%時,由於總座位比例問題,造成航線的總上座率沒有明顯的下滑,然而總毛利確下降了很多!
所以請注意一下航線的城市指數以及航程遠近,來考量飛機的EBF艙配比;
可以的話,儘量在4月與11月排序一下毛利,利用右側的拉桿快速上下移動,很快能察覺機型區間與毛利高低,從而進行調整.
(例如中轉的747賺得沒有DC10-30多,或者701賺得比732少; 又或者703F賺得跟727QF差不多)
那麼就應該要換機型了~~
多累積幾次經驗,慢慢地就能抓到三艙配比以及機型大小的感覺;
這樣再加上其他影響如:
競爭對手的機型與滿意度、經濟危機、自家飛機老舊了掉滿意度、有無旅行社與VIP室、租藉機的營運成本+租金,才會比較知道該怎麼應對.
EBF三艙票價的差異是1: 2.5 :5 (假設E艙票價10元的話,B艙就是25,F艙是50 ; 協和例外,他的E艙會是30元)
再假設標準的中遠程客機配比EBF=7:2:1 ;
那麼一架總座位數100的客機,就有E艙70座位、B艙20、F艙10 ;
再假設E艙票價為10元,那麼B艙就是25元,F艙50元.
總毛利就會是: 70*10+20*25+10*50=700+500+500=1700.
所以E艙的毛利佔總毛利的41.2%,而BF艙的毛利佔總毛利的29.4%.(簡單計算,就當作是40%+30%+30%好了)
所以一架DC10能賺毛利10000k(最高1萬1千出頭),E:B:F=4000:3000:3000k.
如果BF艙沒配好,上座率只有一半,那就少了1500+1500=3000k的收益,即使E艙滿座,這條航線也只有7000k的毛利.
同樣的,如果BF艙的座位配得太少,淡季始終1.6+100%,假設還能再多容納20%的旅客數,那麼等同少賺了600+600=1200k,所以這條航線頂多就賺到8800k(而且淡季的E艙較難1.6+100%,除非城市指數溢出了; 那同時也代表著應該要換更大的飛機)
似乎很多人會忘記EBF艙的票價比例,以至於透過統一調價後,讓上座率儘量維持在90~100%,結果收益卻大減了~~
特別是上座率的盲點: 當B、F艙上座率下降個10~20%時,由於總座位比例問題,造成航線的總上座率沒有明顯的下滑,然而總毛利確下降了很多!
所以請注意一下航線的城市指數以及航程遠近,來考量飛機的EBF艙配比;
可以的話,儘量在4月與11月排序一下毛利,利用右側的拉桿快速上下移動,很快能察覺機型區間與毛利高低,從而進行調整.
(例如中轉的747賺得沒有DC10-30多,或者701賺得比732少; 又或者703F賺得跟727QF差不多)
那麼就應該要換機型了~~
多累積幾次經驗,慢慢地就能抓到三艙配比以及機型大小的感覺;
這樣再加上其他影響如:
競爭對手的機型與滿意度、經濟危機、自家飛機老舊了掉滿意度、有無旅行社與VIP室、租藉機的營運成本+租金,才會比較知道該怎麼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