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心禅吧 关注:7,621贴子:113,473
  • 3回复贴,共1

“我空”与“法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佛法中有“人无我”与“法无我”的说法,即“我空”与“法空”的说法。“我空”是第一转法,佛祖说小乘法门,诸如阿含经等,就是阐明“我空”之理。“人无我”的概念是:一切有情与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所谓的自我或灵魂,这就是“人无我”。但我对“我空”的理解不是这样,我认为众生认为的“我”应当指众生生的念头,就象笛卡尔所说的那样“我思故我在”,众生的心有各种各样的念头,所以众生认为有“我”的存在。然而佛不这么认为,佛认为众生的念头是虚妄的,既然众生的心念是虚妄不实,那么众生认为的“我”就是虚妄不实的,所以佛说“人无我”。这是理论上来阐述“人无我”,而在实践上以阿罗汉的“灭尽定”来实证“人无我”,阿罗汉的“灭尽定”是没有任何心念的,如果有心念的存在,就不叫“灭尽定”了,这就是“心行处灭”,心若有行,道的境界就不成立。
“法空”是第二转法。由于小乘佛教只依据四阿含经,所以小乘佛教只认为有“我空”而不认为有“法空”,这也是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主要区别之一。佛主要在《大般若经》宣扬“法空”理论,比如《金刚经》中时时说“所谓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就是阐述“法空”理论。“法无我”的概念是:一切客观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所谓的自性或绝对的真实,这就是“法无我”。大乘佛法的基础理论“缘起性空”就是阐明了宇宙万有的真相,一切都是因缘聚散而生的现象,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的存在。这就是在理论上来阐述“法无我”,而在实践上以“不住相生心”来实证“法无我”,正因为一切法并没有实体,是虚幻的存在,那么才可以做到“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心中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的实践就是大乘菩萨行了。
 



1楼2009-07-15 15:06回复
    我说错了,应当是,前七识活动止息才叫"我空".


    9楼2009-09-18 15:53
    回复
      外道的无想定只是第4禅天的其中一天,离我空境界还差得远,但对大多数外道来说已经是最高果位,因为他们的智慧只能达到这里,再向上修他们也达不到,而且他们认为这就是涅磐.修行到能够止息第7识我执时才叫达到我空.


      10楼2009-09-18 16:04
      回复
        得确我空与法空时是没有语言与文字的,那种状态就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描诉的诸法实相.我在这里只是想用文字语言来描诉我空与法空,而实证我空与法空则太难了,因为这是佛的境界.


        11楼2009-09-18 16: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