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室吧 关注:4贴子:66
  • 2回复贴,共1

(3)自我价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期我们解释了意识中的价值,
但我们知道价值只能被意识所认知,而不能被真实体验,
显然意识中并不存在真实的价值,
而只是对价值的某种片面性的影射,
因此我们将名称纠正为意识中的价值参考。
本期我们来分析自我价值。


IP属地:浙江1楼2019-05-16 13:14回复
    可以推测自我价值出现在私有制诞生之后,
    在此之前人和动物一样,没有自我意识,其意识的方向总是指向外在事物。
    私有制出现后,人类意识中出现“拥有”概念,
    人类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自己对物品所有权的认可,
    但人类拥有的事物不一定有价值,
    比如拥有的食物对主人而言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会有价值,
    因此,在非需求时段人类基本上感知不到拥有物的价值。
    随后经济关系出现,人类发现可以拿自己拥有的东西去交换有价值的东西,
    在交换过程拥有的东西有了价值对应物,
    于是,在非需求的时段人类也感知到了拥有物价值,且价值是稳定的。
    并进一步加深了“拥有的”和“未拥有的”概念。
    随着货币、度量衡等众多的价值衡量工具的出现,
    事物的价值在意识中被定量化和精确化,
    形成可被记录和流传的价值参考体系。
    该价值参考体系对出现在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事物做了价值赋值,
    这便是意识中的价值参考。
    人类对自己拥有的和他人拥有的事物的价值参考进行量化,
    从而在意识中形成了自我价值参考和他人价值参考。


    IP属地:浙江2楼2019-05-16 13:14
    回复
      让我们回到主客体的角度。
      主体的意识将自我价值参考信息递交给前意识,
      前意识将其转化为价值,这就是自我价值。
      我们知道价值是客体的属性,
      是主体的驱力在客体上的映射,
      对于主体而言就像镜子中的影像,
      而自我价值则是客体的价值再次通过镜子(社会关系)反射回了主体身上,
      并在被主体所感知,而主体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本体,亦即“自我”(自认为的),
      “自我”的构成质料便是自我价值参考所携带的价值。
      由此主体自身驱力的方向便是自我价值的变化方向,
      扩张型驱力驱使主体寻求提升自我价值的方法,
      而防守型驱力驱使主体在自我价值值受到威胁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综上述,自我价值对于主体而言,其意义绝非字面上这么简单,
      主体并非将其“赋予”自身,而是将其与自身相“等同”。
      但是,自我价值真的可以代表主体自身吗?
      我们知道组成“自我”的材料是意识中的价值参考所携带的价值,
      而价值参考的价值是建立在某些客观事实成立的基础上,
      客观事实发生变化,那么价值参考的价值就会发生变化甚至归零。
      例如很多人以金钱拥有量来衡量自我价值,
      富人对穷人的傲慢和鄙夷,和穷人对富人的自卑和嫉妒,
      便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自我价值的外化。
      但是在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时候(津巴布韦、委内瑞拉),
      货币变得一文不值。
      这种自我价值也将崩塌,
      伴随而来就是心理奔溃,越有钱越奔溃。
      不难猜测,当红一时的明星过气时,其体验到的心理失衡也是巨大的。
      因此,“自我价值”并不稳定,其某种意义上是被不属于自身的客观事物所决定的东西。
      而客观事物又可以被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人所影响。
      也就是说他人的行为可以影响主体的自我价值。
      比如1997年的索罗斯和泰国人。


      IP属地:浙江3楼2019-05-16 13: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