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吧 关注:5,590,534贴子:16,566,972
  • 13回复贴,共1

2001年时,米卢为什么能带领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世界杯预选赛出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足征战12强赛,这段历史被反复拿出来比较。时间已经太久远,很多人都忘了或者不知道那时候国足为什么就能提前出线,到底强在哪儿,现在详细回顾一下。
首先,当时的外界条件与抽签办法造成了绝佳的分组。


1楼2019-05-19 22:24回复
    当时的分组方法为,按照过去3届世界杯和3届亚洲杯的成绩将球队分成五档,沙特、阿联酋作为种子队被分在两个不同小组,在抽签仪式上,当抽第二档球队时,伊朗进入A组,中国队进入B组;抽第一档球队时,沙特进入A组,阿联酋进入B组。中国队最终与卡塔尔、阿联酋、阿曼、乌兹别克斯坦同处B组,出线难度大大降低。


    3楼2019-05-19 22:25
    回复
      中场的李铁在2001年获得了中国足球先生,是甲A联赛成立以来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个中场球员。随健力宝足球队远赴巴西,1997年十强赛,当时年仅20岁的李铁便已是当时国足的一员,之后又从巴西回到辽足,随队征战甲A,2001年十强赛时,当时李铁24岁。后防线上的范志毅当时31岁,经历了水晶宫岁月后,范大将军当时效力苏格兰球队邓迪。作为边后卫,当时的孙继海效力大连实德,但已有过前往水晶宫踢球的经历。李铁、孙继海之后分别加盟了埃弗顿、曼城。


      5楼2019-05-19 22:25
      回复
        这些球员之所以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基本上是业余体校模式出品的最后几批人才。对比中国男足几十年来冲击世界杯的轨迹不难发现,80、90年代,国足遇到的问题是功亏一篑,有好几次机会只差一步就能出线。但到了2002年之后,国足连续三届世界杯预选赛连最后阶段的小组赛都没打入,足球学校、梯队模式与业余体校模式的差距非常明显。


        6楼2019-05-19 22:25
        回复
          少年体校曾经的优点非常明显,就足球而言:
          首先,在上世纪70、80年代,甚至90年代早期,进入少体校就意味着有中专文凭,毕业后国家包分配,某些成绩好的运动员还能拿到补助,还能解决农转非户口问题,非常多的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到体校训练,因此,保留了相当大的足球训练人才基数,选材余地更大。


          8楼2019-05-19 22:26
          回复
            其次,少年体校模式是一种举国体制,曾经一度是中国整个体育行业的人才培养摇篮,上海最早每个区都有至少10所小学有体育特长培养的传统,小孩通常一年级甚至更小就开始踢球,四年级可以被送到区少体校训练,之后再去市少体校,一级一级往上,能够在同一种模式下得到非常稳定的成长和训练环境。球员们从非常小就开始接受长时间、大强度的专业足球训练,基本功更扎实。


            9楼2019-05-19 22:26
            回复
              在94年职业足球联赛开始之后,加上大学逐年扩招、中专文凭越来越不受重视、体校不再包分配等一系列社会状况改变之后,“业余体校”制度被彻底地、完全地否定,在“宁找市场、不找市长”的口号下,全国兴办了各种名目的足球学校,数量最多时超过3000所,一方面很多家长不再把练体育当成好的出路,不送孩子踢球,一方面,想让孩子练球的家长会直接将孩子送到足球学校而不是体校,少年体校模式迅速衰落。


              11楼2019-05-19 22:26
              回复
                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做出最直观的对比状态,徐根宝崇明基地的武磊、张琳芃、姜至鹏等这一代人之所以成才率如此之高,就是因为他采用的就是一种类似少年体校的培养模式,在70、80年代,这种模式下少年体校的数量与2000年之后简直天壤之别。
                年轻球员培养体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留洋。


                13楼2019-05-19 22:27
                回复
                  李铁是健力宝模式培养出来的佼佼者。当初李铁、孙继海等人去欧洲踢球也让国人非常骄傲,但是留洋模式很快就终止。
                  因为运作已经成年的球星去欧洲踢球很难有市场,国内俱乐部通常狮子大开口,要价很高,很难成功。欧洲有一批经纪人试图在中国运作没有成年的年轻球员去欧洲踢球,董方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国内年轻球员的关系非常复杂,所属关系不明,某些小球员甚至出国之后还不得不回国代表省队参加全运会这种性质的比赛。


                  14楼2019-05-19 22:27
                  回复
                    在各种复杂的局面之下,欧洲经纪人转而去日本、韩国寻找机会,像韩国目前身价最高的球星孙兴慜,早在16岁时就因为韩国与德国之间的人才培养计划去了德国,他几次转会,韩国国内没有球队收到过一次分成,却成为了最好的球星,这在中国简直不可想象。
                    因此,到这一届国足已经只剩下张玉宁一个留洋球员,而当初在郑智、孙继海回国之后,国家队中一度没有一名留洋球员。


                    15楼2019-05-19 22:28
                    回复
                      在十强赛开始前的赛前动员会上,米卢本来打算给大家鼓鼓士气,结果当时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长篇大论,在他说完之后,米卢发现所有国足球员都变得有点不耐烦,所以,米卢只说了两个字,散会。这两个字让当时所有的国脚都大吃一惊,也让米卢赢得了国脚们的信任。
                      同时,他的很多执教理念都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达给球员,而不是填鸭式的硬教育。比如,米卢与国脚们玩网式足球、打牌、打球等各种游戏时都会耍赖,而且是明目张胆地耍赖,他所要传达的信息就是为了战胜对手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意外。国脚们在慢慢领悟到这个之后,在心理状态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后来在十强赛中遇到红牌、有人受伤、被判点球、客场落后等诸多不利因素,最终都化险为夷。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米卢有很强的抗压和抗干扰能力。安切洛蒂曾经对卡卡说,你前五分钟按照贝卢斯科尼说的去踢,然后就按照我说的踢。米卢在用人、指挥上也让球员们坚决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自己顶住了各种压力。国家队历来不缺少各种指手划脚的高层, 2001年很多人对李霄鹏、祁宏的入选感到不满,米卢的坚持让李霄鹏在十强赛第一场比赛开场不久就取得进球,祁宏成为那次十强赛国足的最佳射手。


                      17楼2019-05-19 22:29
                      回复
                        那时候还可以,现在,,懂得自然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9-05-19 22:33
                        回复
                          韩.日东道主.再加上龙哥的妙手签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9-05-20 11:52
                          回复
                            就两个字运气,签抽的太好。


                            IP属地:广西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9-06-11 08: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