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录影吧 关注:478贴子:137,696

《唯识与中观》之一百八十一 南懷瑾先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5-26 21:44回复
    如是六位诸心所法。为离心体有别自性。为即是心分位差别。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离心体有别自性。如何圣教说唯有识。又如何说。心远独行。染净由心。士夫六界。庄严论说。复云何通。如彼颂言。
       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6-10 17:19
    回复
      若即是心分位差别。如何圣教说心相应。他性相应。非自性故。又如何说。心与心所。俱时而起。如日与光。瑜伽论说。复云何通。彼说心所非即心故。如彼颂言。
         五种性不成分位差过失因缘无别故与圣教相违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6-10 17:20
      回复
        我们现在《成唯识论》还是卷七第264页,还在讨论四种不定的心态。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06-10 17:21
        回复
          “有义”,就是另一派的意见,“悔眠。不能缘上。行相粗近。极昧略故。”他说有一派菩萨大师们的修证观念:后悔的心理同睡眠的这个习气心境,在上地,色界天二禅以上,没有这个事了,他没有后悔的心理,也没有睡眠的情形。认为这两种现象,“行相”就是心行,他自己的心行方面,习气太粗了,到二禅以上,已经进入色界的定境,不会有这种事了。所以,这两种心境是非常昧略、非常粗浅的,当然是属于欲界的,这是一派的意见。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06-10 17:21
          回复
            那么“有义”,有一派的意见,“此二。亦缘上境。有邪见者。悔修定故。梦能普缘所更事故。”另一派的大师们批驳这一派,他说这样讲法是不对的。悔同睡眠,这两种心行境界,对于上地,即使到二禅以上,禅天境界的人,有时候还是有的,“亦缘上境”。因为到了禅天,还没有跳出三界以外,一切的习气还没有断除,尤其在知见上,所知所见有邪见的习气。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6-10 17:22
            回复
              所以有人修道,到这一种境界,他会后悔自己修定,或者认为所修的过程都是错的。那么,因此也有堕落的现象,“悔修定”,这是一。第二,睡眠境界是上地中也有,上地可能有细昏沉,一有细昏沉啊,人就进入定中,进入一种境界,觉得自己没有睡---很清楚,其实是在梦境中,在梦境里头,这个梦境---独影意识等等起的作用,能够“普缘所更事故”,就根据过去经验过的事,回忆得起来,在上地还回忆得起来了。这个是两派的意见。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6-10 17:23
              回复
                “悔非无学。离欲舍故。”因为“悔”---后悔的心理,这种心性,并没有到达无学位的境界。到了无学位就不需要再学了,最高到阿罗汉等等,到达了无学位,到了最高处。这一种有后悔的心理,并非是无学位。“离欲舍故”,那么,只是离开了欲界。普通做工夫修定的,没有到最高无学位境界,跳出欲界之外,偶然觉得自己已经很对了,离开了后悔的心理。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6-12 10:45
                回复
                  “睡眠寻伺。皆通三种。”这三种,哪三种?“有学位”,普通的一般人,我们正在修持中人;“无学位”,无学位就是到了果位;还有“非有学非无学位”,那就更高了,大阿罗汉、菩萨境界。其实他说,这四种不定的心理,睡眠同寻伺,这三种人,没有到成佛境界还有存在。所以这样一听,我们贪睡的人很喜欢,原来普通的大阿罗汉境界有时候还喜欢睡一睡的,没有关系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06-12 10:53
                  回复
                    “求解脱者。有为善法。皆名学故。”譬如我们现在开始在学佛,学佛的目的是求得解脱,虽然在求解脱路上修,修一切修定,戒定慧的有为法都属于善法,还在修持中,还要不断的再经过努力的修学,这样的情形,不管你到哪一种程度,或者到了哪一种地位,都叫作有学位。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9-06-12 10:53
                    回复
                      “学究竟者。有为善法。皆无学故。”所以,佛法的目的最高的是求得解脱!千万要注意,身心解脱,身心不管你戒定慧,困在一法上,或者是法见,或者是我见,都是没有得解脱。所谓什么叫无学位呢?他说修学的过程,已经得究竟了,一切有为善法不需要再努力,这叫纯善---自然在善中。比方,我们儒家曾子所著的《大学》,“止于至善”,《大学》讲的“止于至善”并不是讲这个境界哦,我们借用这一句话,是说完全达到“纯善”境界。实际上不修恶,当然不会作恶,也不为善,得无学位境界。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9-06-12 12:38
                      回复
                        “悔眠唯通见修所断。亦邪见等势力起故。非无漏道。亲所引生故。”他说,我们这个后悔的心理,乃至昏沉睡眠的心理,见道以后,不一定能够断除得了这个习气,就是见道以后、悟道以后不能断除。见道以后要修道,还要加功力来修。所以,见道以后修道、悟后起修,才能够断。还因为这些心态的习气,“亦(是)邪见等势力起故”。所以,我们这个睡眠是无始以来的习气。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9-06-12 12:40
                        回复
                          甚至于说,认为非睡眠人身体会吃亏,活得不久。我也常说笑话,有一位朋友失眠三十年,活了六七十岁,他还在担心呢,以前来看我,还是个大学教授啊,他病治不好,我说你现在多大年纪,他说有六十岁了,哎呀,我说,那没有用啊,哎呀,三十年失眠,现在活了六十岁了,你比我们活得好啊,普通人活六十岁,而你等于是活了九十岁了。普通人有三十年在床上过了,你不要睡觉多好啊!可是他会担心。人也蛮健康嘛,这就是观念问题。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9-06-12 12:40
                          回复
                            所以有许多修道,到达了去掉睡眠的习气,会真到了两三天不睡了,他的观念里习气担心起来,糟糕了,得了失眠症,尽量的吃药啊,想办法使自己睡着,他是观点错误的问题。但是,如果勉强去断除睡眠,没有见道而后修道,普通人硬练习自己不睡眠,那很有问题,会出毛病的。所以,我们多一个了解,这里再三告诉你,通渐修所断,见道以后、再悟后起修,加以这个定慧之力,才能够断除悔眠。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9-06-12 12:41
                            回复
                              因为“悔、眠”这两方面心态,“非无漏道。亲所引生故”,“无漏道”是得阿罗汉果的。所谓得“无漏”,一切没有渗漏,没有染污了,一切清净,念念至善,在这个境界里。因为“悔、眠”不是无漏道的境界,不是无漏道的亲因缘的道理。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9-06-12 12: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