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
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如Ⅱ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
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如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避免“偏、难、怪、深”
历史试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如Ⅰ卷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Ⅱ卷第32题、33题和34题分别考查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历史学科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
考查知识整合、迁移能力
高考历史试题依据考试大纲,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分值权重,重点都在于主干内容,以此保障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如Ⅰ卷第26题以考试大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考查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历史科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在题目设计中做到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并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与能力,理论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分层、综合、有效的考查。如Ⅱ卷第29题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
历史学科以试题为载体,强调历史的实际应用功能。
思想政治:考试内容和素质教育要求相统一
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科命题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把考试内容和素质教育要求二者统一起来,贯彻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体现学科的育人导向
紧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突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39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有关“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重大论断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引导学生领悟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
紧扣学习宪法、尊崇宪法,扎实培养宪法意识。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39题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宪法修改过程的分析,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党中央关于宪法修改要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按程序推进、广泛凝聚共识等原则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宪法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助力学生增强宪法意识。
紧扣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着力增强文化自信。“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高考命题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考试内容中,增强试题试卷的文化感染力,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0题以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研发推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素材,充分展现了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
考查学科思维品质
一是注重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理论思维能力。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0题,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不断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把握重大问题。
二是加强对法治思维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学法用法。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16题,以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为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和重要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深化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16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颁布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国歌法对于保障公民依法使用国歌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尊法学法守法,增强国家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是强调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考查,助力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40题以甘祖昌的感人事迹为材料,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优化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
一是围绕学科主干,突出基础考查,体现基础性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引导中学摆脱反复刷题。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12题,以表格形式考查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基础知识;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12题,将基础知识图形化,考查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15题,考查学生从经济数据图中获取关键数据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是聚焦问题解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要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14题,通过构建某国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连续上涨的场景,要求考生思考应对措施,考查学生从政策层面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是增强试题灵活性开放性,突出思维考查,体现创新性要求。增强试题灵活性开放性,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能力训练,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思想政治全国Ⅳ卷第24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行建设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的契机,选取一个海南传统产业为例,分析其依托的区位优势,并就如何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促进其优化升级提出建议。试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把握,从旅游业、热带农业等行业中任选一个作答,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独立思考,从而培养个性化、创新性思维能力。
地理:贴近考生认知水平
2018年高等地理试题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地理学科中生态文化内容,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全国Ⅲ卷第44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典范——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堑秋湖”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开发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修复观,增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全国Ⅰ卷第43题,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对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意义的认识。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生态化”典型案例,倡导绿色发展、引导学生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如全国IV第24题,要求考生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
体现服务人才选拔功能
2018年地理高考通过加强试题综合性,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品质;提高试题探究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地理高考试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以及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分析与综合,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等的观察、有条理的推理、概括与归纳。例如全国II卷37题以美国龙卷风为案例,展示龙卷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对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分析、规律概括等学科思维模式的运用,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地理试卷扩大开放性试题比例,考查内容与方式具有多样性,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既保证学生思维的发散,充分表达;同时又能使所考查的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例如全国II卷43题第2小题要学生设计依托“佛手山药”的旅游项目。考生通过信息提取和加工,可以从旅游的游览、饮食、购物等多方面思考,旨在引导考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策略、建议等。该题设问及作答要求指向不答案,留给考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树立因地制宜的环境修复观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开发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修复观,增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全国Ⅰ卷第43题,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对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意义的认识。
高考地理试题情境设计中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考查学生应对实践问题的素养。力求在学与用之间搭建桥梁,避免学习和社会实际脱节,避免考试和学生生活脱节。如全国Ⅰ卷9~11题,以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为情景,其中提及的线路分布、走向及里程信息均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获取的。
地理试题结合学科实际,通过精心选择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设计情境,深入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使地理试题试卷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开阔地理视野的重要途径。如全国Ⅰ第36题依托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创设情境。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注重“用地理的眼光”观察时事、认识世界,促使考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地理意义,体现地理在现代经济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应用价值。
理综
物理:注重科学素养
2018年高考物理命题以“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聚焦学科主干内容,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关键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提升命题质量,彰显素质教育的鲜明导向,引导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助推发展素质教育。
聚焦主干内容
2018年高考物理命题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聚焦高中物理学科主干内容和要求,以主干的、学生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设计试题,避免超纲、过难过繁的内容。试卷必考部分主要涵盖力学和电磁学两部分内容,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静电场、电磁感应等重要内容为主线,选考部分主要考查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等主要内容。各套试卷中考试内容比例和分数权重,高中物理主干内容都是重点。各套试卷中较难的试题所考查的内容都是主干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回归课堂教材,避免超纲学、超量学。
凸显学科特点
物理学科考试大纲规定了高考物理考查的五种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高考物理着重考查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培育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比如,全国II卷第16题利用我国自主建造的世界口径射电望远镜所发现的毫秒脉冲星作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匀速圆周运动等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题给情境利用所学知识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考查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全国III卷第19题利用竖直矿井中装矿石的矿车在两次提升过程的速度-时间图线,考查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结合物理规律作出推理判断的能力。
引导学生夯实基础
高考物理注重对基本物理概念、基本物理规律、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突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各套试卷中增加定性理解的试题,适当减少复杂的运算,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全国II卷第14题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观念来解决问题,全国I卷第15题要求考生对物体的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念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今年高考物理加大源于教材试题的数量和分值比例,引导教学回归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夯实学生学习的基础。比如,全国I卷第16题考查库仑定律,全国II卷第17题考查光电效应,全国III卷第14题考查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第24题考查质谱仪的基本原理等,这些情境都来源于教材或学生熟悉的情境,都是基本的、典型的问题,但情境不拘泥于教材,在设问方式上进行创新,引导教学重视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打牢问题解决的基础。
增强应用性
今年高考物理注重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全国I卷第20题以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为素材,要求学生利用高中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全国II卷第15题贴近生活,要求考生估算鸡蛋坠落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天津卷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张衡一号”卫星、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等为素材,北京卷以跳台滑雪、中国天眼等为素材,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验题的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原理和步骤,反思实验结果,提出改进的措施。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全国I卷第23题以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为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II卷第22题要求考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所给器材,改装电流表和电压表,设计实验电路,较好地反映考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天津卷第9(3)题要求学生画出测量待测电阻阻值的实验电路图,判断实验值和真实值的大小并分析原因,北京卷要求学生分析说明利用伽利略“斜面实验”检验小球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理由,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较高。
化学:突出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2018年高考化学命题选取各种类型的情境素材,考查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考生,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发挥科学育人功能
今年的高考化学挖掘古代科技文献,以我国古代化学化工成果为情境命制试题。例如II卷26题中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III卷35题中提到“《中华本草》等中医典籍中,记载了炉甘石(碳酸锌)入药,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这些试题展示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引导学生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年高考化学试题呈现我国化学领域最近取得的重大创新科研成果。例如I、II卷中选取了我国科学家发表在化学刊物上的“一种对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硫化氢的高效协同去除转化装置”“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钠、二氧化碳二次电池”,在考试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引导教学回归本质
高考要充分发挥引导教学的导引作用,不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帮助教学纠偏,助力推进素质教育。高考生物继续加强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教学,有助于改善当下存在的“黑板上做实验”等模拟实验的教学方式。全国II卷29题呈现相对完整的实验流程,要求补充关键实验步骤。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客观上可引导重视实验教学,以推进生物学科素养培育目标的实现。
高考生物对生命现象思考深度的考查有利于不同学科综合能力水平考生的区分,有助于高校的梯度选才,还有利于改善目前学生语言表达与文字书写能力整体薄弱的状况。全国II卷第31题以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动物的影响为素材,考查生态学内容以及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此类解释与分析的考查有助于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与培养。
高考生物对生命现象思考深度的考查有利于不同学科综合能力水平考生的区分,有助于高校的梯度选才,还有利于改善目前学生语言表达与文字书写能力整体薄弱的状况。全国II卷第31题以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动物的影响为素材,考查生态学内容以及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此类解释与分析的考查有助于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与培养。
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
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如Ⅱ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
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如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避免“偏、难、怪、深”
历史试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如Ⅰ卷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Ⅱ卷第32题、33题和34题分别考查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历史学科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
考查知识整合、迁移能力
高考历史试题依据考试大纲,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分值权重,重点都在于主干内容,以此保障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如Ⅰ卷第26题以考试大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考查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历史科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在题目设计中做到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并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与能力,理论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分层、综合、有效的考查。如Ⅱ卷第29题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
历史学科以试题为载体,强调历史的实际应用功能。
思想政治:考试内容和素质教育要求相统一
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科命题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把考试内容和素质教育要求二者统一起来,贯彻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体现学科的育人导向
紧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突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39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有关“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重大论断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引导学生领悟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
紧扣学习宪法、尊崇宪法,扎实培养宪法意识。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39题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宪法修改过程的分析,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党中央关于宪法修改要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按程序推进、广泛凝聚共识等原则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宪法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助力学生增强宪法意识。
紧扣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着力增强文化自信。“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高考命题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考试内容中,增强试题试卷的文化感染力,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0题以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研发推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素材,充分展现了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
考查学科思维品质
一是注重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理论思维能力。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0题,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不断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把握重大问题。
二是加强对法治思维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学法用法。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16题,以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为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和重要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深化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16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颁布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国歌法对于保障公民依法使用国歌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尊法学法守法,增强国家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是强调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考查,助力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40题以甘祖昌的感人事迹为材料,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优化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
一是围绕学科主干,突出基础考查,体现基础性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引导中学摆脱反复刷题。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12题,以表格形式考查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基础知识;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12题,将基础知识图形化,考查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15题,考查学生从经济数据图中获取关键数据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是聚焦问题解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要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14题,通过构建某国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连续上涨的场景,要求考生思考应对措施,考查学生从政策层面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是增强试题灵活性开放性,突出思维考查,体现创新性要求。增强试题灵活性开放性,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能力训练,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思想政治全国Ⅳ卷第24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行建设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的契机,选取一个海南传统产业为例,分析其依托的区位优势,并就如何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促进其优化升级提出建议。试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把握,从旅游业、热带农业等行业中任选一个作答,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独立思考,从而培养个性化、创新性思维能力。
地理:贴近考生认知水平
2018年高等地理试题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地理学科中生态文化内容,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全国Ⅲ卷第44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典范——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堑秋湖”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开发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修复观,增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全国Ⅰ卷第43题,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对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意义的认识。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生态化”典型案例,倡导绿色发展、引导学生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如全国IV第24题,要求考生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
体现服务人才选拔功能
2018年地理高考通过加强试题综合性,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品质;提高试题探究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地理高考试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以及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分析与综合,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等的观察、有条理的推理、概括与归纳。例如全国II卷37题以美国龙卷风为案例,展示龙卷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对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分析、规律概括等学科思维模式的运用,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地理试卷扩大开放性试题比例,考查内容与方式具有多样性,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既保证学生思维的发散,充分表达;同时又能使所考查的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例如全国II卷43题第2小题要学生设计依托“佛手山药”的旅游项目。考生通过信息提取和加工,可以从旅游的游览、饮食、购物等多方面思考,旨在引导考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策略、建议等。该题设问及作答要求指向不答案,留给考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树立因地制宜的环境修复观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开发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修复观,增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全国Ⅰ卷第43题,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对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意义的认识。
高考地理试题情境设计中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考查学生应对实践问题的素养。力求在学与用之间搭建桥梁,避免学习和社会实际脱节,避免考试和学生生活脱节。如全国Ⅰ卷9~11题,以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为情景,其中提及的线路分布、走向及里程信息均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获取的。
地理试题结合学科实际,通过精心选择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设计情境,深入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使地理试题试卷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开阔地理视野的重要途径。如全国Ⅰ第36题依托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创设情境。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注重“用地理的眼光”观察时事、认识世界,促使考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地理意义,体现地理在现代经济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应用价值。
理综
物理:注重科学素养
2018年高考物理命题以“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聚焦学科主干内容,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关键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提升命题质量,彰显素质教育的鲜明导向,引导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助推发展素质教育。
聚焦主干内容
2018年高考物理命题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聚焦高中物理学科主干内容和要求,以主干的、学生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设计试题,避免超纲、过难过繁的内容。试卷必考部分主要涵盖力学和电磁学两部分内容,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静电场、电磁感应等重要内容为主线,选考部分主要考查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等主要内容。各套试卷中考试内容比例和分数权重,高中物理主干内容都是重点。各套试卷中较难的试题所考查的内容都是主干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回归课堂教材,避免超纲学、超量学。
凸显学科特点
物理学科考试大纲规定了高考物理考查的五种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高考物理着重考查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培育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比如,全国II卷第16题利用我国自主建造的世界口径射电望远镜所发现的毫秒脉冲星作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匀速圆周运动等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题给情境利用所学知识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考查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全国III卷第19题利用竖直矿井中装矿石的矿车在两次提升过程的速度-时间图线,考查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结合物理规律作出推理判断的能力。
引导学生夯实基础
高考物理注重对基本物理概念、基本物理规律、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突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各套试卷中增加定性理解的试题,适当减少复杂的运算,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全国II卷第14题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观念来解决问题,全国I卷第15题要求考生对物体的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念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今年高考物理加大源于教材试题的数量和分值比例,引导教学回归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夯实学生学习的基础。比如,全国I卷第16题考查库仑定律,全国II卷第17题考查光电效应,全国III卷第14题考查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第24题考查质谱仪的基本原理等,这些情境都来源于教材或学生熟悉的情境,都是基本的、典型的问题,但情境不拘泥于教材,在设问方式上进行创新,引导教学重视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打牢问题解决的基础。
增强应用性
今年高考物理注重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全国I卷第20题以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为素材,要求学生利用高中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全国II卷第15题贴近生活,要求考生估算鸡蛋坠落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天津卷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张衡一号”卫星、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等为素材,北京卷以跳台滑雪、中国天眼等为素材,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验题的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原理和步骤,反思实验结果,提出改进的措施。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全国I卷第23题以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为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II卷第22题要求考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所给器材,改装电流表和电压表,设计实验电路,较好地反映考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天津卷第9(3)题要求学生画出测量待测电阻阻值的实验电路图,判断实验值和真实值的大小并分析原因,北京卷要求学生分析说明利用伽利略“斜面实验”检验小球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理由,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较高。
化学:突出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2018年高考化学命题选取各种类型的情境素材,考查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考生,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发挥科学育人功能
今年的高考化学挖掘古代科技文献,以我国古代化学化工成果为情境命制试题。例如II卷26题中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III卷35题中提到“《中华本草》等中医典籍中,记载了炉甘石(碳酸锌)入药,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这些试题展示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引导学生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年高考化学试题呈现我国化学领域最近取得的重大创新科研成果。例如I、II卷中选取了我国科学家发表在化学刊物上的“一种对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硫化氢的高效协同去除转化装置”“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钠、二氧化碳二次电池”,在考试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引导教学回归本质
高考要充分发挥引导教学的导引作用,不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帮助教学纠偏,助力推进素质教育。高考生物继续加强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教学,有助于改善当下存在的“黑板上做实验”等模拟实验的教学方式。全国II卷29题呈现相对完整的实验流程,要求补充关键实验步骤。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客观上可引导重视实验教学,以推进生物学科素养培育目标的实现。
高考生物对生命现象思考深度的考查有利于不同学科综合能力水平考生的区分,有助于高校的梯度选才,还有利于改善目前学生语言表达与文字书写能力整体薄弱的状况。全国II卷第31题以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动物的影响为素材,考查生态学内容以及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此类解释与分析的考查有助于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与培养。
高考生物对生命现象思考深度的考查有利于不同学科综合能力水平考生的区分,有助于高校的梯度选才,还有利于改善目前学生语言表达与文字书写能力整体薄弱的状况。全国II卷第31题以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动物的影响为素材,考查生态学内容以及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此类解释与分析的考查有助于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