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兔吧 关注:618贴子:53,969
  • 9回复贴,共1

简单谈一下泔水暴涨的今天读史者应有的修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发于大战吧,略有改动


1楼2019-06-09 15:41回复
    现在是一个泔水暴涨的时代。在这个泔水暴涨的时代,涌现出了一大群的网络泔水家,它们对待历史,完全就是一副学术流氓的做派。如赵壹在《刺世疾邪赋》中所说:“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对于它们拥护的人或物,除非拿出100%可靠的证据来黑,否则就费尽心机狡辩抵赖打滚,能洗则洗,能推则推,反之,除非证据百分之百的证明,完全没有疑点,他们就会“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地相信抹黑性质材料的记载,哪怕这些“泔货”再荒唐无稽,再漏洞百出,哪怕早已被认定为糟粕,它们都会视为宇宙真理,藉由文本,提取出对它们有利的蛛丝马迹来无理取闹一番。更有甚者,甚至将别人合理的学术讨论“泔化”为侮辱大众智商的泔水,下图中天魂地鬼泔化许宏的论述,“质疑”良渚遗址,以达到自己污蔑中华文明的目的,就是这样一个案例。



    2楼2019-06-09 15:41
    回复
      实际上,再现实生活中要做到百分之百的证明,是相当困难的,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人非完人,孰能无过?任何伟光正的历史人物背后,都必然或多或少地存在阴暗的一面,反之,再卑鄙龌龊的小人,只要肯寻章摘句,勤于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索,必然或多或少地能找出它们好的一面。
      于是很多学术流氓利用了这一点来挑逗P民的大脑,侮辱P民的智商。
      它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疯狂地利用学术搜索发现符合他们偏见的资料,刻意夸大恶人好的一面,夸大好人恶的一面,并以此编篡成泔水文。
      即便这些资料和泔水文编得前言不搭后语,它们只要觉得符合他们的偏见,哪怕有一丁点儿的可能性成立,就宁愿接受这种可能性而排斥其他选择,搬出来对反对者一顿冷嘲热讽。
      但相反,如果某些细聊和他们的偏见相抵触,哪怕有一丁点儿的疑点,那也就是等于不成立。他们还会煞有其事地挑出一大堆的刺,反过来说你的逻辑不严谨,是什么“小将”、“义和团”云云。
      其实不必说历史,即便当代的新闻事件,要判定真相究竟如何,也非易事。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新闻事件,都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论断。这个只要看看当今各种新闻热点的评论就知道了。
      不过,不同的是,对于现实当中的新闻,绝大多数的旁观者至少还有本能的“反智”防御措施,比如外国某些媒体对于中国的失实报道,没有太多人会当真。
      但在看待历史的时候,这种“反智”防御却消失了,甚至看见那些竖排的、似懂非懂的影印古籍,就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似地信以为真。如果是什么和常识唱反调的东西,那就更加视为珍宝,奇货可居,还以为自己掌握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屁颠儿屁颠儿地拿它来鄙视起别人来。


      3楼2019-06-09 15:43
      回复
        信息造假也好,更加高端地春秋笔法“泔水黑”也罢,泔水之所以在今天暴涨,其一是因为信息获取有了空前的便利,其二则是因为制造泔水的成本很低,但是鉴定、反驳泔水的成本很高,往往造成了有能力辟泔水之谣的人,不愿意主持公道,尤其是对于厚脸皮战术的使用者,更是如此。
        飞行员还不如李戈轩会开飞机吗?当然不是,只是和无知者争辩,拉低了自己的身价,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样又造成泔水家有恃无恐,促进了泔水的泛滥。
        网络泔水家对于某一与主流唱反调的观点,就想当然、就先入为主地认为它是正确的。然后再在这一原则地指导下拼凑泔货,泔货没有写到的地方,就靠脑补,绘声绘色地描写一番,增加其血肉感、真实感——就像写小说一样,随后这样的“历史真相”便三人成虎地传播开来。
        传播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越是耸人听闻,越被认为真实,愈是看似突破所谓官方限制、和主流唱反调,愈会被人当作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传播开来。
        试想,如果把冷吧的泔水都在数据库中保留,待到若干年后,我们的后辈当中又出现了一群与不惊人死不休的人,它们在数据库中考古发现了冷吧的泔水,会不会当成尘封的历史真相大肆宣扬一番,感叹它们的前辈智力已经达到了如此高的地步呢?


        4楼2019-06-09 15:48
        回复
          泔水家深谙泔水制造,并有着成系统的挑逗情绪的方法,用常规的方法难以与之对抗。泔水暴涨的现实,我等小P民儿又没有移山填海之大能,很难说改变就改变。
          但历史终究是好东西,许多人喜欢读史,无可厚非。但是,在这样一个泔水泛滥的五浊恶世中,读史的方法需要改进。
          我在这里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慎独,其次,学会“反智”。我说的“反智”指什么,看下面的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5079452384?pid=106391161169&cid=0&red_tag=3122169731#106391161169
          然而慎独也好,反智也罢,都是被动的,单纯做这些,很容易落得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在慎独的基础上,对待历史人物,或者某个历史时期的评价,我们还需要一样新的东西——合理的双重标准。这种双重标准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常识的基础上,依据常识树立起正确的方向,再把这一方向作为判断标准甄别史料。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被泔水家拖入无限细节的打滚中。
          举例子说明的话,就比如:
          对于在常识上,通常被认为对中华文明有特殊贡献的人,比如有着派遣郑和下西洋、五征漠北等诸多壮举的朱棣,我们就需要审慎地分辨其“黑材料”——如诛方孝孺十族的问题,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就要像方才贴出的李戈轩对待良渚遗址的态度一样,仔细地搜寻其各种疑点,如不能确保100%的证据确凿,板上钉钉,就需要提高警惕,不能偏听偏信。某历史时期、朝代、事件,同理。
          而对于常识上,通常被认为腐朽、落后、专制、黑暗的朝代,比如常常被批判的满清,我们就需要地分辨其各种各样所谓的成就和贡献。什么康乾盛世、什么领土广大,都必须长一个心眼儿,好好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只要有一点可疑之处,就不能简单地信以为真。
          很多人可能认为双重标准是小人行径。
          可双重标准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不说,它就不存在。那些嘴上标榜客观中立还原历史的蛀牙塔学者和网络学术流氓,实际上它们双重标准玩得比别人都溜多了。
          你不依据常识建立起一套双重标准的体系,网络泔水家就要依据泔水建立起一套双重标准的体系,你不用双重标准捍卫常识,网络泔水家就要用双重标准侮辱智商。
          既然双重标准客观存在,那与其作为潜规则,让泔水家玩弄,还不如就挑开了,摆明儿了讲,制造出一套更加符合常识、公开透明、让更多人认可、利用它看待历史得出的结论不会与绝大多数人唱反调的双重标准。
          当然,更深入地讲,在这里我说的这种双重标准和网络暴民的双重标准还是有本质去别的——它本质上还是内在一致的标准,是对历史选择的尊重,因为我们说的常识,究其来源,是对历史人物的各色褒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优胜劣汰留下并代代相传的。我们只有充分保留这种常识,让它在我们今天对历史的评断中有着更大的参考权重,才能让那些更难被网络暴民掩盖的真实获得其应该占据的比重,而不至于钻到那些容易被小事化大的细枝末节的东西里面,乃至让世界观错乱,成为泔水家的思想奴隶。


          5楼2019-06-09 16:03
          回复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我当时***觉得老子瞎说,现在日子越过觉得越有道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1-09 11: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