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张氏吧 关注:79贴子:536
  • 0回复贴,共1

宿松县陈汉古镇之旧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汉镇玉枢观之旧事
一.玉枢之概说
玉枢观即陈汉镇盛衰浮沉之标志也。镇盛观亦盛,观衰镇亦衰。
联曰:
瑶池楼台蓬莱寺;凌霄金鼓广寒钟。
玉枢观位于宿松县治西北六十里处,原陈汉镇西北,现陈汉乡钓台台村陈屋朱家塘岸境内。又当朱湾、北浴、廖河三溪水汇流处。其山原名玉印山,山上有庵曰玉印庵。始建于北魏天兴三年即公元四百年也。位居钓鱼台水库上游,高出水面九十米,山脚周长两千余米,顶平,面积千余平方米,平正大方。远观近看俨若一口珠印玉玺。玉枢与小孤,南北遥遥相望,如孪生双姐妹,同为独立与水中之山,所不同者,小孤平旷,玉枢遒紧。玉枢周环群山,如花瓣之环抱花心,蛇盘蚓屈,层层箍围不断。南望旷如,钓鱼台大坝横空紧锁,如大家闺秀深藏于琼楼奥室之中,又得牛头山与斑鸠山左右相对如门卫,有虎踞龙盘之势。如罗汉尖亦似探头窥视玉枢之英姿。远处独山之七祖寺与黄梅之五祖庙亦似钟声相答问。北对罗汉宕,而长春庵、笔架山尽收眼底。东南有铜鼓铁炉与之应声。西南则鸡鸣与金盘架如案上之物,随手可取。此皆玉枢之配景也。前探后瞩,左顾右兜,天秤山枕其西南,断腰山藕其东南,与玉枢如三姐妹,一前一后。三山横切水面,将水库分隔为前后两床。晨雾初起,库面上濛濛然镕银散绵,天地浑然一体。人对面不相识,钟鼓之声则清晰可闻。少顷日出雾降,青山群露角尖,雲雾之上,露出观宇一角,如玉宇琼楼。此又灵迹胜概相得于一时也。古人云:“山之姿态,大都得树而妍;山之骨胳,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此皆玉枢之尽有也,其乃奇格天成。若乃退休之馀暇,绝意于都市之繁华,乐于山水登临之美者,听山溜之潺潺,饮石泉之滴沥,则终岁住之而不厌。登舟于兹水之津,连山倒垂,万象在下,两岸烟火如绘,浮空泛景,荡若无外。诚游观之佳所也。
二.玉枢之开拓
联曰:
一水抱神庵,晶映有无,拄杖尼归苍门蔼里;
群山环玉印,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宿松四郊,山水观游之胜,南以小孤为最,北则玉枢首焉。有非常之境,必要非常之人栖焉。北魏天兴初年,有陕西连花庵法号“晨修”、“静修”者姐妹二人,来游兹山。见三溪汇水之奇奥,泉石松竹之清秀,环境之优美,依依然如归故乡,恋不能去,于是芟芜铲秽,结茆以居之。而“二修”者有武术兼通岐黄。采草药,制丹丸,为民众推拿接骨,治病疗伤。普结善缘。黑白之徒,附而化者甚众。乃因众人之财之为,赋工属役,一年而庵成。继而佛殿成,塑像又成。供“孚佑帝君”于殿内。于是龛像无燥湿陊泐之危。师姑有经行宴坐之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从此,经梵之音昼夜相续。钟声洋洋,充满虚室。上下远近,法音所及,无不蒙福;法音所摄,无不归心。梵音大振,佛事勃兴。初创庵堂三间,因玉印山之名而名其庵曰“玉印庵”,此乃北魏天兴三年,庚子,即公元四百年也。
三.改名玉枢观
北宋末叶(960一1126),外族金兵入寇,朝内奸臣祸国。民逃僧溃,梵音几乎息矣。老尼圆寂后仅留下一名俗家弟子,闭门而居。僧尼散而佛事不作,游人绝而灵境寂寥。
南宋(1127年一1271年)初期,和议初成,中原稍定,溃者聚,逃者归。人民略得生息,僧道亦渐归寺庙。彼时,湖北武当山有一位正宗龙门道教子弟,第五代传人,年近古稀者,名“玉枢道人”,云游到此,续作主持,统理庵事。宏其规模,增其塑像。始因济公活佛出现而增“紫金大佛”像一尊,继添道教始祖“三清”神像一座。庄像设,钟鼓兴,游人闻钟声而至,庙貌焕然一新。
佛不能自立,而人立之;佛不能自佑,而人佑之。冷落己久之玉枢观非“玉枢道人”支坏补缺,垒溃覆漏,装修涂饰,刻意经营,而能若是乎?岂非时有待而化有缘耶?“玉枢道人”九十高龄而坐化归西,弟子为纪念其中兴创造之功,而改“玉印庵”为“玉枢观”。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7-01 10:3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