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outiao.com/a6638099049410986499/
图片较多,也不能直接复制,就只转文字部分了
【编者语】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祖籍河南考城(今民权县),出生浙江杭州府钱塘县。永乐十九年进士,后随宣宗平汉王之叛。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拥立代宗,整饬兵备,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英宗辟,于谦被小人诬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后置墓祠于西湖边的三台山麓,供后人敬仰。
景泰八年(1457),“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正月二十三日),两年后,归葬于西湖三台山麓,原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有七座坟,据说有六座是于谦的父母以上三代祖坟,于谦被害后附葬于下。
于谦墓墓道早毁,牌坊、碑、亭、翁仲、石兽与墓“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坟遭破坏,墓碑倒地,祭桌翻身,香炉倾覆,墓地杂草丛生,所列翁仲、石马,不是缺胳臂,就是少肢臀,无一完整。而祠内外一应陈设,全被毁尽,残墙断垣,目睹伤心。”
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今墓为石结构,呈马蹄形,墓高2米,南北宽二十三米,进深三十米,墓道长九十米,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 墓前设祭桌、香炉,碑下的浮雕缠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为明时原物。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
2006年05月25日,于谦墓作为明至清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于谦祠依墓而建,五百多年来,屡毁屡建。现存为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90年代重修的传统型祠堂建筑,白墙灰瓦,朱漆大门。祠堂共有三进,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与正殿间,有南北厢房各一,厢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间,南北宽 23米,进深30米,建筑面积约900多平方米。
于谦祠是杭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多年的规划与建设,已形成了包括于谦祠、于谦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筑与自然山林、绿地相结合的于谦祠景区。
关于于谦祠的规制和变化在清李卫所主编的《西湖志》祠宇一中有《旌功祠》记载。
记载:“弘治二年,训导储衍礼、科给事中孙繻、谦子府尹冕,先后陈请,命下建祠,所赐匾额。”
成化帝即位的当年(1465),就接受监察御史赵敔的建议,收回所谓的“于谦党人”榜文,昭雪于谦冤案。于谦儿子于冕从遣戍地龙门获释,上书朝廷,恳请参照宋岳飞、今王骥例,赐给谥号,春秋庙祀,“一以彰朝廷之恤典,一以鼓天下之人心”。一岁多点就卷入国家存亡、皇权更替惊涛骇浪之中的成化帝本来就“稔闻谦冤”,览疏后,善心大发,恢复于谦生前原有官爵。到了八月,为了激励臣下尽忠国事、将帅效命疆场,又特地派遣行人司行人马暶南下杭州,谕祭于谦墓,并特赐诰谕,曰:“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杭城百姓闻讯,“莫不感奋兴嗟”,匆匆聚集起来,赶赴巡按浙江监察御史高唐刘魁处,要求按成化帝诰谕“怜忠”之语,将太平里于谦故第改为“怜忠祠”。为杭城百姓的一番挚情感动,于冕笔蘸血泪,手录先父一生的所作所为,请来杭州老乡、大理寺卿夏时正撰《怜忠祠记》,勒石刻碑,一时朝野争相传诵。”
20余年后的弘治二年(1489),于冕再上奏疏,称“一旦身先朝露,乌鸟私情无由再伸”,况且,怜忠祠窄小而狭隘,又在城内太平里,与三台山于氏祖茔两不相依,天长日久,无人看守,必至颓废塌坍,恳请皇上恩准,将怜忠祠“移建坟前,颁赐祠祭文”,并量拨附近人户看守。在宫闺深处较多体验过个人不幸的明孝宗一时多愁善感起来,恩准于冕所请,复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命有司于三台山于氏祖茔立祠,赐额曰“旌功”,“春秋行礼,拨与人一名看守,免其杂泛差役,一祭文,一祭品”。由此形成了祠墓合一的格局。张宁有《旌公祠碑记》详细记载了事情的经过。
再记:“嘉靖十六年巡按御史周汝员、属钱塘知县李念新之,嗣是巡按御史傅凤翔、阎隣、王绅、巡盐御史高葑相继协修。万历三十年改谥忠肃,谕祭茸祠。”
祠宇造好不久,几十年的功夫,很快就毁坏了。时记:“庙貌颓甚,栋挠垣阙,诸所庀陈,漫漶刊落,而宰木蔽芾黭霮,群鸱啸哀”,满眼的破败、萧条、冷落。嘉靖十六年(1537),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周汝员祭扫于谦祠墓。面对破败得叫人心寒的祠墓,不禁怆然长叹,下令钱塘县令李念修葺,辟祠左为别室,塑于谦父母双亲彦昭和刘氏像而供奉,地方官傅凤翔、阎隣、王绅、高葑相继协修,断断续续,前后凡五年,“悉撤圮敝,新而大之”,“役襄无棘,工无缩费,增者崇,关者邃,葺者固,饰者翚,望之揭揭,即之严严”。规模渐趋庞大,面貌焕然一新。
万历十七年(1589),浙江最高行政长官、巡抚傅孟春以“于太傅功业盖世,忠诚炳日,‘肃’之一字原未足以概其生平”为由,特上《请改谥疏》,奏请更“肃愍”为“忠愍”。万历帝答应了,但仍有些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大笔一挥,赐谥“忠肃”。次年(1590),又颁布诰谕,买办祭物、香烛纸,派遣傅孟春代表朝廷祭扫于谦祠墓。万历四十二年(1614),御史、武陵人杨鹤捐献俸禄,令人“鸠聚工料,式增廓之”,增大范围,扩充规模,使“如陋巷矮屋”之祠宇“岿然”挺立,“属镂之剑赐而胥涛立,风波之狱构而岳庙尊,迎立外藩之冤酷而于墓修”,三足鼎立,“遂成湖上伟观”。
图片较多,也不能直接复制,就只转文字部分了
【编者语】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祖籍河南考城(今民权县),出生浙江杭州府钱塘县。永乐十九年进士,后随宣宗平汉王之叛。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拥立代宗,整饬兵备,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英宗辟,于谦被小人诬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后置墓祠于西湖边的三台山麓,供后人敬仰。
景泰八年(1457),“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正月二十三日),两年后,归葬于西湖三台山麓,原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有七座坟,据说有六座是于谦的父母以上三代祖坟,于谦被害后附葬于下。
于谦墓墓道早毁,牌坊、碑、亭、翁仲、石兽与墓“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坟遭破坏,墓碑倒地,祭桌翻身,香炉倾覆,墓地杂草丛生,所列翁仲、石马,不是缺胳臂,就是少肢臀,无一完整。而祠内外一应陈设,全被毁尽,残墙断垣,目睹伤心。”
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今墓为石结构,呈马蹄形,墓高2米,南北宽二十三米,进深三十米,墓道长九十米,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 墓前设祭桌、香炉,碑下的浮雕缠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为明时原物。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
2006年05月25日,于谦墓作为明至清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于谦祠依墓而建,五百多年来,屡毁屡建。现存为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90年代重修的传统型祠堂建筑,白墙灰瓦,朱漆大门。祠堂共有三进,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与正殿间,有南北厢房各一,厢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间,南北宽 23米,进深30米,建筑面积约900多平方米。
于谦祠是杭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多年的规划与建设,已形成了包括于谦祠、于谦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筑与自然山林、绿地相结合的于谦祠景区。
关于于谦祠的规制和变化在清李卫所主编的《西湖志》祠宇一中有《旌功祠》记载。
记载:“弘治二年,训导储衍礼、科给事中孙繻、谦子府尹冕,先后陈请,命下建祠,所赐匾额。”
成化帝即位的当年(1465),就接受监察御史赵敔的建议,收回所谓的“于谦党人”榜文,昭雪于谦冤案。于谦儿子于冕从遣戍地龙门获释,上书朝廷,恳请参照宋岳飞、今王骥例,赐给谥号,春秋庙祀,“一以彰朝廷之恤典,一以鼓天下之人心”。一岁多点就卷入国家存亡、皇权更替惊涛骇浪之中的成化帝本来就“稔闻谦冤”,览疏后,善心大发,恢复于谦生前原有官爵。到了八月,为了激励臣下尽忠国事、将帅效命疆场,又特地派遣行人司行人马暶南下杭州,谕祭于谦墓,并特赐诰谕,曰:“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杭城百姓闻讯,“莫不感奋兴嗟”,匆匆聚集起来,赶赴巡按浙江监察御史高唐刘魁处,要求按成化帝诰谕“怜忠”之语,将太平里于谦故第改为“怜忠祠”。为杭城百姓的一番挚情感动,于冕笔蘸血泪,手录先父一生的所作所为,请来杭州老乡、大理寺卿夏时正撰《怜忠祠记》,勒石刻碑,一时朝野争相传诵。”
20余年后的弘治二年(1489),于冕再上奏疏,称“一旦身先朝露,乌鸟私情无由再伸”,况且,怜忠祠窄小而狭隘,又在城内太平里,与三台山于氏祖茔两不相依,天长日久,无人看守,必至颓废塌坍,恳请皇上恩准,将怜忠祠“移建坟前,颁赐祠祭文”,并量拨附近人户看守。在宫闺深处较多体验过个人不幸的明孝宗一时多愁善感起来,恩准于冕所请,复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命有司于三台山于氏祖茔立祠,赐额曰“旌功”,“春秋行礼,拨与人一名看守,免其杂泛差役,一祭文,一祭品”。由此形成了祠墓合一的格局。张宁有《旌公祠碑记》详细记载了事情的经过。
再记:“嘉靖十六年巡按御史周汝员、属钱塘知县李念新之,嗣是巡按御史傅凤翔、阎隣、王绅、巡盐御史高葑相继协修。万历三十年改谥忠肃,谕祭茸祠。”
祠宇造好不久,几十年的功夫,很快就毁坏了。时记:“庙貌颓甚,栋挠垣阙,诸所庀陈,漫漶刊落,而宰木蔽芾黭霮,群鸱啸哀”,满眼的破败、萧条、冷落。嘉靖十六年(1537),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周汝员祭扫于谦祠墓。面对破败得叫人心寒的祠墓,不禁怆然长叹,下令钱塘县令李念修葺,辟祠左为别室,塑于谦父母双亲彦昭和刘氏像而供奉,地方官傅凤翔、阎隣、王绅、高葑相继协修,断断续续,前后凡五年,“悉撤圮敝,新而大之”,“役襄无棘,工无缩费,增者崇,关者邃,葺者固,饰者翚,望之揭揭,即之严严”。规模渐趋庞大,面貌焕然一新。
万历十七年(1589),浙江最高行政长官、巡抚傅孟春以“于太傅功业盖世,忠诚炳日,‘肃’之一字原未足以概其生平”为由,特上《请改谥疏》,奏请更“肃愍”为“忠愍”。万历帝答应了,但仍有些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大笔一挥,赐谥“忠肃”。次年(1590),又颁布诰谕,买办祭物、香烛纸,派遣傅孟春代表朝廷祭扫于谦祠墓。万历四十二年(1614),御史、武陵人杨鹤捐献俸禄,令人“鸠聚工料,式增廓之”,增大范围,扩充规模,使“如陋巷矮屋”之祠宇“岿然”挺立,“属镂之剑赐而胥涛立,风波之狱构而岳庙尊,迎立外藩之冤酷而于墓修”,三足鼎立,“遂成湖上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