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三部曲
——宁河老家半个多世纪前的婚俗
记得某哲人说过:生产关系决定婚姻关系。我们老家半个多世纪前的婚俗,就充分注解、印证了这个观点。
之二、“相媳妇”
随着新《婚姻法》的推行,有人发明了“相媳妇(将男女双方撮合到一块儿见面相看,以确定婚姻关系)”的新办法。从此,“相媳妇”取代了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婚配的机制,成为农村男女缔结婚姻关系之前必不可少的程序之一。
在缔结婚姻关系的全过程中,“相媳妇”是最重要的程序之一,其间的关键人物是媒婆——即“介绍人”。为“相媳妇”牵线搭桥,介绍人自然是主角。只见她一溜小跑,忙里忙外,紧张地导演着“相媳妇”的每一个步骤。
我小的时侯,几个小伙伴也经常跑去看看“相媳妇”的热闹。有的扒着门缝,有的爬上外窗沿,屋子里的略显喜剧的场面尽收我们眼底。
我们看到的场面,多是女方先到,坐在炕沿上紧紧张张地坐等男方。
“相媳妇”纯属男女两个人的私事,本应是件隐秘、背人的活动。外边的孩子们叽叽喳喳、闹闹哄哄,大概一定会影响里边的效果。
在那个远未开放的年代,相亲并不是男女青年经常上演的“节目”。尽管他们在家里不知偷偷地排练了几遍,乍见面时,一对素昧平生的男女还是显得手足无措:姑娘这边“羞颜未尝开”,满脸涨得通红,估计呼吸也比平时快了许多。比姑娘似乎还要紧张,小伙子低着头、局促不安地迈进门坎之后,连招呼也不会打,半拉屁股赶紧搭在仅靠门口的炕沿上。
至此,相亲活动便进入一个全新的画面:屋子里十分寂静,寂静得几乎连对方怦然心跳的声音都能听到。只见姑娘低着头、屏着气,在那里不停地摆弄着自己的辫稍或衣角;而小伙子两只眼睛牢牢锁定一块儿地面,闷声闷气地在那里直搓他那两只粗造的、没处可放的大巴掌。
当年的“相媳妇”同今天的搞对象、谈对象完全不同。“相媳妇”重在一个“相”字上,主要是相看而不是“洽谈”,其间必要的“洽谈”权利,大都由介绍人和男女双方的家长“越俎代庖”了。
半个世纪以前,农村住的都是大土炕。落座的时候,两个相亲当事人一定是分别占据大土炕炕沿的两头。大土炕一丈开外,俩人分别坐在一条炕沿的两头,都把自己的侧面留给对方,过程中连个正面接触的机会都没有,加之紧张羞缩,其间只能是大概其地看看对方的轮廓。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哑巴,俩人硬着头皮搭讪几句——胆子大的再偷偷地看上对方两眼,常常是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屁股还没坐稳的小伙子就得赶紧撤退开溜。
在那时的农村,搞对象的男女双方从来就没有卿卿我我的浪漫情怀,在他们那里,更多的是在繁殖基因支配下,在他们分泌日多的性荷尔蒙的刺激下,去完成一项生命延续的工程。
如果说经济是婚姻的基础,那“终生有靠”就是女人走进婚姻殿堂所企望的极终目标。在通常情况下,为了实现“终生有靠”的大目标,女方只在乎未来婆家的家境优劣和未婚夫的体格强弱,至于男方的文化高低、长相俊丑、个头高矮、脾气好坏都不是第一位的,只要模样大面上还能看得过去就行。
在传统女人的心目中,男人的第一使用价值是能干活、能挣钱、能顶家过日子。这里,女方对未婚夫的要求首先是体格强壮,而不是如今女孩苛求的所谓“高大”。在生产队干活,光是个子大、身板高是不顶用的,而力气大、技能多、手脚利落才是多挣工分的硬杠杠。在这种实用标准面前,那些个头不高而又身强体壮的所谓“车轴汉子”,既能不少挣工分,又省“布票(布票:当年购买棉布的凭证)”,往往受到姑娘们的青睐。
出于对既得利益的“现实主义”的考虑,男方人口轻、弟兄少、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女方对准丈夫的体材、长相方面还可以大大放宽。
那时,“相媳妇”多是在介绍***纵下走走形式。碰上谁就是谁——其实双方都是在听天由命“撞大运”。
尽管“相媳妇”的机制未必科学,但因为男女当事人并不挑剔,加之其间还有介绍人不知疲倦、不厌其烦地积极游说、百般撮合,通过这个办法缔结“秦晋之好”的成功率却往往很高。俗话说:“好汉子无好妻、赖汉子娶花女”。由于通过这种简单、朴素的方式相亲择偶的或然性很大,由于金钱可以填补穷苦女人的一切缺憾,看上去很不般配、很不和谐的婚配现象,在农村并不奇怪。在我的记忆中,国庄子那些个头矮小、相貌丑陋、身形猥琐甚至有点残疾的男人差不多都成了家,有的还娶进了如花似玉的佳人级媳妇——这绝不是村里的男同胞有什么特别本领,而是这个村的村位优势——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吸附了那些更为贫苦的外乡女孩。
(未完待续)
——宁河老家半个多世纪前的婚俗
记得某哲人说过:生产关系决定婚姻关系。我们老家半个多世纪前的婚俗,就充分注解、印证了这个观点。
之二、“相媳妇”
随着新《婚姻法》的推行,有人发明了“相媳妇(将男女双方撮合到一块儿见面相看,以确定婚姻关系)”的新办法。从此,“相媳妇”取代了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婚配的机制,成为农村男女缔结婚姻关系之前必不可少的程序之一。
在缔结婚姻关系的全过程中,“相媳妇”是最重要的程序之一,其间的关键人物是媒婆——即“介绍人”。为“相媳妇”牵线搭桥,介绍人自然是主角。只见她一溜小跑,忙里忙外,紧张地导演着“相媳妇”的每一个步骤。
我小的时侯,几个小伙伴也经常跑去看看“相媳妇”的热闹。有的扒着门缝,有的爬上外窗沿,屋子里的略显喜剧的场面尽收我们眼底。
我们看到的场面,多是女方先到,坐在炕沿上紧紧张张地坐等男方。
“相媳妇”纯属男女两个人的私事,本应是件隐秘、背人的活动。外边的孩子们叽叽喳喳、闹闹哄哄,大概一定会影响里边的效果。
在那个远未开放的年代,相亲并不是男女青年经常上演的“节目”。尽管他们在家里不知偷偷地排练了几遍,乍见面时,一对素昧平生的男女还是显得手足无措:姑娘这边“羞颜未尝开”,满脸涨得通红,估计呼吸也比平时快了许多。比姑娘似乎还要紧张,小伙子低着头、局促不安地迈进门坎之后,连招呼也不会打,半拉屁股赶紧搭在仅靠门口的炕沿上。
至此,相亲活动便进入一个全新的画面:屋子里十分寂静,寂静得几乎连对方怦然心跳的声音都能听到。只见姑娘低着头、屏着气,在那里不停地摆弄着自己的辫稍或衣角;而小伙子两只眼睛牢牢锁定一块儿地面,闷声闷气地在那里直搓他那两只粗造的、没处可放的大巴掌。
当年的“相媳妇”同今天的搞对象、谈对象完全不同。“相媳妇”重在一个“相”字上,主要是相看而不是“洽谈”,其间必要的“洽谈”权利,大都由介绍人和男女双方的家长“越俎代庖”了。
半个世纪以前,农村住的都是大土炕。落座的时候,两个相亲当事人一定是分别占据大土炕炕沿的两头。大土炕一丈开外,俩人分别坐在一条炕沿的两头,都把自己的侧面留给对方,过程中连个正面接触的机会都没有,加之紧张羞缩,其间只能是大概其地看看对方的轮廓。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哑巴,俩人硬着头皮搭讪几句——胆子大的再偷偷地看上对方两眼,常常是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屁股还没坐稳的小伙子就得赶紧撤退开溜。
在那时的农村,搞对象的男女双方从来就没有卿卿我我的浪漫情怀,在他们那里,更多的是在繁殖基因支配下,在他们分泌日多的性荷尔蒙的刺激下,去完成一项生命延续的工程。
如果说经济是婚姻的基础,那“终生有靠”就是女人走进婚姻殿堂所企望的极终目标。在通常情况下,为了实现“终生有靠”的大目标,女方只在乎未来婆家的家境优劣和未婚夫的体格强弱,至于男方的文化高低、长相俊丑、个头高矮、脾气好坏都不是第一位的,只要模样大面上还能看得过去就行。
在传统女人的心目中,男人的第一使用价值是能干活、能挣钱、能顶家过日子。这里,女方对未婚夫的要求首先是体格强壮,而不是如今女孩苛求的所谓“高大”。在生产队干活,光是个子大、身板高是不顶用的,而力气大、技能多、手脚利落才是多挣工分的硬杠杠。在这种实用标准面前,那些个头不高而又身强体壮的所谓“车轴汉子”,既能不少挣工分,又省“布票(布票:当年购买棉布的凭证)”,往往受到姑娘们的青睐。
出于对既得利益的“现实主义”的考虑,男方人口轻、弟兄少、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女方对准丈夫的体材、长相方面还可以大大放宽。
那时,“相媳妇”多是在介绍***纵下走走形式。碰上谁就是谁——其实双方都是在听天由命“撞大运”。
尽管“相媳妇”的机制未必科学,但因为男女当事人并不挑剔,加之其间还有介绍人不知疲倦、不厌其烦地积极游说、百般撮合,通过这个办法缔结“秦晋之好”的成功率却往往很高。俗话说:“好汉子无好妻、赖汉子娶花女”。由于通过这种简单、朴素的方式相亲择偶的或然性很大,由于金钱可以填补穷苦女人的一切缺憾,看上去很不般配、很不和谐的婚配现象,在农村并不奇怪。在我的记忆中,国庄子那些个头矮小、相貌丑陋、身形猥琐甚至有点残疾的男人差不多都成了家,有的还娶进了如花似玉的佳人级媳妇——这绝不是村里的男同胞有什么特别本领,而是这个村的村位优势——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吸附了那些更为贫苦的外乡女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