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氏“堂号”解读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从谱牒学的认知来讲,堂号是标识某一姓氏的重要名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睦宗亲,发扬孝道,启迪后人,发奋向上,维护和巩固宗族作用的符号标志。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
中国人是世界是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家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祠堂和小祠堂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历来《百家姓》中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增加。
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每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信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
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聂姓的“河东堂”王姓的“太原堂”“琅邪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
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聂姓的“三礼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
这种取堂号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恶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宣扬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
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有的改为文化宫,给村民提供文化活动阵地,成为民众娱乐、集会、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场所。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注:本文摘抄于《中华聂姓文化探源》聂世敏/著;
第十一节:中华聂族郡望、堂号、堂联选辑(94-96页);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从谱牒学的认知来讲,堂号是标识某一姓氏的重要名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睦宗亲,发扬孝道,启迪后人,发奋向上,维护和巩固宗族作用的符号标志。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
中国人是世界是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家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祠堂和小祠堂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历来《百家姓》中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增加。
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每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信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
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聂姓的“河东堂”王姓的“太原堂”“琅邪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
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聂姓的“三礼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
这种取堂号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恶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宣扬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
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有的改为文化宫,给村民提供文化活动阵地,成为民众娱乐、集会、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场所。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注:本文摘抄于《中华聂姓文化探源》聂世敏/著;
第十一节:中华聂族郡望、堂号、堂联选辑(94-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