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侄女买衣服
最近,在南开中学读书的侄女回家过暑假,我陪她到商场买衣服。迪士尼、阿依莲、淑女坊等各种少女服装品牌琳琅满目,公主裙、吊带衫、牛仔裤各种款式的服装令人眼花缭乱,穿行在绚丽多彩的服装中,犹如置身于彩云之上,那些娇嫩的颜色,将豆蔻年华的少女装扮得更加清纯靓丽。侄女一边挑选一边评论说:“咱这的商场一点不比天津差,服装品牌也不少。” 我给侄女选了几件衣服,望着试衣镜前神采飞扬的侄女,我的思绪飞得很远……
我小时侯,是没处买衣服的,乡下很少有成衣卖,另外也没钱买。一般人家都是买布请人做。母亲手巧,村里凡是有嫁姑娘娶媳妇的,都买了布来请母亲给做衣服。我们兄妹三人的衣服自然也是母亲亲手缝制,买布的时候,母亲只计算出两个哥哥的布料,等到把哥哥的衣服裁完了,剩下的边角余料一拼接就是我的小衣服,因此,我的衣服往往是多色彩的,肩是一种颜色,身子是一种颜色,而袖子又是另外一种颜色。等到我大些,边角余料不够了,母亲买布的时候就把我们兄妹三个的扯在一起,为的是勾着绞省布,因为要迁就哥哥,我的衣服只好随着他们,一点花色和图案都是谈不到的。过年做一件新衣服,一年四季都是它,小孩子淘,衣服也就坏得快,总是膝盖和袖口先磨破,母亲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找一块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剪个小鸭子小兔的图案,用彩线缝在破洞处,破旧的衣服就有了艺术的色彩,因为周围人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甚至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我一点也不觉得害臊,甚至还为母亲独特的“补衣法”感到自豪呢。
那时候因为孩子多,往往是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直到衣服破得实在不能穿了才换新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件深棕色的棉猴(棉大衣),那是父亲买给大哥的,大哥穿着小了,就传给二哥,等到二哥也穿不下了,母亲把袖口打上补丁,又给我接着穿,我的第一张照片就是穿着这件棉猴照的,十足一个假小子。
八十年代,我家由乡下搬到了县城,大哥也参加了工作,经济条件有所好转,母亲开始打扮已长成少女的我,但衣服仍是以家做为主,常常是选色彩鲜艳的花布给我做衣服,因为考虑到可以多穿两年,总是尽量做得肥大,预备着我长个还能穿。那时候县城里的商店已经开始有成衣卖,母亲就去商店看好样子,回来模仿着给我做,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我的第一件成衣,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哥在老百货给我买的,紫色的格子上衣,别致的大领子,着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但其实那个时候,衣服的样子很少,是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的。
九十年代,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开始自己买衣服,县城的衣服样式仍比较少,就常借了出差的机会去北京买衣服,那时穿衣以西装为主,颜色也多是灰、蓝、黑三色,把个青春年华的女子穿得少年老成。渐渐地,迁安撤县设市后,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大商场越建越多,我的衣柜也五彩缤纷起来,买衣服再也不用去大城市买,在家门口就能选到可心的衣服,“一衣多季”已成为过去,现在是“一季多衣”,上班有职业装,锻炼有运动装,旅游有休闲装,连小小的侄女衣服都多得穿不过来了。
“一粒砂上见世界,一片树叶知春秋。”透过穿衣这件日常琐事,我们看到了中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最近,在南开中学读书的侄女回家过暑假,我陪她到商场买衣服。迪士尼、阿依莲、淑女坊等各种少女服装品牌琳琅满目,公主裙、吊带衫、牛仔裤各种款式的服装令人眼花缭乱,穿行在绚丽多彩的服装中,犹如置身于彩云之上,那些娇嫩的颜色,将豆蔻年华的少女装扮得更加清纯靓丽。侄女一边挑选一边评论说:“咱这的商场一点不比天津差,服装品牌也不少。” 我给侄女选了几件衣服,望着试衣镜前神采飞扬的侄女,我的思绪飞得很远……
我小时侯,是没处买衣服的,乡下很少有成衣卖,另外也没钱买。一般人家都是买布请人做。母亲手巧,村里凡是有嫁姑娘娶媳妇的,都买了布来请母亲给做衣服。我们兄妹三人的衣服自然也是母亲亲手缝制,买布的时候,母亲只计算出两个哥哥的布料,等到把哥哥的衣服裁完了,剩下的边角余料一拼接就是我的小衣服,因此,我的衣服往往是多色彩的,肩是一种颜色,身子是一种颜色,而袖子又是另外一种颜色。等到我大些,边角余料不够了,母亲买布的时候就把我们兄妹三个的扯在一起,为的是勾着绞省布,因为要迁就哥哥,我的衣服只好随着他们,一点花色和图案都是谈不到的。过年做一件新衣服,一年四季都是它,小孩子淘,衣服也就坏得快,总是膝盖和袖口先磨破,母亲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找一块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剪个小鸭子小兔的图案,用彩线缝在破洞处,破旧的衣服就有了艺术的色彩,因为周围人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甚至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我一点也不觉得害臊,甚至还为母亲独特的“补衣法”感到自豪呢。
那时候因为孩子多,往往是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直到衣服破得实在不能穿了才换新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件深棕色的棉猴(棉大衣),那是父亲买给大哥的,大哥穿着小了,就传给二哥,等到二哥也穿不下了,母亲把袖口打上补丁,又给我接着穿,我的第一张照片就是穿着这件棉猴照的,十足一个假小子。
八十年代,我家由乡下搬到了县城,大哥也参加了工作,经济条件有所好转,母亲开始打扮已长成少女的我,但衣服仍是以家做为主,常常是选色彩鲜艳的花布给我做衣服,因为考虑到可以多穿两年,总是尽量做得肥大,预备着我长个还能穿。那时候县城里的商店已经开始有成衣卖,母亲就去商店看好样子,回来模仿着给我做,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我的第一件成衣,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哥在老百货给我买的,紫色的格子上衣,别致的大领子,着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但其实那个时候,衣服的样子很少,是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的。
九十年代,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开始自己买衣服,县城的衣服样式仍比较少,就常借了出差的机会去北京买衣服,那时穿衣以西装为主,颜色也多是灰、蓝、黑三色,把个青春年华的女子穿得少年老成。渐渐地,迁安撤县设市后,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大商场越建越多,我的衣柜也五彩缤纷起来,买衣服再也不用去大城市买,在家门口就能选到可心的衣服,“一衣多季”已成为过去,现在是“一季多衣”,上班有职业装,锻炼有运动装,旅游有休闲装,连小小的侄女衣服都多得穿不过来了。
“一粒砂上见世界,一片树叶知春秋。”透过穿衣这件日常琐事,我们看到了中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