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韩信受漂母饭恩,成王之后赐黄金千两答谢,留下“一饭千金”的千年美谈。今有少年得好心人10元救命钱,22年后不忘报恩,再次演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22年前,15岁的李平摸黑从煤矿出走,从凌晨跑到晚上,搭上开往成都的绿皮火车时,已经两天两夜没吃饭。当时,19岁的孙和平掏出带着体温的10元钱,让李平挺了过来。
近日,李平提着3袋水果到甘肃乡下报恩,再次见面,两人已不是少年。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万千网友:做一个好人,你不知道你的一个小举动,会怎么影响身旁的人。
再次见面两人合影,左为李平,右为孙和平/受访者供图
凌晨出逃,一路靠果子充饥
1997年深秋的一天,趁着别人下井,李平摸黑从厂里面跑到矿区公路上。
凌晨5点,四处没有人烟,只有矿车和寒风呼啸而过。李平的身上一分钱都没有,靠捡地上的枣子和核桃充饥,一直跑一直跑,沿着矿车的方向跑到镇上,又沿着客车的方向跑到市区。两天两夜后,他到达山西介休的一个小站,登上一列开往成都的绿皮火车。
90年代的火车拥挤、混乱。“又冷又饿,那时交通闭塞,社会治安不比现在,感到很害怕和绝望。”身高只有1米5几的李平,蜷缩在过道的一角,精神不振。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否回到陕西家中。

“你哪儿的?”旁边,同样坐在地上的孙和平,主动找李平聊起天来。李平看对方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就和他聊起打工的经历。“又都是矿上的,找到了一种共同感。”二人互相留下地址,李平把小学毕业时的证件照给孙和平,孙和平给了他一张自己的生活照。
“他当时看起来又黑又瘦,精神状态很不好。”孙和平回忆,火车上的几个小时,得知李平两天两夜没吃饭,他掏出带着体温的10元钱他,“买了馒头、花生还有饮料,饱吃了一顿。”
火车到(陕西汉中)略阳站后,孙和平下了车。
这一别就到了中年。“要不是那10块钱,说不定我死在回家路上。”22年来,李平时常感慨。

长大了,去找好大哥
那一年李平15岁,因为家里贫困,初中毕业后只能辍学,听说挖煤很赚钱,于是和同乡到山西煤矿打工。可是因为营养不良,个子又小,李平去了才发现他根本干不了,但老板又不让他离开,于是匆忙出走。
回乡后,李平开始做起养蚕、卖鱼、卖虾的小生意,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小山村,居然一不小心成了万元户。“我当时就想,长大后去找他。”李平说。但不巧,那张留着地址的纸条被侄女弄丢了。
赚了些钱,李平重返校园,并于2002年考入成都理工大学,随后留在成都工作、生活。2006年毕业后,李平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孙和平,他只依稀记得孙和平的家乡在“武都县孙家村”。
“我加了一些当地的QQ群打听,问了很多人,甚至想过上‘寻亲’节目。”繁琐的生活之余,孙和平一直没有忘记寻找:“每次我生活遇到问题,就会想起22年前的经历,孙大哥的出现是最重要的转折点。”

李平说,孙和平在他危难之际伸出援手,对他而言有“符号”意义,始终鼓励着他。
今年8月,李平终于打听到了孙和平的消息。“新来了一个甘肃的同事,他托当地的关系帮我找到了。”当联系方式发到李平手机上时,他把车停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上,两人接通了视频电话。
“你开车注意安全,你现在生活怎么样?”口头是最普通的问候,但内心已感慨万千。
再次见面,两人不再是娃娃脸
孙和平没想到,22年前他在火车上碰到的那个小兄弟,竟从成都找到甘肃乡下,要报10元钱的恩。8月17日,李平提着3袋水果,从成都专程赶到甘肃乡下。
田坎边上,李平看到孙和平已不是那张娃娃脸,而自己也已不是那个瘦弱的少年,二人眼角挂着泪。“没想到当年一件小事,竟会让你一直念念不忘。”孙和平被感动了。
“见面后没有寒暄,我们都在互相关心,他给他的孩子20多岁了在外打工,我说我孩子才上幼儿园。”李平感慨。

李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孙和平近况不好,父亲、妻子多年前去世,兄长瘫痪在床,生活十分困难,是当地的贫困户。“他是两个家庭的顶梁柱,40出头看起来有点像老人。”
临走时,李平要拿出1000元红包,但对方坚决不要,他又偷偷放在孙和平家中。李平说,如果孙大哥家里遇到紧急困难,他会尽可能的帮助。但他也遗憾不能帮助更多,因为自己也为生活所累。
两人时隔22年合影留念,当地电视台把故事放到抖音上,视频被点击上千万次,当地干部群众也被感动。有关部门表示,会努力为孙和平争取一个精神文明奖项,鼓励当地人暖心助人。
“钱少情意重,他们演绎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光荣传统。”网友评价,要做一个好人,因为不知道一个小举动,会怎么影响身旁的人。
22年前,15岁的李平摸黑从煤矿出走,从凌晨跑到晚上,搭上开往成都的绿皮火车时,已经两天两夜没吃饭。当时,19岁的孙和平掏出带着体温的10元钱,让李平挺了过来。
近日,李平提着3袋水果到甘肃乡下报恩,再次见面,两人已不是少年。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万千网友:做一个好人,你不知道你的一个小举动,会怎么影响身旁的人。
再次见面两人合影,左为李平,右为孙和平/受访者供图
凌晨出逃,一路靠果子充饥
1997年深秋的一天,趁着别人下井,李平摸黑从厂里面跑到矿区公路上。
凌晨5点,四处没有人烟,只有矿车和寒风呼啸而过。李平的身上一分钱都没有,靠捡地上的枣子和核桃充饥,一直跑一直跑,沿着矿车的方向跑到镇上,又沿着客车的方向跑到市区。两天两夜后,他到达山西介休的一个小站,登上一列开往成都的绿皮火车。
90年代的火车拥挤、混乱。“又冷又饿,那时交通闭塞,社会治安不比现在,感到很害怕和绝望。”身高只有1米5几的李平,蜷缩在过道的一角,精神不振。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否回到陕西家中。

“你哪儿的?”旁边,同样坐在地上的孙和平,主动找李平聊起天来。李平看对方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就和他聊起打工的经历。“又都是矿上的,找到了一种共同感。”二人互相留下地址,李平把小学毕业时的证件照给孙和平,孙和平给了他一张自己的生活照。
“他当时看起来又黑又瘦,精神状态很不好。”孙和平回忆,火车上的几个小时,得知李平两天两夜没吃饭,他掏出带着体温的10元钱他,“买了馒头、花生还有饮料,饱吃了一顿。”
火车到(陕西汉中)略阳站后,孙和平下了车。
这一别就到了中年。“要不是那10块钱,说不定我死在回家路上。”22年来,李平时常感慨。

长大了,去找好大哥
那一年李平15岁,因为家里贫困,初中毕业后只能辍学,听说挖煤很赚钱,于是和同乡到山西煤矿打工。可是因为营养不良,个子又小,李平去了才发现他根本干不了,但老板又不让他离开,于是匆忙出走。
回乡后,李平开始做起养蚕、卖鱼、卖虾的小生意,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小山村,居然一不小心成了万元户。“我当时就想,长大后去找他。”李平说。但不巧,那张留着地址的纸条被侄女弄丢了。
赚了些钱,李平重返校园,并于2002年考入成都理工大学,随后留在成都工作、生活。2006年毕业后,李平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孙和平,他只依稀记得孙和平的家乡在“武都县孙家村”。
“我加了一些当地的QQ群打听,问了很多人,甚至想过上‘寻亲’节目。”繁琐的生活之余,孙和平一直没有忘记寻找:“每次我生活遇到问题,就会想起22年前的经历,孙大哥的出现是最重要的转折点。”

李平说,孙和平在他危难之际伸出援手,对他而言有“符号”意义,始终鼓励着他。
今年8月,李平终于打听到了孙和平的消息。“新来了一个甘肃的同事,他托当地的关系帮我找到了。”当联系方式发到李平手机上时,他把车停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上,两人接通了视频电话。
“你开车注意安全,你现在生活怎么样?”口头是最普通的问候,但内心已感慨万千。
再次见面,两人不再是娃娃脸
孙和平没想到,22年前他在火车上碰到的那个小兄弟,竟从成都找到甘肃乡下,要报10元钱的恩。8月17日,李平提着3袋水果,从成都专程赶到甘肃乡下。
田坎边上,李平看到孙和平已不是那张娃娃脸,而自己也已不是那个瘦弱的少年,二人眼角挂着泪。“没想到当年一件小事,竟会让你一直念念不忘。”孙和平被感动了。
“见面后没有寒暄,我们都在互相关心,他给他的孩子20多岁了在外打工,我说我孩子才上幼儿园。”李平感慨。

李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孙和平近况不好,父亲、妻子多年前去世,兄长瘫痪在床,生活十分困难,是当地的贫困户。“他是两个家庭的顶梁柱,40出头看起来有点像老人。”
临走时,李平要拿出1000元红包,但对方坚决不要,他又偷偷放在孙和平家中。李平说,如果孙大哥家里遇到紧急困难,他会尽可能的帮助。但他也遗憾不能帮助更多,因为自己也为生活所累。
两人时隔22年合影留念,当地电视台把故事放到抖音上,视频被点击上千万次,当地干部群众也被感动。有关部门表示,会努力为孙和平争取一个精神文明奖项,鼓励当地人暖心助人。
“钱少情意重,他们演绎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光荣传统。”网友评价,要做一个好人,因为不知道一个小举动,会怎么影响身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