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汉服吧 关注:1,073贴子:3,328
  • 6回复贴,共1

汉族,汉字,汉服,汉族器乐简介集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族,汉字,汉服,汉族器乐简介集合


1楼2019-09-07 14:44回复
    汉族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同其他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民族迁徙和融合,使汉族不断得以发展兴旺,逐渐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汉族是数个现代国家的的主体族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
    汉族又称为汉人、华人,唐人、秦人、桃花石。“炎黄子孙”和“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
    汉族历史发展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与蛮、夷、戎、狄相区别。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馀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2楼2019-09-07 14:45
    回复
      二、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辉煌的技术成就中,对世界科技发展和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上面提到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造纸术:据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就已经有了纸,不过这时的纸只是纺织业漂絮沤麻的副产品,产量很低,质量也差,还不能用于书写。到东汉时期,蔡伦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造纸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还采用树皮等一些含纤维的东西。并采用石灰碱液蒸煮的加工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在全国推广。公元6世纪后,我国的造纸术不断外传。使朝鲜、日本、阿拉伯、欧洲等地先后学会了造纸术。纸从此成为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印刷术:中国造纸发明以后,由于出版书籍的需要,印刷术也随之产生。公元6世纪初的隋、唐之际,出现了最早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印刷术一般用木材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给字板涂上墨,印在纸上。由于节工省时。很快盛行起来。宋代雕版印刷达到鼎盛时期,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于成都板印《大藏经》,共印5048卷,雕版达13万块,用了12年的时间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规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间,雕刻工毕升又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即用胶泥做成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活字印刷的出现是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祯又将胶泥活字改为木活字,创造了转轮排字架。此后还出现了锡、铜、铅等金属材料制成的活字。活字印刷术从13世纪后传到朝鲜、日本,到15世纪中叶,欧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人民为人类做出的又一项重大贡献。
      火药:火药是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公元8~9世纪,炼丹家已经知道硫磺、硝石与木炭混合燃烧时,会发生剧烈的反应。这样,在唐代就发明了以这三种物质为原料的黑色火药。到宋元时期,各种药物成分有了较合理的定量配比,并且先在军事上得到使用,出现了最早的火炮、火枪、火箭、地雷、炸弹等火药武器。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铜火镜,制造于元年顺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铜炮,由于靠火药作为推动力,其威力较大,称它为“铜将军”。火药在13世纪时传到阿拉伯持国,阿拉伯和波斯把制造火药的硝称为“中国雪”。14世纪以后,我国制造火药武器的技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指南针:最早的指南针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别光滑的地盘上,用以指南,称为司南。到宋代后期,人们又发现钢铁在磁石上磨过后,也会产生磁性。于是又出现了以此为原料的指南针。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人们又开始使用了以此为原料水浮式指南针在阴雨天辨别方向。到元代时,航海已完全靠罗盘指南针指引航向。随着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展,指南针及应用技术先后传到阿拉伯地区,并很快传到了欧洲。
      除了“四大发明”,汉民族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有科技含量相当高的成果。
      汉族先民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刺绣的技术。 这方面的发明,应归功于汉族的妇女。传说黄帝之妻、西陵氏之女螺祖,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距今约7000年-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已经出土纺轮,用来纺丝和麻。汉代发明纺车,初为缫丝卷线,后来用于纺棉,13世纪传入欧洲。刺绣工艺依地方特色分为京(北京)绣、鲁(山东)绣、苏(苏州)绣、湘(长沙)绣、广(广州)绣、川(成都)绣等。


      4楼2019-09-07 14:46
      回复
        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汉族特长。原始瓷器从陶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冈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年间,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五代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
        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但至今尚末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著名。
        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著名“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
        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
        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纺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
        现在著名瓷器产地有:江西景德镇,以薄瓷闻名;湖南醴陵,以釉下彩著称;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都能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烧制各种各色瓷器。此外,还有河南禹县的钧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
        汉族善雕琢,有玉雕、牙雕、石雕、木雕、角雕及椰雕、煤精雕等类。泥塑是汉族民间流传的工艺品,以天津“泥人张”和无锡惠山的彩塑最为有名。
        在农业科技方面,汉族先民最早发明和使用双齿木耒和铲形石耜、骨耜耕耘土地。周代有了金属农具。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铁犁,公元前2—前1世纪设计了犁壁并装在铧犁上,大大提高了启土和翻土的效率。与此同时,铁锄已普遍制作使用。公元前2世纪发明了耧(以畜力牵引的多管种子条播机)和扬车(旋转式扬谷扇车)。公元1世纪发明了龙骨水车(脚踏式板叶链传运器,主要用于提水)。这些发明使中国农业的面貌大为改观,并由此奠定了建立疆域辽阔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的坚实基础。
        由于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汉族先民留下了丰富的汉文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如《管子·地员》、《尚书·禹贡》、《周礼·职方》记录了各地土壤分类及物产。《礼记·月令》记录了春夏秋冬各月的特候和农事活动。《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农学专论,分别论述重农、精耕细作、施肥灌溉、不违农时的道理和具体作法。


        5楼2019-09-07 14:46
        回复
          汉族宗教信仰
          在神论信仰方面,汉族没有一个为全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但远古时期传下来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大自然的崇信,始终影响着汉族的信仰民俗。由于认为世上存在着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神灵,所以汉族历来信仰"神仙"。古代汉族崇拜的神仙众多。
          对于天,有总管“天道”的神,叫“玉皇大帝”。认为青帝主东,赤帝主南,黄帝主中,白帝主西,黑帝主北。天神中,又有主管男仙的东主公,主管女仙的西王母。
          对于山水,认为山有山神,不仅五岳奉为神山,各名山也都有自己所供之神;又认为水里有“四海龙王”,龙王除统领水族外,还掌管兴云降雨。
          对于地,认为每一地段都有“土地神”掌管,古称“社神”,俗称“土地公公”。同时一树一石也都被赋予神灵。
          对于一些自然现象,认为雷公是司雷之神,电母又称“雷婆”,是司闪电之神,丙师是司雨之神,箕伯是司风之神,回禄是火神。
          对于地理方位,认为青龙是东方之神,并兼吉祥之神;白虎是西方之神,并兼凶神;朱雀是南方之神;玄武其形象为龟或龟蛇合体。是北方之神。四神合“四方之神”。
          对于动物精灵的崇拜,较普遍的认为是狐狸可以修炼成精,化成人形,被尊为“大仙”、“狐仙”。除了对大自然的崇拜而产生对各种神的信仰以外,人们还把人生的姻缘、寿禄都看做有神灵在主宰。
          对于爱情,有象征夫妻相爱的“和合”之神,奉之为女神的有四个:一为玄女,又叫“九天娘娘”;二是碧霞元君,其为泰山神--东岳大帝之女;三是斗姆,其为北斗众星之母;四是素女,极善弹琴歌唱。寿星,即老人星是专司长寿之神,又叫“南极老人”,俗称“老寿星”。麻姑作长寿女仙,故祝女寿者多以麻姑像赠送,名“麻姑献寿”。还认为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文昌是主宰功名、禄位之神。随着佛教的传入,汉族民间又认为观音菩萨是送子娘娘,专管生育男孩。又认为阎王是主管人的生死之神。
          在汉族民间,一些历史人物也变成了人们崇拜偶像神,如所谓“八仙”(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曹国舅、铁拐李),原来都是历史上的人物。又如三国时关羽也被尊为神,关公庙遍布南北。其他历史中被拥戴为神,塑成偶像,随香火的就更为普遍。另外,三十六行各行各业也都有自己的“祖师”被奉为神祇。
          由于鬼灵观念的影响,民间又崇信各种鬼怪,如吊颈鬼、短命鬼、僵尸鬼、硬头鬼、水鬼等。凡此种种五花八门的多神信仰,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形成“神权”束缚着汉族人民。解放后经大力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神权”基本上被打倒,但其影响至今犹存。
          在思想学说方面,有两个由汉民族创立创造的重要思想体系:儒家、道家。
          儒家是先秦时期由孔子所创立,此后长期主宰中国封建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思想流派。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宗教,即儒教,孔子是教主。
          儒家形成于春秋末期社会大变革时期,其基本思想特征是:重实践,重人事,重伦理,重教育,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其学说虽然历经更迭,却一直以教育感化为中心,将知识、心理、伦理、政治结合起来的政治学说,以“仁爱”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伦理哲学,即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绵延二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一种特质。
          清代乾嘉以后,儒家的地位与影响日趋衰落,五四运动以后,逐渐被新兴的革命思潮所取代。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汉族传统宗教信仰之一。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在发展过程中,还糅合了儒家和佛教的某些理论和教规、仪式,形成了十分庞杂的思想体系。黄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
          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或法则,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认为人通过修炼得道,就可以“形体得之永固”,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而永存天地。“德”是道教教义核心的另一面,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认为凡是符合“道”的准则,即为“有德”的思想,并加以衍化。主张人皆应修道德,使“道普德溢”,乃可国泰民安。道教中还有“玄”的概念,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认为“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超乎物质的精神体。道教还提倡“无为”与“清净”,这是该教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基本态度。认为治理天下要顺乎社会,与民休养生息。个人处世要摈弃妄自作为,追求清静寡欲。同时提供"抱朴",即抱守本真,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世事所困扰。道教是多神教,认为世间可分天人两界,神有天神、地祗、鬼与诸仙之分,各类神都有最高的统领者。其崇拜的最高尊神为“道”人格化的“三清”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清为老子。其修炼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箓、房中、辟谷等。宗教
          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积累了大量经籍书文,后多编入《道藏》之中,对中国封建时代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均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它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作为汉民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一股重要的思想潮流,这股思想潮流当然也流进了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在瑶、阿昌、白、毛南、仫佬、土家、壮、布依等民族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7楼2019-09-07 14:47
          回复
            汉服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
            汉服在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汉服发展历程
            汉服戎装汉服的形制以四书五经为中心,通过舆服志的沿袭,千年来礼服严格遵循礼制并未有太大的变化。百姓常服则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丰富。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山东曲阜成人礼基本沿袭战国时期。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西塘乡饮酒礼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朝时期,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汉服主要形制
            中腰对襟襦裙目前现代汉服在古代考据汉服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于现代社会人人平等,古代的朝服、官服、平民服、奴隶服不提倡),有了现代汉服自己的特色。


            10楼2019-09-07 14:49
            回复
              可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8-12 12: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