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艺术人生》访谈徐王。王先出场,说了一阵,便请出徐来。王很自然地上前搀了她一把,两人站到一起,却让我小小地惊讶了一下:娘子竟然比官人高半个头。想必这种身高落差年轻时就有的,现在年至耄耋,王发福起来,徐瘦弱下去,便越发明显了。
但是,也不能说以前是把这落差忽略了,而是根本没发现官人比娘子矮这么多。拍生活照的时候,一般是徐在后面,王坐在前面或靠在她胸前,作小鸟依人状。台上呢,由于小生的皂靴底很厚,看徐王的剧照,倒总是很合适的感觉。现在回头细看,台上的官人娘子,基本上是头靠头肩并肩的,官人根本不高大,娘子也并不太娇小。
于是想起豆瓣上评论《追鱼》的一句话:“徐玉兰和王文娟是绝配,就不说了,很符合古代男女搭配之理想。男子有才但身形弱,女子有貌且坚强。现在东南亚和南亚诸国似乎仍旧保留这种审美。 ”
徐王所演的官人娘子、相公小姐、老爷夫人……阴阳的差别很明显,但这种差别又不以刚柔来表现,二位的举止都是很温柔的,只不过娘子更添几分娇媚。
官人表现男儿气,靠的不是威猛强硬的外部动作,而是有才气且风流、有胆气肯担当之类的心性。
外部动作上,官人柔弱的时候,简直不比娘子来得少,常常还会躲到娘子背后去。这点在《追鱼》里便有典型表现:
鲤鱼和张珍在荒郊野外逃亡,天兵天将追来,鲤鱼让张珍去躲一躲,张珍死撑着大叫:“不!娘子,我要保护你呀!”话音刚落,一阵妖风刮过来,他便昏倒在地,啥也不知道了。于是,接下来,鲤鱼一边用身体护着张珍,一边怒视着天兵天将,亦大叫:“不许伤害我张郎!“
其实这时候张郎的肉体需要鲤鱼来护卫,精神方面,他的爱情,也是要靠鲤鱼的牺牲来拯救的。
此刻挺身在前的娘子,真是美丽之中平添几分高贵,容貌而外更显一份精神,非常符合国人对于古典佳人的审美理想。
而那位示弱的官人,却是格外可爱的。他不是没能力,鲤鱼都说了,她是“草堂灯下选才郎”。他必须是有才华的,足以为娘子提供一个蟾宫折桂的光明憧憬和信心;也必须是美貌的,还是《追鱼》里,鲤鱼也说了,张郎的“脸盘儿与那潘安一样美”。他只是有这个资本,能向佳人撒娇,也有这份情趣,能与佳人分外亲昵。他是善于讨饶的,也便分外讨喜。
所以,看徐王的戏,才子犯傻,官人发痴的时候,都是特别有情味的,很适合二位的形貌气质。比如《是我错》里,丫环假意要拿刀杀赵文俊,文俊便趁机躲到娘子身后,顺势跪了下去,扯住娘子的袖管,晃啊晃,娘子简直被他晃醉了呀,岂有不原谅之理?徐公子这一手,也不单是在《是我错》里使过,《《盘夫》》里曾荣向兰贞告饶求救时,也是如此。只是,我看的《《盘夫》》录像是徐晚年和一位青年演员演的,可能就是因为娘子不是王娘子,看那相公扯着娘子袖管晃啊晃时,竟把那娘子忽略了,只看到徐公子扯着个空袖管在晃,兀自可怜巴巴的。
细想来,我家官人一旦犯点错误,确实就跟娘子特别来戏。
徐王上世纪八十年代演过全本《春香传》,虽然公子的嗓音已大不如前,但往年的版本并没有全剧的录像,有个晚年版的,总好过没有。
剧中最动听的还是《爱歌》,但便是这般甜蜜缠绵时,李梦龙仍是经常被春香娇嗔着的。他一上来就自主动坦白,说父亲要看自己的文章,便拿春香写的去交差,还被父亲夸赞了,倒显得春香比他更有才似的,其实回味一下,这岂不是男人讨好女人的小伎俩?
后来两人作百年之约时,李梦龙想出来的点子,亦被春香一票否决:“海水哪有鸟儿好?我要变双宿双飞鸳鸯鸟!”于是李梦龙也便马上同意:“但愿天下有情人,都变同命鸳鸯鸟”。就这样,来世怎么投胎,就全依了娘子。
待到《别歌》时,李梦龙一时失言,道出父亲不让春香随自己去汉阳,是因为不让带小妾。刚一漏嘴,便吓得一把捂住自己嘴巴。果然春香悲愤起来,直指到他鼻子上:“什么?我春香竟是小妾?”随后娘子真是声势不凡,声泪俱下,把官人以前拍她马屁的言行举止从头数落起来,而官人便只是期期艾艾地垂头坐在那里,虽无言,却是老实地承受住娘子的全部发泄,其实也是把戏托住了的。
或如宝黛那样两小无猜式的卿卿我我、“我和妹妹都有病”式的情痴纠缠,徐王演起来也是非常顺眼,若换了一个威猛刚硬气质的小生和一个娇小精怪模样的花旦,演起来多少会显得怪异的。
至于像《评雪辨踪》这样的戏,秀才落魄吃酸,娘子拿他打趣逗乐,徐王演起是最来劲的。
徐公子若真的伟岸起来,演个英雄,娘子倒不拿他当个稀奇了,总是很不在乎似的,退隐了,淡成背景一般。最典型是《北地王》,现在真正留在台上的只有“哭祖庙”一折,那是徐公子的独角戏。
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是徐公子在九七年庆祝香港回归的晚会上和金采风合演《碧玉簪》“送凤冠”一折,后来知道这是徐公子最后一次正式登台演出。算算那时已76岁高龄,悄悄地吓一跳,看扮相和表演,看得出年纪大了,但真看不出年纪这么大了。
于是,我又瞎惆怅一回,早知这是此生最后一折戏的演出,怎么娘子不是王文娟呢?说起来,徐王配,我看着不但入眼,而且心下也有另一番珍视。由于她们各自在现实人生中都有美满的家庭,如一般女人一样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所以她们再怎么在台上风流缱绻,也从不给我什么邪气的想象,格外有一份纯正的美好感觉。段小楼程蝶衣式的情愫,是很难在她们两人身上落脚的。
也许是自己想多了,疑心生暗鬼,总觉得金娘子有抢戏之嫌,每唱一段都抬头挺胸面向观众,声音似乎也提高了几度。其实,客观地说,这是台主题晚会,做派和一般演出有所不同,也是正常的,徐公子演王玉林求母亲替他去送凤冠时,也没有像以前演时那样拉长声音叫“娘”,那么追求发噱的剧场效果,而是规规矩矩地叫“母亲”的。
不过,认真想想,徐王的合作是怎么开始的?第一出戏演的是什么?彼此第一眼看到对方是什么感觉?她们的访谈里好像从来都没有那么深情脉脉地追忆过,提起过。徐公子只在《徐玉兰和她的艺术》的电视片里说了几句:“人家向我推荐,说王文娟年纪轻,形象好,也能文能武,我就请她来合作,到现在也有四十多年了。”然后是画外音,倒是比徐公子自己说得激动好多,说什么一对黄金搭档就这样诞生了呀,从此越剧舞台上开出一对并蒂莲呀。其实呢,对于徐王搭档,倒真是这样,外人的态度总像是比她们自己高调很多,激动很多,她们自己,未必就看得这么隆重吧?似乎本来就不是件有什么仪式感的事,最后一出,和别人演就和别人演吧,也无所谓。
想来也是,再盛大的仪式,譬如教堂里的宣誓、高朋满座的婚礼,也只是当时热情的表达,并不是以后长相厮守的保证。两个人在一起多久,多好,只能用以后无数也平淡也辛苦的岁月来证明。
官人娘子,彼此碰到了,也就是从此一起相伴相随地过日子罢了,她们的日子,就是演戏。纵然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也只是平常相守,细水长流。
但是,也不能说以前是把这落差忽略了,而是根本没发现官人比娘子矮这么多。拍生活照的时候,一般是徐在后面,王坐在前面或靠在她胸前,作小鸟依人状。台上呢,由于小生的皂靴底很厚,看徐王的剧照,倒总是很合适的感觉。现在回头细看,台上的官人娘子,基本上是头靠头肩并肩的,官人根本不高大,娘子也并不太娇小。
于是想起豆瓣上评论《追鱼》的一句话:“徐玉兰和王文娟是绝配,就不说了,很符合古代男女搭配之理想。男子有才但身形弱,女子有貌且坚强。现在东南亚和南亚诸国似乎仍旧保留这种审美。 ”
徐王所演的官人娘子、相公小姐、老爷夫人……阴阳的差别很明显,但这种差别又不以刚柔来表现,二位的举止都是很温柔的,只不过娘子更添几分娇媚。
官人表现男儿气,靠的不是威猛强硬的外部动作,而是有才气且风流、有胆气肯担当之类的心性。
外部动作上,官人柔弱的时候,简直不比娘子来得少,常常还会躲到娘子背后去。这点在《追鱼》里便有典型表现:
鲤鱼和张珍在荒郊野外逃亡,天兵天将追来,鲤鱼让张珍去躲一躲,张珍死撑着大叫:“不!娘子,我要保护你呀!”话音刚落,一阵妖风刮过来,他便昏倒在地,啥也不知道了。于是,接下来,鲤鱼一边用身体护着张珍,一边怒视着天兵天将,亦大叫:“不许伤害我张郎!“
其实这时候张郎的肉体需要鲤鱼来护卫,精神方面,他的爱情,也是要靠鲤鱼的牺牲来拯救的。
此刻挺身在前的娘子,真是美丽之中平添几分高贵,容貌而外更显一份精神,非常符合国人对于古典佳人的审美理想。
而那位示弱的官人,却是格外可爱的。他不是没能力,鲤鱼都说了,她是“草堂灯下选才郎”。他必须是有才华的,足以为娘子提供一个蟾宫折桂的光明憧憬和信心;也必须是美貌的,还是《追鱼》里,鲤鱼也说了,张郎的“脸盘儿与那潘安一样美”。他只是有这个资本,能向佳人撒娇,也有这份情趣,能与佳人分外亲昵。他是善于讨饶的,也便分外讨喜。
所以,看徐王的戏,才子犯傻,官人发痴的时候,都是特别有情味的,很适合二位的形貌气质。比如《是我错》里,丫环假意要拿刀杀赵文俊,文俊便趁机躲到娘子身后,顺势跪了下去,扯住娘子的袖管,晃啊晃,娘子简直被他晃醉了呀,岂有不原谅之理?徐公子这一手,也不单是在《是我错》里使过,《《盘夫》》里曾荣向兰贞告饶求救时,也是如此。只是,我看的《《盘夫》》录像是徐晚年和一位青年演员演的,可能就是因为娘子不是王娘子,看那相公扯着娘子袖管晃啊晃时,竟把那娘子忽略了,只看到徐公子扯着个空袖管在晃,兀自可怜巴巴的。
细想来,我家官人一旦犯点错误,确实就跟娘子特别来戏。
徐王上世纪八十年代演过全本《春香传》,虽然公子的嗓音已大不如前,但往年的版本并没有全剧的录像,有个晚年版的,总好过没有。
剧中最动听的还是《爱歌》,但便是这般甜蜜缠绵时,李梦龙仍是经常被春香娇嗔着的。他一上来就自主动坦白,说父亲要看自己的文章,便拿春香写的去交差,还被父亲夸赞了,倒显得春香比他更有才似的,其实回味一下,这岂不是男人讨好女人的小伎俩?
后来两人作百年之约时,李梦龙想出来的点子,亦被春香一票否决:“海水哪有鸟儿好?我要变双宿双飞鸳鸯鸟!”于是李梦龙也便马上同意:“但愿天下有情人,都变同命鸳鸯鸟”。就这样,来世怎么投胎,就全依了娘子。
待到《别歌》时,李梦龙一时失言,道出父亲不让春香随自己去汉阳,是因为不让带小妾。刚一漏嘴,便吓得一把捂住自己嘴巴。果然春香悲愤起来,直指到他鼻子上:“什么?我春香竟是小妾?”随后娘子真是声势不凡,声泪俱下,把官人以前拍她马屁的言行举止从头数落起来,而官人便只是期期艾艾地垂头坐在那里,虽无言,却是老实地承受住娘子的全部发泄,其实也是把戏托住了的。
或如宝黛那样两小无猜式的卿卿我我、“我和妹妹都有病”式的情痴纠缠,徐王演起来也是非常顺眼,若换了一个威猛刚硬气质的小生和一个娇小精怪模样的花旦,演起来多少会显得怪异的。
至于像《评雪辨踪》这样的戏,秀才落魄吃酸,娘子拿他打趣逗乐,徐王演起是最来劲的。
徐公子若真的伟岸起来,演个英雄,娘子倒不拿他当个稀奇了,总是很不在乎似的,退隐了,淡成背景一般。最典型是《北地王》,现在真正留在台上的只有“哭祖庙”一折,那是徐公子的独角戏。
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是徐公子在九七年庆祝香港回归的晚会上和金采风合演《碧玉簪》“送凤冠”一折,后来知道这是徐公子最后一次正式登台演出。算算那时已76岁高龄,悄悄地吓一跳,看扮相和表演,看得出年纪大了,但真看不出年纪这么大了。
于是,我又瞎惆怅一回,早知这是此生最后一折戏的演出,怎么娘子不是王文娟呢?说起来,徐王配,我看着不但入眼,而且心下也有另一番珍视。由于她们各自在现实人生中都有美满的家庭,如一般女人一样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所以她们再怎么在台上风流缱绻,也从不给我什么邪气的想象,格外有一份纯正的美好感觉。段小楼程蝶衣式的情愫,是很难在她们两人身上落脚的。
也许是自己想多了,疑心生暗鬼,总觉得金娘子有抢戏之嫌,每唱一段都抬头挺胸面向观众,声音似乎也提高了几度。其实,客观地说,这是台主题晚会,做派和一般演出有所不同,也是正常的,徐公子演王玉林求母亲替他去送凤冠时,也没有像以前演时那样拉长声音叫“娘”,那么追求发噱的剧场效果,而是规规矩矩地叫“母亲”的。
不过,认真想想,徐王的合作是怎么开始的?第一出戏演的是什么?彼此第一眼看到对方是什么感觉?她们的访谈里好像从来都没有那么深情脉脉地追忆过,提起过。徐公子只在《徐玉兰和她的艺术》的电视片里说了几句:“人家向我推荐,说王文娟年纪轻,形象好,也能文能武,我就请她来合作,到现在也有四十多年了。”然后是画外音,倒是比徐公子自己说得激动好多,说什么一对黄金搭档就这样诞生了呀,从此越剧舞台上开出一对并蒂莲呀。其实呢,对于徐王搭档,倒真是这样,外人的态度总像是比她们自己高调很多,激动很多,她们自己,未必就看得这么隆重吧?似乎本来就不是件有什么仪式感的事,最后一出,和别人演就和别人演吧,也无所谓。
想来也是,再盛大的仪式,譬如教堂里的宣誓、高朋满座的婚礼,也只是当时热情的表达,并不是以后长相厮守的保证。两个人在一起多久,多好,只能用以后无数也平淡也辛苦的岁月来证明。
官人娘子,彼此碰到了,也就是从此一起相伴相随地过日子罢了,她们的日子,就是演戏。纵然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也只是平常相守,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