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吧 关注:19,578贴子:1,531,008

血型心理探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个人心理活动基本规律的遗传是整个人类所有思想传承的生理依据。心理活动产生思想,思想发展“最高的”“系统的”阶段是哲学理论,人类从诞生以来对哲学思想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血型心理规律弄明白了,哲学思想原理自然也就容易清晰了。
哲学思想的范围是物质世界,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不了解意识的起源,以至于在对“哲学的物质”认识上所有派别的观点必然是模糊和不彻底的。血型基本思维方式的发现为我们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创新科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哲学的物质是人类可以认知的客观实在
那么,究竟该如何认识物质的定义呢?任何一门学问概念确定很重要,概念不准确或理解不一样、不统一,这门学问的科学性就会大打折扣。哲学思想的范围离不开物质,但如果连物质的定义都不明确,那么哲学能不混乱吗?所以说,哲学物质的定义是哲学理论的奠基石。现在通过对以上经典的分析,可以这样认为:哲学的物质是人类可以认知的客观实在。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哲学定义的物质:
1.哲学物质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认知。
哲学物质是人类的一个认知,没有人的心理活动就没有哲学物质的认知,人类心理活动创造了“哲学的物质”。对物质的认知是人类思维心理活动的起点,这个基础性哲学问题解决不好,其他所有哲学思想都会混乱。对物质的认知与思维心理正常与否有直接关系,但与思维方式没有关系。比如说红色,不管男女老幼、古今中外的任何血型思维方式的人,都会认同是红色,至于他们是怎样的思维过程,倒是没有什么关系。


IP属地:河南1楼2019-09-17 03:59回复
    2.哲学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一个概念。
    哲学物质本身并没有具体的形式要求,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泛。物质既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意义的物体,也有不能直观感觉到的客观事物(能量、规律、公式、现象、事实、信息等),还包括“认知”活动本身的过程及其“认知的存在物”----意识。也就是说“客观实在”是广义的、抽象的,“客观存在”是狭义的、具体的。“客观实在”概念包括了无数种、无数个(而且会因人的认识不断深入与扩大继续在增加的)“客观存在”。“实在”概括“存在”,“存在”由“实在”来概括,“存在”暂时说不明的事物,“实在”也可以包括。物质用“实在”来说明更科学。
    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指出: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看世界完全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的,我们自己认为它是客观的世界,其实我们已知的物质的质量在宇宙中只占4%,其余96%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的,我们叫它暗物质和暗能量。那么盲人摸象般地认识世界是科学吗?一定是科学。每个人摸的都是真实存在,而且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只是我们不知道摸的是象的后背,还是尾巴,还是耳朵。我认为人类的认知极限就在于,我们是一堆原子,我们处在宏观世界,但我们希望隔着两个世界去看超微观世界。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极其美妙的世界。无穷无尽客观存在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努力探索,从而不断丰富着哲学物质的表现形式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IP属地:河南2楼2019-09-17 04:00
    收起回复
      3.“可以认知”的是物质,而不可以认知或还未被认知的事物,不能称为“哲学的物质”。
      迷信、鬼魂、天外来客、心灵感应、“传说”、谎言,以及宗教创造的神灵等由于未被认知与确认,或不可能被认知,所以其内容被排斥在“哲学的物质”涵盖范围之外。但因“有此一说”客观存在,所以这些“说法”的信息也是物质。即便是有可能确实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如果还未被人类所认知,也不属于我们哲学概念意义上的物质范畴。比如说一些宇宙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人的特异功能原理等我们还未知,所以就不能当做物质看待。以后认识了,就可以是“哲学的物质”了。
      西方唯物主义哲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讨论“有”或者“是”,是讨论存在,而不是讨论虚无。即便是宗教神灵也是因为认为是存在的,才被崇拜的。这一点与我们追寻物质的可知性是一致的。山西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与基督教研究教授安希孟指出:西方哲学的根本动力,自古及今,乃是巴门尼德的信念:一切真知必须以存在或者“有”,而不是以虚无或不存在为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的西方哲学,其核心内容是“存在”或曰“有”。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研究存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与时间》中讨论存在的意义,他认为“存在”具有优先地位。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存在是不可定义的(因为它是最高的概念),它是自明的概念(而虚无倒不是自明的)。哲学就“存在者的存在”去探讨“存在者是什么”。哲学行进在通往“存在者的存在”的途中,也就是着眼于存在而通达存在者。哲学家为“存在者之存在”所召唤。自古至今,哲学所质疑的问题是:存在者是什么?哲学行进在通向存在者之存在的途中,也即着眼于存在而通达存在者。蒂利希认为,存在是最高的概念。最高的概念当然不可定义,而“虚无”却可以根据存在的概念来定义。这就是“相对的虚无”“辩证的虚无”。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宗教学系主任赵敦华指出:巴克莱“存在等于被感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所是的就是被感知的”。他的理由是:任何事物都是可感性质的集合,我们只有通过感觉才能知道事物是什么。他的理由依赖对事物“是什么”的判断与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感性质的集合”)之间的必然联系,而没有把外物存在归结为感觉的意思,并没有否定感觉以外的事物的真实存在。他明确地说,他和大家一样承认在个人的心灵以外,有山水河海和动植物,以及其他人的存在,只不过它们不是独立于任何心灵的物质存在,而是精神实体上帝的创造物;我们对它们性质的知觉也是上帝铭刻在我们心灵上的印记。他的感觉主义和精神实在论在逻辑上是一致的。这些也都是在说明,哲学的物质是指已经被(感觉)认知的事物,并不包括未知(感觉)的事物,尽管它们也许实际是存在的。
      最近一则消息轰动全世界:人类探到了引力波!除了引力波发现的科学意义非常重大之外,还有一个问题终于解开。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场方程,建立了广义相对论。一年之后,史瓦西发表了后来被用来解释黑洞的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1963年,克尔给出了旋转黑洞的解。1974年脉冲双星 PSR1913+16的发现证实了致密双星系统的引力辐射完全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一致。2016年2月11日,LSC(LIGO科学合作组织,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向全世界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并且首次观测到了双黑洞的碰撞与并合。在这一百年里,被誉为“人类认知自然最伟大的成就” 的广义相对论,一直在成长中:我们知道了时空的弯曲以及一些由时空弯曲可能产生的奇异事物,比如黑洞、引力波、奇点、虫洞甚至时间机器。在过去历史中的某些时期,甚至现在,其中有些事物被不少物理学家视为洪水猛兽般的怪物,对它们是否存在提出过强烈的怀疑。就连爱因斯坦本人直到逝世前都还在怀疑黑洞的存在。曾经同样的黑洞怀疑论者惠勒,后来却成为了黑洞存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空间和时空弯曲所产生的事物的认知,会发生革命。至此,广义相对论的所有主要预言被一一验证,而这一个传奇的理论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后历久弥新。有那么一个时代,人们以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完整地建立,后世的物理学家只需要修修补补,把某些常数测得更精确一些。做出这个预言之后没多久,开尔文就与世长辞,遗憾未能见证他当年预言的“物理学天空的两朵乌云”把看似坚固的物理学大厦连根拔起,在废墟上挺立起新两座的高楼: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这件事情而言,爱因斯坦的预言在没有发现之前不能确认是客观存在,因此还不是我们这里说的“哲学的物质”,但预言的“说法”本身是客观存在,却应是物质。预言实现变为可以认知的客观存在,也同时成为“哲学的物质”,可以被哲学所研究了。


      IP属地:河南5楼2019-09-18 05:27
      收起回复
        4.认知“形成”物质概念的过程与结果本身也是物质。
        认知属于心理活动范畴,认知活动即思维活动,其思维运作过程与结果(认知的存在物),在哲学领域统称为“意识”。意识包含的过程与结果是客观存在,也是物质,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所包含“客观存在”的形式之一。
        如果把人的意识认为是广义的知识的话,那么:知识,像存在一样,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术语。其广泛性,在某种程度上,和存在相应。唯一不能成为知识或意见的对象的——除了以否定的方式便不能被加以思考的东西——是那种不具备任何形式的存在的东西,简言之,虚无。并非所有东西都是可知的,但是,即使是严格地限制或者完全怀疑人的认识能力的怀疑论者,通常也会承认,那些超过人的知识范围的东西本身是可知的。我们所看不见的物体的面,不会因为我们看不见,自身便是不可见的。因此,对知识的思考,会扩展到对所有可知事物、所有种类的认识者、所有形式的知识以及所有认识方法的思考。知识的范围是无限的,人类求得知识的所有过程与结果都是物质的形式。“虚无”虽不可以被认知,但对其认识与过程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一种形式。


        IP属地:河南6楼2019-09-19 05:24
        收起回复
          8.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学应用于实践形成技术,构成社会其它要素发展阶段性的内在基础。只有把科学技术进步“必然”经过的阶段弄清楚了,才有可能“顺藤摸瓜”将社会发展脉络找到。科学技术进步有其自身规律,相对应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变化规律,这个逻辑关系一定要坚守。否则我们所有关于社会发展行为原理的哲学思想往往会成为一种种空想,以及人们思想纠结的无休止争吵。


          IP属地:河南7楼2019-09-20 20:36
          收起回复
            5.“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其它“物质”说法不能混淆。
            宇宙是物质的,是无机物质发展演变出现生命,人类及思维活动产生后,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概念才得以形成。没有人类及人类意识时,地球与宇宙自然界也是存在的,但没有“哲学的客观实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在科学唯物主义范畴,哲学的物质是“概念的客观实在”,而一些人通常所说的“精神与物质”的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实物与利益);“意识与物质”的物质是“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感觉到的)。“哲学的物质”可以概括“精神与物质”的物质、“意识与物质”的物质,而且比这些还要广泛得多。物质这三种含义在平时使用中往往被混淆,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现在我们澄清它,避免在本书体系中再次形成问题,同时也为读者在实践中遇有同一问题时便于清楚地予以甄别创造条件。比如说“树”,林业专家、乘凉的人、交通专家、木材业者、生火做饭者、木匠等会有不同的认识,“物质”也是一样,在不同学术领域应用时要注意它的概念解释。
            最近关于量子力学哲学基础的探讨比较热门,从根本上讲还是由于物质的概念不清而造成的。首先,在本体论意义上, 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 像光子和电子之类的微观粒子或理论实体是真实存在的吗?这是能否捍卫科学实在论立场的关键问题。其次,在认识论意义上, “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述并不复杂, 然而要将数学表述同物理世界的直观描述联系却十分困难”, 因为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 除了只提供描述微观粒子随时间演化的薛定谔方程和函数的概率解释之外, 没有对这种联系方式作出更明确的说明。正是这种有悖于常理的联系规则, 导致了无尽的哲学争论。总之, 量子力学是一个独立的理论, 不是对经典物理学的补充和扩展。它告诉我们, 仅凭日常生活经验是无法理解我们根本不能直接体验到的微观世界的。量子世界在本质上是随机性的, 也是整体性的, 微观粒子是抽象空间中的存在, 它的演化遵守的是统计因果性的规律。这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所蕴含的三大哲学基础。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史上, 量子系统的纠缠性先是通过数学计算发现, 然后, 才得到实验证明的。这无疑让我们感觉到数学工具的卓越能力。但是, 对量子纠缠究竟是什么, 它是如何发生的, 量子世界为什么是概率性的,在量子测量过程中波函数的塌缩机制是什么?根据我们的常识思维无法想象的诸如此类的问题, 量子力学没有作出回答, 仍然是值得研究的物理学课题。而对这些物理学课题的研究, 必然要融入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甚至心理信仰。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之所以对于量子的物质属性问题纠缠不休,原因还是物质的概念混乱。不去解决基本概念,其他有关问题能说清吗?量子的诸种表现形式都是已经被我们人类所认知的客观存在,就属于物质的概念范畴。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没搞清哲学的物质与物理、数学、心理学,甚至政治学、社会学等的“物质”区别,从而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论。甚至觉得还挺高深的,有意义的。有关量子的哲学意义并没什么,还是把精力放在量子的具体科学研究上就行了。


            IP属地:河南8楼2019-09-20 20:39
            收起回复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我们就来做一下具体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地球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对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它们不是独立的实体,只有通过人和物才能对生产力发挥影响。生产力是地球期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所涉及的整个社会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有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这是地球期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IP属地:河南9楼2019-09-21 15:56
              回复
                1.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由人类素质基础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性所决定,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对我们探讨地球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重要的意义。
                (1)自然索取。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初期状态,原始人直接从大自然采摘食物或取得生活用品,这时也开始用一些极简单的工具,即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石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时代。石器是人类制造的最早的工具。石器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类从诞生到距今约1万年前,都处于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4000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普遍制造和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其次是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旧石器时代末期开始使用间接打制方法,出现了典型的细石器,发明了骨质工具,弓箭出现。新石器时代普遍制造和使用的是磨制石器,经济以农业为主,包括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和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两大经济系统。距今约5000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制陶术和玉器制作工艺成就特别突出,大多数区域的手工业已逐渐成为专门行业,商品交换有所发展。由于生产资料极为贫乏,人类与自然是在很低生产力水平之上的和谐,形成了最原始的人类社会生产力。这个阶段是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地球期的第一个社会阶段。


                IP属地:河南10楼2019-09-22 16:24
                回复
                  顶王老师!


                  IP属地:辽宁11楼2019-09-22 16:31
                  收起回复
                    (1)强力组织。这是靠暴力集合形成的生产力,虽然很残酷,但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讲也是一种进步。在生产工具有了一些进步时,就进入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是青铜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时代。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的时间是夏代。古文献纪载,在尧舜禹时代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当时的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一般小遗址也能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但已能够制造青铜容器。已经开始制造青铜礼器。夏、商、西周、春秋到战国早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青铜器制作工艺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在人们对劳动对象的认识开始深入时,形成生产力需要有力的组织,人类要脱离散漫状态,初期是以血腥为代价的。大量人力有组织的耕作、放牧、冶炼和狩猎等生产活动,创造了恢弘的,如金字塔、后母戊鼎等人类的早期文明。这个阶段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其原因主要有:①大量劳动力的保存。在奴隶制度下,战俘不再被杀死,而是变成奴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保存大量劳动力,就有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大规模生产和劳动协作。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大量奴隶,集中在自己的庄园和作坊中,就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完成巨大的工程。③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大量的奴隶在大规模的生产劳动中,进行简单的分工协作,使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迅速提高。这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冶金技术大大提高,金属工具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金属工具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②手工业的发展。金属冶炼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在奴隶社会,金属工具也主要是用于手工业。奴隶社会的手工业是展示当时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主要表现在行业齐全、规模庞大、工艺精细等方面。③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也日益频繁,终于,在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从中牟利的商人,他们的出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事实证明,由于奴隶制的建立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IP属地:河南12楼2019-09-23 08:29
                    回复
                      (1)家庭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形成生产力时,说明生产力的科技与物质水平基础已经可以实现小规模生产了。在科技水平有了发展,生产力开始铁器时代。铁器时代是铁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时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5世纪。春秋中期之后,铁器逐渐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犁耕出现并逐渐普及,出现和普遍使用畜力进行犁耕,耕作制度发生大变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城乡分工、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在生产工具可以容许少数人自由掌握,独立使用时,家庭就有条件成为生产单位,婚姻家庭与自给自足生产自然融合。因此,家庭式生产时期的生产力是极其稳定的。这个阶段是封建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劳动者依附于土地而不是作为人的奴隶,人们更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空间在享受着为自己劳动的名义下为土地所有者贡献,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现状。所以说,封建社会相对于奴隶社会是一大进步。


                      IP属地:河南13楼2019-09-24 08:56
                      收起回复
                        (1)分工分散。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机器时代到来了。机器时代是机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时代。机器是消耗能源、代替人力做功的机械,由动力部分、工作部分、传动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英国最早进入机器时代,美国和德国最先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而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1949年中国只能生产1万千瓦以下的火电机组、10千伏以下变压器、少量小型矿山设备和少量蒸汽机车,没有机床制造业,只有十几家维修企业兼产皮带传动的机床1600台。百分之九十的县城没有电力供应。新中国重点发展重工业,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1957年机床品种已发展到204种,机床产量达到2.8万台。1960年代初,中国进入机器时代。分工合作、分散流动已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然手段,但这与生产与生活消费需要集中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烈。这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形成不再依赖家庭,而是转向依靠社会,专业化分工必然大大促进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这样看对比封建社会又是一大进步。


                        IP属地:河南15楼2019-09-25 10:25
                        收起回复
                          (1)社会集中。这是电子时代,它是电子产品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时代。电子技术产生于19世纪末,1959年之前的电子产品以真空管为核心,是第一代电子产品;1959~1964年的电子产品以晶体管为核心,是第二代;1964~1972年的电子产品以集成电路为核心,是第三代;1972年以后的电子产品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是第四代电子产品。中国从1990年代开始,电脑广泛应用于数值计算、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实时控制、智能模拟、网络应用等领域,特别是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子工业高速发展。现在,电子芯片在电器中普遍使用,电脑和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普遍应用,手机、数字电器和互联网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国进入了电子时代。与此同时,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也为电子时代增添了活力。机器人是自动工作的机器,由控制系统、检测装置、驱动装置、执行机构和一套复杂的机械组成。1954年,美国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1959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1968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机器人,1978年,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的推出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成熟。1980年,中国研制成功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30年来取得不少的科研成果,逐渐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和有规模的产业。这些都说明,在科技水平已经相当高的条件下,分工分散就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全球集中化计划生产成为可能和必要,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的“自给自足”就开始出现了。这个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当今世界正处于机器时代向电子时代的转型期。社会主义社会适应全球化生产力的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生产分工格局,生产力发展即将到达了它的最高峰。这一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进步。


                          IP属地:河南16楼2019-09-26 08:30
                          回复
                            (6)自然获得。在人的认识与世界上的客观事物已经相当通透的基础上,一切生活资料的获得开始出现一种极高水平上的“自然索取与满足”,即“轻而易举”和“垂手可得”。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包括人类自身发展规律),人与自然之间将极为融洽,不再形成矛盾,生产力也就自然消失了。这个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地球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总之,生产力影响的覆盖面,每个社会阶段是不同的。原始社会生产力影响的是部落氏族式家庭、奴隶社会是奴隶制国家、封建社会是家庭、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主与法制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世界家庭化”。可以看出是一个家庭与国家之间否定之否定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生产力不是永恒的,它伴随着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是人类抗争大自然求得生存的象征,但当其发展到人们可以“自然获得”生存资料时,它也就到了顶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时就不再是生产力问题了,共产主义社会和宇宙期人类社会将会出现新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IP属地:河南17楼2019-09-27 08:32
                            回复
                              2.生产关系的变化。
                              在人类生存的生活资料还不能满足人们需要时,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整个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但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分配关系上。所以,从分配关系看生产关系更能直接从结果上抓住生产关系的本质。
                              (1)自觉所能,平均分配。生产工具共同使用,但很原始、很少。人们都在自觉自愿地尽其所能从事集体劳作,由于收获很少,没有剩余,所以只能平均分配,以保证每个人必要的生存需要。这个阶段就是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地球期的第一个社会阶段。


                              IP属地:河南18楼2019-09-28 15: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