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吧 关注:475,091贴子:740,428

道门指引----隐仙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黄元吉
人物介绍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平事迹近于神奇传说。他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外界已难于搜求,门内尚且珍藏有《玄宗口诀》等秘本。
道家传统丹道向来有两大主干,一是钟离权吕洞宾一脉,称为少阳派,后开全真派发扬光大,;另外一大主流是陈抟张三丰一脉,陈抟与吕洞宾互为师友,吕洞宾尊称陈抟为"先生"。这派称为隐仙派。陈抟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黄元吉和张三丰,其中黄元吉开创乐育堂法脉,将隐仙派发扬光大。
黄元吉真人于清末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奉师命应运而来,数次往来蜀中,诲人不倦,创立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丹道修炼流派--天府乐育堂。"天府"原指四川盆地,在这里是指成道的究竟境界。"天"者,乾也,道也;"府"者,家园也。我们都来自生生不息的"大道"这个母体,也终将归于不死不灭的大道家园。"乐育"寓意"以化育众生和万物为乐"之意,"堂"者,殿堂之意,有空阔无物、承载万物之含义!
黄元吉先生之传承来源于隐仙派,其丹法则带有中派的特色。黄元吉真人原是博学鸿儒,兼通佛乘,后"飘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龙真人传授,于悟道见性之后更进一步,终成无上大道!火龙真人之高徒,世人只知有张三丰真人,而不知有黄元吉祖师,在此依据师师口授而补上。
黄元吉道脉远古传承:
广成子-----黄帝-----岐伯天师-----老子--尹喜--麻衣道者--陈抟--火龙真人--黄元吉祖师


1楼2019-09-20 08:03回复
    但凡修行必依正法,明辨是非,弄清道理是修行开始的第一步。回看道门经典繁多,派别林立,不见得都能成就无上天仙道果,而大部分不过是左道旁门,与极果毫不相干。所以修行道门,先明理,知路途,懂门径,再下手,而不是瞎修盲炼,出偏贻误身命。


    2楼2019-09-21 07:23
    收起回复
      黄元吉羽化飞升
      黄元吉真人羽化飞升之事迹,在修行界多有流传,"清代道家大师黄元吉圆寂时,当场于八仙桌上将色身隐化。" (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道门流传,黄元吉真人"留形住世"六百余年,最后乃是奉命化身前来大开普度,于清末光绪年间,在四川讲道十余年,开创乐育堂法脉。(《乐育堂语录》跋、《道门语要》等)。
      "黄元吉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尝从师勇猛学道也。"(台湾李乐俅《访道语录》)。
      乐育堂门内流传,黄元吉真人的确是在众弟子簇拥中,将肉身化为清风(清风者,视之不见搏之不得也,比喻无形无相之先天一炁;"清风成就"是羽化的最高表现之一,盖因有形则有生灭,所以清风成就比起其他化虹、化光之类有声有色的表象来,水平更为高绝),而融合到生生不息之大道(先天一炁)之中,真正是"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充分体现了道家之逍遥精神!
      黄元吉先生开乐育堂法脉以来,依此而成道者不可计数。且不说"预知死期,无疾而终,自主掌握生死"的较低层次成就,光是有史可考的阳神成就、异香成就、金光成就者,就不下十人;而当代之大成就者、第四代赵德正先生,更是在1999年,将肉身化光而羽化,其成就与黄元吉祖师几乎一样,这就重复验证的大道之真实不虚!


      3楼2019-09-21 07:26
      收起回复
        黄元吉乐育堂法脉经典
        《乐育堂语录》
        《道门语要》
        《道德经讲义》
        此为门外经典,导归正途。
        《玄宗口诀》
        《醒心经注》
        《求心经注》
        此为门内择机,直指究竟。
        有意者可一读为快,受益定丰,识路不难。更有志者,可深入门内,直求真要,以利成就。


        4楼2019-09-21 18:34
        收起回复
          请问哪里可以找到典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9-21 22:55
          收起回复
            不是火龙传三丰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9-22 11:55
            收起回复
              黄元吉道脉近代当代传承:
              第一代(元): 黄裳(元吉) 开乐育堂
              第二代(恒): (富顺)陶炳南(恒真)郭明赋(恒秉)朱达成(恒泰)李应元(恒阳)
              第三代(真): 刘客舟(真元)官德懋(真贯)龙腾剑(真清)康千里(真道)谷海涛(梅自强与之熟稔,亲切地称之为“师兄”,实际辈分是梅老的师伯)
              第四代(常):赵德正(常静)传人 江西张老太受法弟子梅自强(常明)学者 等
              第五代(贤):廖贤阳传师罗述名黄达阳等


              11楼2019-09-23 23:01
              回复
                黄元吉道脉近代传人小记(限于篇幅仅节选部分)——
                之二:黄元吉法脉第三代传人之一、谷海涛师祖。
                在民国时期,与龙腾剑、官德懋等其他黄元吉法脉传人,共同组成“弘道学会”,取“弘扬黄元吉祖师传承的传统丹道”之意,广传丹法。“谷海涛自幼天资聪颖,却体弱多病,常常吐血,早年入于佛教,修净土,见效甚微;中年后才入道,不到20年就小有成效”(据谷海涛之曾孙谷达圣先生口述)。
                谷海涛师祖得黄元吉之全法全诀之后勤修苦炼,于1934年阴历九月初六羽化于荣县招凤山。据谷海涛之子谷醒华回忆:父亲提前数月即预先告知羽化之日期(九月初六午后六点),并通过托梦的形式提前谷醒华。是日,谷海涛师祖来到羽化亭,准时坐化,其羽化之时,含笑端坐,头冒青烟(此乃阳神化青烟而合道的方式),满空异香,身体及头顶三天之内保持温暖!谷海涛师祖羽化之后,刘客舟、官德懋等黄元吉法脉体系的前辈主持了“谷海涛先生归元纪念会”,并汇编为文集(现乐育堂传人及谷家后人手头还有文物保存),记录了这一事情。
                谷海涛师祖的遗体,就安葬在招凤山,其肉身埋与地下,60余年不腐烂。“90年代,荣县治安稍差,常有盗墓人,曾祖坟墓也被发掘了。当初挖开之时,身体如常人,没有僵硬,甚至可以坐立!因为是冬天挖的坟,第二年春天我和父亲去上坟,实体才开始腐烂,肉质还有血色,这是我亲眼见到的。”(据谷海涛曾孙谷达圣先生口述)
                之三:黄元吉法脉第四代杰出传人之一——赵德正师祖,现代丹道修炼功夫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人物之一。
                赵德正师祖一生经历过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以其大智慧得全身于乱世,并继承了黄元吉祖师全法全诀。赵师祖 的师父是康千里,康千里师承李应元,李应元、陶炳南、郭恒秉和朱恒泰四人为黄元吉祖师四大亲传弟子。康千里得李应元真传,在编辑《乐育堂语录》的时候,提供了黄祖师讲学第一手资料,于乐育堂功莫大焉。对于这段历史,道家混元派传人吴云青、武当九宫门传人李仁之都知悉。
                赵德正师祖得黄元吉丹道全法后大隐于世,苦修多年,终成大道。廖贤阳老师(赵德正师祖之高徒)回忆:“赵老先生貌极愚朴,与当地普通之老农民差不多,但其修炼境界已然达到金液大还!”“我见到过丹道功夫达到金龟缩首、马阴藏相的无漏境界的高人,赵德正先生是一个。”
                赵德正师祖金液大还,欲超尘世,在1999年,于江西赣州南部深山某洞穴闭关。入洞时,赵老没有刻意吩咐,只是说5天之后不见出来就进去找他。到了第五天没有出来,廖师进去察寻的时候,密封的闭关洞已经“空无一人,唯余红光袅袅,其他日用衣物一概完好”。如此,赵德正师祖以其德满功正,完成了“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丹道了手功夫。当时护关者廖贤阳恩师及另外两位近身侍者可以见证。
                谨公布上述数例,以证黄元吉真人内丹法诀之高妙。


                12楼2019-09-23 23:11
                收起回复
                  黄元吉之贡献
                  可见元祖师说别人之不敢说,做别人之不敢做,为了延续正法丹道,免根基之毁灭,不失时机的开宗立派,说要道玄,一改古人隐晦之风,也是出于利益众生解脱,使其更快证悟大道,方才道尽玄妙要诀,真意天机,实乃慈悲故,亦是顺天意故,亦是符合先祖之教诲,道之本然。正因为元祖师无私,才造就了大批成就者,从一方面来说明,大开普度,言无不尽,方是慈悲度人之真意真心。
                  我国古代道家对内丹学极其秘惜,都是非常慎重地挑选弟子,并经过严格考验后,方才心传口授,一般不记录成文;凡著成文字的,也大多比名喻象、藏头露尾、隐约其词,非常晦涩难懂。被尊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中就说:“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若遂结舌瘖,绝道获罪诛。写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犹豫增叹息,俯仰缀思虑。陶冶有法度,安能悉陈敷?略述其纲纪,枝条见扶疏。”可见古人对这门学问是多么的虔诚和珍重!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现象也逐渐改变。在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众多内丹学典籍中,理论通达、方法详明而又切实可行的,当以《黄元吉文集》为最优秀杰出。
                  建国以来,特别十年浩劫以后,黄氏著作在海内已极少流传,黄元吉之名亦鲜为人知。但黄氏二书,可说是历代丹经道书中论述性命双修养生静功之巨著,说理详明,功法具体,融三教真传于一炉,道前人所未道,一扫古来丹经枯滞玄奥、多用隐语秘辞之弊,而不时妙语如珠,引人入胜。
                  台湾版《乐育堂语录》萧天石序评价黄氏著作云:“虽为道藉,实可视为三教真传之要典”,“言言通大道,字字值千金,且多泄千古来丹经之所未泄,指千古来道典之所未指”,“说理朴实而不奥,述义精深而易明,传绝学,极尽简单晓畅之能,尽人可解;谈功夫,极尽条理畅达之妙,尽人可行”。
                  黄氏门人也于《道德经注释》序中说:“先生之注,句句在身心上立论,尤亲切不浮,此正本清源之学,尽性立命之功,诚非他书所可比”。这些推崇之词,并非过份。
                  另一重要集录黄元吉玄要心法一书不可不读,即《黄元吉养生静功心法》。


                  13楼2019-09-24 08:37
                  回复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明师之中出高徒。求道修行,一依正法,知见正见,明无疑惑。二依明师,次第分明,修无杂乱。二者具备则无往不利,远胜于东参西求,高修低炼,毫无次第规范而言,所修之证则遥而无期,空失人身,百劫难复,终究是生死苦海吃不尽,轮回脱不了,可惜矣。


                    14楼2019-09-24 08:44
                    回复
                      修道忌口为先
                      常说:身安则道隆。虽说万法唯心,心乃主宰,但是未达空性证悟,色身炼化之前,还是要从事相上去规范身心。试想一个中了毒的初修者,怎么可能安心平安的继续修行呢,一个气滞脉阻的残躯又怎么会不对心理产生影响呢。
                      大德常说,修行人先要忌口,忌一切荤辛。荤既是血肉,动物含毒之物;韭蒜葱等五辛,魔力加持之物,皆要忌口,因为魔之产物,易生污秽之气,障乱行者清净之心。
                      食荤辛者,一切天神护法所不近,一切菩萨圣人所不喜。一个不忌口的行者,纵是禅定高深,经咒累累,也不会有多大的效用,但凡有用,早已经被魔所摄,魔之加持,虽照样有所感应,但非正因,与道相背。
                      故,凡修道者必不食荤辛,念经持咒效用则无比广大,身心俱安。凡食荤辛者自不必修道,本身心俱乱,与道无缘,与清净无缘,一切经咒效用无从谈起。
                      话说东北仙家泛滥,也不过是妖魅鬼怪等附体,哪有什么善神正仙临位,其缘由无不是食荤辛招感所致,无不是狐狼狸狗之所喜欢处,妖魔鬼怪之所集聚地。


                      15楼2019-09-24 18:49
                      收起回复
                        修道贵在持戒
                        无论何教哪派,戒定慧是一切法成就的宗旨,以戒摄心,摄心为定,定而开慧。无戒难清净,无清净难入定境,一切的智慧果证都是建立在定的基础上。真觉悟者必定是定慧等持,慧中有定,定中有慧,定离慧是枯坐,慧离定是狂禅。
                        佛门之四禅八定是各门的共有修行法,是三乘圆证的增上力。道门亦是如此,不管是最初的大小药出采,还是先天一气的生发,又或是玄关的开启,一样都离不开持戒离欲而能深入定境的功夫。
                        可以说道心越坚固,持戒之力越坚强,则欲望越淡薄,越能放得下情欲妄想,放得下所有。无欲淡薄之行者,自然遮盖心性的障碍很浅,即没有性障初禅之弊,上座入观得心应手,水火济济随时相融,药可得气可生,丹成亦不难。
                        佛门过来人常言,没有初禅的功夫,想要三关直透,参禅事毕,大彻大悟而明心见性是不可能的事。无定即是狂慧,犹如解悟,只是浅显的表象理解而已,谈实证一无是处。道门亦是如此,打开玄关是入大道之门的基础,玄关之启一样离不开定力的作用,也一样要有初禅般的功夫方可办到。所以说久坐必有禅,性障稀薄必有禅,禅而生禅,此禅便是玄关大窍的开启。
                        故,无论何时何地,先要把遮障深入禅定的性障去除,即去除贪欲,嗔,掉举,昏沉,疑之遮盖。此遮盖的去除对于未入门者,必定需要借助戒的执行来承办,所以五戒是最起码的要求,是针对外三宝所施设的,如是真能做到耳不听,眼不视,口不言,内三宝之精气神自然充足,身安则心静,心静而能定也。


                        16楼2019-09-25 10:55
                        收起回复
                          修道根在筑基
                          道门筑基,有百日筑基之说,一般以精气神足为感,感而动,循经走脉,身安心定。然想要真正的筑基成功,第一点就是要注重心的磨练。此处之心为初发心,正所谓正因得正果,发心正则修行正。发心之大小,可影响后续所证果位之大小,不单单是佛门讲究这个,道家其实向来也较重视。两教筑基在先,就是在发大愿上去反复确定,扎实牢靠,确保愿力不失,道心不丢。
                          故吕祖言:度人不尽不成道。大凡最后大成就者都是一个鼻孔出气,一个心愿,个个慈悲度人不倦,无闲。古今来看皆是如此,但凡来世间大开普度的祖师,都是在度人宏愿的支配下,反复化身,来回教授,从不停歇,既是度人,亦是圆满自身道果,方能趋达最后的圆满。
                          初发心者,立志修道,坚决不移,看破轮回之痛苦,生强烈的出离心,堪破生死之折磨,生发无上解脱大愿,进而凡心死道心活,一心向道,诸缘不染,更进一步发慈悲度人广愿,心量大开,直到成就无上圆满。从初发心,转入斋戒,确保戒律精严,无有亏失,自然起心动念有所遏制,能制欲心自静,气能闲,气闲内丹易成,则筑基可见。
                          故:《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云;
                          子辈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经弘远之辞,不务斋戒,不尊三洞法师,好乐小乘,故得地仙之道。即只念度身,不念度人,只能成为地仙,不能成为天仙。


                          17楼2019-09-25 18:00
                          回复
                            修道重在道心
                            道心怎么显现?
                            试问在红尘中磨练,
                            与儿相伴,可曾忆起无量儿女苦中作乐志未起,道不知,心未明,归家无日期。
                            与妻相伴,可曾忆起淫欲消骨尘不断,无尽轮回终需受,生死折磨再复来,何时是尽头。
                            与同事相伴,可曾忆起名空利无皆是繁花一场,消薄意志又何必。
                            与父母相伴,可曾忆起幽幽如母大众三恶繁生急待救脱,可惜自己无功无德无修难施手,欲救而自愧。
                            与好友相伴,可曾忆起引荐向善同入知己,共享道法正见,共入真修实地,方是最好友朋。
                            与明师相伴,可曾忆起诸圣慈悲,师恩荡荡,苦苦导引,孜而不倦,吾等唯有精进行持,成就道业,方是真回报。


                            18楼2019-09-26 09:33
                            回复
                              评吴老人开示。老人说,现在是上天的好时候,上天的意思就是修道了道,了道就是了生死。老人诚言错过了就没有了,末法一万年之后,世上再无一切正法,不知何时再有,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老人何以苦口婆心,是因为绝大部分的不了道的,去轮回一次再来人间已无法可学,许是亿年已过的境地啦。


                              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9-09-26 20: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