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京剧里常常看到这样的场面:皇帝或者国君面南背北地端坐在龙案后,大臣们按尊卑次序出场,面朝北一字排开,遥向君主施礼,之后才文东武西两旁侍立。
大臣们北面朝君,一定是以东为上,就是说按官位高低从东往西站定,这样一来,当然总是官位较高的在右,较低的在左,在右也就是在上了,所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说,蔺相如当了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廉颇很不服气。
这种形式,人们都比较熟悉,所以看到古书里写的“北面称臣”一类的文字,也容易理解。
可是看到《史记·项羽本纪》写的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不太好懂了。怎么回事呢?范增面南背北地坐着,难道他的座位最尊吗?刘邦朝北而坐,好象还不如张良呢。总之,这跟人们从戏里和从故宫金銮殿上得来的印象,对不上号。
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名著《日知录》里通过不少史料,归纳出这么一个结论:“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根据顾炎武的说法,我们大致明白了鸿门宴座次的意思。项王东向而坐,以尊者自居,让刘邦北向坐,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司马迁之所以不惜笔墨,一一写出每个人的座次,就是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长自居的骄傲心理。
不过,只理解到这个程度,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戏台上和故宫金銮殿上表示的是面南背北为尊,怎么又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呢?到底是南面为尊,还是东面为尊呢?
我觉得要想把座次尊卑搞清楚,完全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对古代的堂室制度有个粗略的了解。
大臣们北面朝君,一定是以东为上,就是说按官位高低从东往西站定,这样一来,当然总是官位较高的在右,较低的在左,在右也就是在上了,所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说,蔺相如当了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廉颇很不服气。
这种形式,人们都比较熟悉,所以看到古书里写的“北面称臣”一类的文字,也容易理解。
可是看到《史记·项羽本纪》写的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不太好懂了。怎么回事呢?范增面南背北地坐着,难道他的座位最尊吗?刘邦朝北而坐,好象还不如张良呢。总之,这跟人们从戏里和从故宫金銮殿上得来的印象,对不上号。
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名著《日知录》里通过不少史料,归纳出这么一个结论:“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根据顾炎武的说法,我们大致明白了鸿门宴座次的意思。项王东向而坐,以尊者自居,让刘邦北向坐,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司马迁之所以不惜笔墨,一一写出每个人的座次,就是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长自居的骄傲心理。
不过,只理解到这个程度,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戏台上和故宫金銮殿上表示的是面南背北为尊,怎么又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呢?到底是南面为尊,还是东面为尊呢?
我觉得要想把座次尊卑搞清楚,完全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对古代的堂室制度有个粗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