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新會司前和開平水口的人會發現,當地人講話的語調和言語和五邑其他地方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隔壁鎮的人都不是很聽的懂他們的話, 然而五邑其他的方的話都是很相似的, 相距 五六十公里的江門五邑不同縣市的會城, 開平長沙, 臺城 的話都是很相近的, 都是那種柔柔的,軟軟的很陰柔的語調,基本上都是變調了的更陰柔的廣東話,完全可以互相聽的懂的, 而司前話卻完全不懂, 是那種很豪邁,很粗獷的北方腔調,如果兩個司前人在講話,你不清楚, 還以為是在吵架呢!! 而且司前話中還保留著比廣東話更古老的一些古漢語, 如, 躺著叫眠, 回家 叫 路歸, 理髮 叫 剪頭毛, 腿叫脛,等等, 而這些,廣東話裏是沒有的, 有興趣的人可以多發現一下!
當然, 無論廣東話, 還是司前話, 隨著時代的發展,其語言也在不斷變化, 因為是僑鄉, 加上廣東是最早被英國殖民者打開國門的地方, 因此現在的語言中都夾雜一些外來語, 如 小賣部 叫 士多(STORE), 草莓叫 啤梨(BERRY), 櫻桃 叫 車厘子(CHERRY) 等, 雖然用詞有變, 但語調是不變的!
原以為,獨特的司前話是獨一無二的, 以前剛來廣東的時候, 也去過下川島玩過, 但那時候無論廣東話, 司前話, 還是下川島 島民的講話對我來說都是天書, 都是完全聽不懂, 所以也就無從分辨了.
現在在這邊已經10多年了, 司前當地的土話已經基本能聽懂, 有時偶爾還能說幾句,江門幾天地方的話也都聽過一點, 所以這次又來到下川島, 無意中聽當地島民將話, 無意中竟然發現他們講話的語調和司前話是完全一樣的, 真是太驚奇了! 再仔細聽聽, 發現說話的用詞也有部分相似, 只是更多了一些臺山本地話的用詞. 可以這樣說, 司前話 和下川島的話 語調是 100% 相同的, 用詞上有 60%以上是一樣的, 這可能是下川島話是更多的融合了更多的本地詞語, 而 司前話 自成體系, 受當地語言的影響度相對較小!
因此有理由相信, 也許數百前年前司前人 和下川島人是來自同一個地方的外來人, 其中有一批人選擇的當時荒無人煙的司前,水口,址山一帶定居 另外一批人繼續繼續向南,向海邊走, 最後漂洋過海, 來到下川島, 而下川島又有很多本地土著人居住, 因此 開始和當地人混居, 從而語言上更多的融合了本地語言!
以上,只是瞎猜, 希望有感興趣的語言學者能深入瞭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