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录影吧 关注:478贴子:137,699

回复:《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佛国品第一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欲界天之上是色界天,这已不是科学上看到的天体了。最高天是有顶天,从那儿抛一块石头要六万五千五百三十五年才到地球。有顶天的天主是大自在天,穿白衣,三眼,是大菩萨化生,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大梵天天主名尸弃,也有翻成不同名字的。色界天有许多梵天王,所以说万梵天王。


来自iPhone客户端70楼2019-12-05 09:18
回复
    若这一生压制欲望持戒修行,如果没有开悟,果报最多不过往生欲界天,何况到了欲界天那里物质环境的欲望更大,生了天人再破戒就严重了。天人境界要研究好,不要好高骛远,动辄讲《金刚经》,性空缘起,其实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修了半天以为往生了,其实还落到欲界天,也可能人身再来。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现在世界上有一、两百种宗教,都是讲修道的,充其量修到色界天的不还果位,不会回到这个欲界来,这已经很难了。否则,修到其它天人境界照样还在生死轮回中。


    来自iPhone客户端71楼2019-12-05 09:37
    收起回复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刚才前面一段是讲大梵天,这一段是讲这个世界之外的他方世界,有万二千天帝,率众来听法。


      来自iPhone客户端72楼2019-12-05 09:38
      回复
        「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还有称为天龙八部的护法天人也来参加法会。大威力诸天是其中一部,是欲界天的天人,比帝释天的层次低一级,比梵天更低一层,这些有如中外各民族都有的星座神话。龙神也是八部之一,守护天宫、注雨。夜叉是译音,也翻成药叉,一般皆以为夜叉是指魔鬼,那可不一定,夜叉又分天夜叉、地夜叉、虚空夜叉,都是非人。也译为轻捷、勇健、秘密,其大威力,很多是大菩萨化身。干闼婆,干读如乾坤的干,是虚空中的音乐神,为欲界天色界天的天人奏乐。如果住在高山顶上,有时入定就听到虚空中的乐声,这种天乐不属于银河系统,不知是否庄子所讲的天籁。阿修罗也不一定是魔鬼,阿修罗已经超出了鬼道。三界天人中都有阿修罗,是神中的恶人,吃素,不饮酒,脾气大,个性坏,但有修持,没有相当的福报还成不了阿修罗。阿修罗与天人是平等的,力量不相上下,等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与魔鬼的对立。男性的阿修罗非席丑陋,女性的却非常漂亮,中国文学常把美女写成可怕的阿修罗化身。


        来自iPhone客户端73楼2019-12-05 09:42
        回复
          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物,被佛度了就戒它不许再食龙,以至在庙子里,到了中午会将供佛的食物挑些出来,盛入盘子念个咒子,拿到外面去供迦楼罗。这些你当作是神话故事也可以,但有一点是确实的,我们的地球世界乃至天人,一切生命为了生存,都会伤害别的生命。从这个观点来看,这个世界是丑陋的,都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74楼2019-12-05 09:43
          回复
            紧那罗是非人,有时让你看见有时不让你看见。中国云贵黔山区传说的山魈,就是这一类,留在地上的脚印足跟朝前,足趾向后,看起来好像是倒退着走路的,他们偶尔会与人类接触,男的很丑,女的很漂亮,都能歌舞。摩睺罗伽则是大蠎神。


            来自iPhone客户端75楼2019-12-05 09:45
            回复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这是参加法会佛在人世的弟子们。比丘的原义是乞士,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人。和尚是大师,人天之师之意,是种尊称,一个庙子只有住持大方丈才可称是和尚,有如西藏人称活佛。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人,尼是女的意思,后来尊称出家的女尼为阿姑,因此连起来就称尼姑。原来是尊称,到现在称人和尚或尼姑反而有贬意。优婆塞是男居士,优婆夷是女居士,是在家学佛的人。


              来自iPhone客户端76楼2019-12-05 09:46
              回复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接到上文介绍了来参加这次法会的诸佛、菩萨、天人、众人,这时,有无量、数不清的大众非常恭敬地围绕着佛,听他说法。经文描述的手法极高明,形容佛站在无量大众之中,像是最高的须弥大山耸立于大海之中,这是个何其庄严壮观的场面呀!想象一下一个道德学问受万人景仰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众人拥戴,并不是神话的场面。如今所谓的明星可能也做得到,权位高的人也做得到;但是包围明星的群众是受狂热欲望所驱使,包围权位高者的群众是被权位所驱使,甚至是被强迫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77楼2019-12-05 09:54
                回复
                  「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佛被大众恭奉到为他而设的宝座,安详地坐下。这座位是用一切宝物来做成的,只有足以为人天师表的大师才够资格坐,所以叫师子座。这里文字用「蔽」形容佛上了座,他的威德庄严光芒像棵大树般,遮蔽了一切到会的大众。以上是讲佛到会时的情形,下面另起一段。


                  来自iPhone客户端78楼2019-12-05 09:56
                  回复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毗耶离城是当时中印度的名都。称长者是年高德劭,学问道德有所成就之人,长者子就是当地有高度文化教养家族的子弟,为首的长者子名叫宝积。宝积这名字在佛经印度文化中好几次出现,尤其是在《大宝积经》中是以他为主体,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问题来请佛开示。当时印度同我们春秋战国时一样,是个分封诸侯的地方,有两三百个国家。


                    来自iPhone客户端79楼2019-12-05 09:57
                    回复
                      佛的神力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要注意这一次法会讲学的开始,不是以出家人为主,而是以在家人为主,就是这五百个长者子。佛运用神通把五百个宝盖合拢为一个盖子,这盖子就升空了,盖住了整个虚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是一佛国土,是佛的威力所及。这个世界空间有多广大,时间有多长,都没有妨碍,都盖住了。看来像是神话,如果我们站在地平面上仰头看,整个天体就是个宝盖。站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看到自己头上的天顶都不一样,和个人立场不同的天顶变成一个宇宙的观念,本来如此,不是神话,就是说明宇宙就是个圆盖形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81楼2019-12-05 10:00
                      回复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根据佛经,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世界的边缘有七金山,藏有无尽的宝藏,镇住世界的边缘,使之不裂开。这段是描写在此宝盖之下,我们这个世界的山、海、河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同时又呈现了这个世界以外的一切诸佛,都同时在讲经。佛教并没有一尊的观念,宇宙没有个绝对的主宰。甚至,佛教主张所有众生本来就是佛,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只不过迷失了本性,这与其它宗教是不同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82楼2019-12-05 10:01
                        回复
                          「尔时一切大众,观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当时在场的大众看见了佛的神通威力,感叹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叹未会有」这四个字用得太好了,我们今日用得很平常,但是当初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大众赞叹不已,就合掌敬礼。合掌是表示恭敬,将自己的散心收拢起来,同中国人的拱手一样。大众将眼睛瞪起来看着佛,眼光没有一刻离开,好像所有照相机的镜头都对着佛。


                          来自iPhone客户端83楼2019-12-05 10:02
                          回复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这是印度礼貌,见到长辈用唱诵表示尊敬,歌词就是偈颂。宝积唱的这一篇偶颂不是普通的歌,是描写成为人天师表的学问道德境界,同诗一样,但是没有办法把有押韵的原文翻成中国的诗歌体,而不失其神韵,这在文学翻译上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外文诗歌很难翻成中文,就连中文的古诗一翻成白话就走样了。偈颂成为中国一种特殊的佛经文学体,同诗词一样的长短句,可是没有办法配合音韵。


                            来自iPhone客户端84楼2019-12-05 10:08
                            回复
                              「目净修广如青莲」,形容佛的面相,双眼大而长,黑白分明。好像古书所说,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会「碧眼方瞳」,不是西洋人的蓝眼,而是讲眼睛有神,眼白清澈无瑕。


                              来自iPhone客户端85楼2019-12-05 10: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