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刘必勃”的谎言
———周勃“厚重”的真相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安刘必勃”这个遗言真实性的质疑,重新研究汉朝“诛吕安刘”这段历史,得出吕氏欲危刘氏纯粹是周勃等人的诬陷,“诛吕安刘”实则就是功臣集团为权利,利用诸刘争位发动的一场夺权政变。“安刘必勃”的遗言也是汉文帝为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伪造出来的。另外本文通过历史资料的梳理,得出周勃实际并不厚重,“诛吕”也是因人成事而已。
[关键词]: 周勃 诛吕 安刘 厚重
周勃作为大汉再世功臣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其“厚重少文”的个人品质更是名扬万里,横贯古今。这一切无不是缘于刘邦临死前的一段评价,汉十二年刘邦平英布,被流矢所中,病危,吕后问计曰:“‘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1)。
这段材料不但被汉书作者班固在其《高帝纪》上照搬,而且在《张陈王周传》赞中大肆宣扬,鼓吹刘邦的高瞻远扬,知人善用。
但是今分析之却发现这段材料有多种可疑之处,联系汉初历史发现不但周勃并不“厚重”,并且“安刘必勃”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一:“安刘必勃”的疑问
对刘邦“安刘必勃”这段遗言,早就有学者提出质疑,如学者嘉泉,碧波在其《“安刘必勃”辩》一文中从刘邦为人以及“安刘”的确切含义,提出三疑:疑一,刘邦明知道吕后是“安刘”的潜在敌人,还叫她重用周勃“安刘”;疑二,吕后怎么会容忍一个“安刘危吕”的周勃当太尉,致使后来的史实与刘邦遗言完全合拍;疑三,周勃是刘邦点出安刘大将,吕后为什么没有丝毫触动(2)。嘉泉先生等已经理出“安刘必勃”可疑之处,但是却纠缠于刘邦的主观意图以及怎么样才算安刘,过于主观臆断,以致遭到其他学者的反驳(3)。
这里我们从几个客观事实来分析遗言的可疑之处。
一: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死后一年,萧何病重,孝惠帝看望萧何,“因问曰:‘君即百岁後,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4)。
从这里看孝惠帝在萧何病的时候对继承丞相的人选,提都没有提过刘邦的遗言,反而去问萧何意见。而当时离刘邦死不足一年,刘邦的遗言连参考价值都没有,令人不解!
二:关于刘邦遗言最大的漏洞就是年龄的问题。
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邦死的时候六十三岁,而王陵“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5),也就是说当时王陵的年纪大于刘邦,早就老矣。曹参虽不知道其确定年龄,但亦不会大过刘邦。从曹参指挥作战中,常有身先士卒,斩敌大将的记录,推测应该以壮年居多。
这里就有疑问了,吕后问丞相继承人选,明显是指萧何死后,曹参继承,曹参死后,王陵继承这样一个顺序。既然王陵的年纪远大于曹参,刘邦怎么可以肯定曹参比王陵早死?如果说萧何因为在刘邦死前就表现出身体不好,刘邦可以推测他死于曹参,王陵前。但是曹参却死于孝惠帝六年,而王陵未死,这似乎不是刘邦可以预测的。
有人认为这个排名的顺序是能力的排名,恰好又是去世的顺序,所以才显得这么不可想象。但是此说并不正确,王陵从一贯表现并看不出是仅次于萧何,曹参的能力。实际上汉初的丞相的担当主要是功劳的大小资历的排名以及各个势力的妥协。如果说这个顺序是能力的排名,明显王陵能力不足,而陈平却资历不够。关于陈平当上丞相更非刘邦遗言,而是吕后妥协各个势力的缘故,这些不可能是刘邦事前可以预料的。
而这一切像预言一样全部实现,只能是后世的编造,刘邦不是神仙,故不可能这么料事如神。这个遗言实质上就是马后炮,只能是后人根据即定事实伪造的。
三:从事实上看只要吕后活着,不论是周勃还是其他功臣都不能“诛吕安刘”。而“诛吕安刘”都是发生在吕后死后,刘邦又怎么能肯定周勃死在吕后之后而提出“安刘必勃”呢?
由上所述,我们发现不论是主观情理上还是客观事实上,刘邦都不可能说这样的遗言。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断定这个遗言出自后人伪造。
———周勃“厚重”的真相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安刘必勃”这个遗言真实性的质疑,重新研究汉朝“诛吕安刘”这段历史,得出吕氏欲危刘氏纯粹是周勃等人的诬陷,“诛吕安刘”实则就是功臣集团为权利,利用诸刘争位发动的一场夺权政变。“安刘必勃”的遗言也是汉文帝为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伪造出来的。另外本文通过历史资料的梳理,得出周勃实际并不厚重,“诛吕”也是因人成事而已。
[关键词]: 周勃 诛吕 安刘 厚重
周勃作为大汉再世功臣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其“厚重少文”的个人品质更是名扬万里,横贯古今。这一切无不是缘于刘邦临死前的一段评价,汉十二年刘邦平英布,被流矢所中,病危,吕后问计曰:“‘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1)。
这段材料不但被汉书作者班固在其《高帝纪》上照搬,而且在《张陈王周传》赞中大肆宣扬,鼓吹刘邦的高瞻远扬,知人善用。
但是今分析之却发现这段材料有多种可疑之处,联系汉初历史发现不但周勃并不“厚重”,并且“安刘必勃”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一:“安刘必勃”的疑问
对刘邦“安刘必勃”这段遗言,早就有学者提出质疑,如学者嘉泉,碧波在其《“安刘必勃”辩》一文中从刘邦为人以及“安刘”的确切含义,提出三疑:疑一,刘邦明知道吕后是“安刘”的潜在敌人,还叫她重用周勃“安刘”;疑二,吕后怎么会容忍一个“安刘危吕”的周勃当太尉,致使后来的史实与刘邦遗言完全合拍;疑三,周勃是刘邦点出安刘大将,吕后为什么没有丝毫触动(2)。嘉泉先生等已经理出“安刘必勃”可疑之处,但是却纠缠于刘邦的主观意图以及怎么样才算安刘,过于主观臆断,以致遭到其他学者的反驳(3)。
这里我们从几个客观事实来分析遗言的可疑之处。
一: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死后一年,萧何病重,孝惠帝看望萧何,“因问曰:‘君即百岁後,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4)。
从这里看孝惠帝在萧何病的时候对继承丞相的人选,提都没有提过刘邦的遗言,反而去问萧何意见。而当时离刘邦死不足一年,刘邦的遗言连参考价值都没有,令人不解!
二:关于刘邦遗言最大的漏洞就是年龄的问题。
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邦死的时候六十三岁,而王陵“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5),也就是说当时王陵的年纪大于刘邦,早就老矣。曹参虽不知道其确定年龄,但亦不会大过刘邦。从曹参指挥作战中,常有身先士卒,斩敌大将的记录,推测应该以壮年居多。
这里就有疑问了,吕后问丞相继承人选,明显是指萧何死后,曹参继承,曹参死后,王陵继承这样一个顺序。既然王陵的年纪远大于曹参,刘邦怎么可以肯定曹参比王陵早死?如果说萧何因为在刘邦死前就表现出身体不好,刘邦可以推测他死于曹参,王陵前。但是曹参却死于孝惠帝六年,而王陵未死,这似乎不是刘邦可以预测的。
有人认为这个排名的顺序是能力的排名,恰好又是去世的顺序,所以才显得这么不可想象。但是此说并不正确,王陵从一贯表现并看不出是仅次于萧何,曹参的能力。实际上汉初的丞相的担当主要是功劳的大小资历的排名以及各个势力的妥协。如果说这个顺序是能力的排名,明显王陵能力不足,而陈平却资历不够。关于陈平当上丞相更非刘邦遗言,而是吕后妥协各个势力的缘故,这些不可能是刘邦事前可以预料的。
而这一切像预言一样全部实现,只能是后世的编造,刘邦不是神仙,故不可能这么料事如神。这个遗言实质上就是马后炮,只能是后人根据即定事实伪造的。
三:从事实上看只要吕后活着,不论是周勃还是其他功臣都不能“诛吕安刘”。而“诛吕安刘”都是发生在吕后死后,刘邦又怎么能肯定周勃死在吕后之后而提出“安刘必勃”呢?
由上所述,我们发现不论是主观情理上还是客观事实上,刘邦都不可能说这样的遗言。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断定这个遗言出自后人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