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 -----项羽分封谋略新证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楚汉时期项羽分封的策略的研究,对项羽分封得失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从项羽分封的目的一直到项羽分封中对自己对诸侯的一切政策,得出分封是项羽及其有谋略远见的政治行为,虽然剑走偏锋,但是对当时的局势无疑是最出色的选择。本文并通过研究得出项羽分封失败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并重新评价这段政治手笔。
[关键词]: 分封 项羽 谋略 关中 六国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行为无过于项羽的分封天下,对此历代皆抱否定的态度,认为项羽开历史倒河车,试图复辟,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关于项羽的分封是否是开历史倒河车,当今已有异议,重新否定前人研究者的片面之词,认为项羽分封和刘邦的分封相同,都是形式下的权宜之计。但是对于刘项分封的手段,却又众口一词,多贬项褒刘,认为项羽的分封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错误行为。当然这些观点局限于“成王败寇”的观点,并没有从当时实际情况去分析项羽在秦末汉初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种种深有谋略的手段,以及把天下大势掌握于己的行为。笔者曾作《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考证项羽分封建制的历史背景以及体制实质。本文将从如何分封天下这一措施来解析项羽在此间的种种谋略与战略得失。
一:分封是预谋已久的大战略
很多人认为项羽分封是一时感情用事或则是根本无任何战略考虑,纯粹是回到秦朝之前的格局。这种认识无疑是犯了“先认定项羽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才分析其行为之目的”,这种观点无疑是主观臆断,并符合历史事实。
项羽实行分封之策,依史料最迟出于巨鹿之战后和章邯对峙期间,也就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至七月之间。史记记载,在章邯投降项羽之前,陈馀曾遗章邯书曰:“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1),从这段陈馀的告白,我们可以推测,项羽在巨鹿之战统率诸侯联军于章邯对峙的时候已经有分封的战略计划了。从后面的材料看,完全证实了这种可能性:“(项羽和章邯)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2),由此得出项羽不但早有分封的战略计划,甚至连如何分封都有一定的方案。
项羽为何要在此时搞分封呢?我们来看当时的背景,巨鹿之战项羽消灭围巨鹿的二十万王离军后,统率楚,燕,赵,代,齐五路诸侯联军与章邯对峙于漳水。当时应该是秦二世三年一月,但是从这段时间一直到六月份,基本是“相持未战。秦军数却”(3),秦始皇本纪有这样的相关记载“夏,章邯等战数却”(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是章邯急于决战,而项羽此时是步步紧逼,却不立刻进行决战,以致拖延至此。何故?笔者认为项羽有两个考虑:
一,想不伤元气的完胜此战:
章邯此时尚有二十万正规军,项羽并没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关于项羽率领诸侯联军和章邯对峙的时候有多少兵力史无明文,不过从后来的资料推测,诸侯联军兵力不会高于二十万。《秦楚之际月表》记载十月“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5),其中有章邯秦军二十万,也就是当时项羽诸侯联军还有二十万。另《魏豹彭越列传》“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馀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6),可以肯定十月份项羽诸侯联军的四十万中已有魏王豹的兵力在内。这样算下来,项羽和章邯对峙的时候兵力显然在在二十万以下,略少于章邯军。以这样的情况和章邯决战,就算是胜也大伤元气,是以项羽不肯轻易决战。
二,谋求在诸侯中的地位
项羽在巨鹿之战全歼王离军团,威名远扬,成为诸侯联军之上将军,统率诸侯联军。但是诸侯联军成分复杂,各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恐怕难以指挥的得心应手。这里项羽缓攻章邯,可以利用章邯在侧的巨大威胁,逐步收服各路诸侯为己所用。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在和章邯对峙阶段,项羽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战略大计,而这个战略主要就是收服各路诸侯包括秦军为己所用。但是要收服各怀异心的诸侯谈何容易!有秦军威胁的时候,诸侯尚可听从项羽指挥,但是失去秦军威胁后呢?恐怕都各奔前程了吧!所以要想收服诸侯们,必要拿出有点份量的砝码,诱使诸侯与自己的利益栓在一起,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步才能把诸侯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面。
最有份量的砝码无疑莫过于灭秦封天下,只有“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能让诸侯臣服于自己脚下,去驱逐一切阻挡在自己面前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陈馀才能拿封王诱使章邯下定决心反水而灭秦。
二:分封是客观形式下的权宜之策,
汉元年十二月,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入主咸阳,分封天下。对于这一点,传统观点认为项羽当时在咸阳完全可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统一天下。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无视实际情况。我们来看当时天下的形式:
一:关中地区聚集大量诸侯,他们各有自己的势力和军队,可考者除了项羽,刘邦外,尚有章邯,司马欣,董翳,魏王豹,申阳,韩王成,张耳,吴芮,臧荼,田都,梅鋗,陈武等。也就是项羽的四十万军队大部分是这些诸侯军的。
二:关外之地盘踞着旧诸侯和新兴势力,他们有的是秦末起义时期因为贵族的身份被立起来的王,有的是趁乱聚集势力打下来的地盘。他们有控制以彭城为中心楚地的怀王;盘踞齐地的田荣,田市;盘踞赵地的赵王歇;盘踞燕地的韩广;占据南郡的楚柱国共敖;占据河内的司马昂以及在定陶的彭越势力和在南皮的陈馀势力。
由上可见,当时天下地盘基本掌握在旧贵族势力的手中,项羽控制的地盘仅有关中而已。但是仅关中一地却聚集大批的灭秦功臣,他们不但有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势力和军队。而项羽名义还是属于怀王的臣子,全部家当只有几万楚军。以几万楚军的本钱就放任各地旧势力和关中新势力不顾而急于称帝学秦始皇把天下权利集于一身,岂不荒谬?
《义门读书记》引冯钝吟语“楚兵初起,忧在亡秦,须立六国以树党。六国立,则秦已失天下,独有关中耳。秦已灭,则患在诸侯。尽徒故王王恶地,羽之谋也。此亦有不得已者,但不知桓,文处此当何如耳!”(7),冯氏亦是看出如此形式下项羽难以着手的地方。但是显然冯氏仅仅看到旧势力对项羽制衡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新势力对项羽的牵制的一面。项羽从巨鹿之战开始就一边利用秦军的威胁挟持各路诸侯聚集在自己帐下;一边用割地封王诱惑诸侯为自己效劳。秦朝已灭,诸侯云集咸阳,翘首以待,无不是为了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箭在弦不得不发,此时项羽无论如何都要给云集咸阳的诸侯们一个交代,但是六国却掌握在旧诸侯的手中,项羽并无尺寸之地可封。项羽唯一可以寄以厚望的只有自己灭秦的威望以及对诸侯恩威并用所得来的诸侯从长的身份。所以项羽分封不但是为新兴诸侯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他也要利用这些诸侯们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由无尺寸之地到王梁楚九郡。项羽之分封不仅是迫于形式对各个势力的承认交代,更是为自己挣下大片领土,一直到统率天下。
笔者在《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中曾经分析,当时六国旧贵族以及天下士人之心愿之舆论皆要求分封。在这样的形式下项羽既不能称帝独揽大权,亦不能放手不管,承认现状,唯一可以实行的无疑只剩下顺应潮流,并且重新进行权利的洗牌,也就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大封诸侯。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楚汉时期项羽分封的策略的研究,对项羽分封得失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从项羽分封的目的一直到项羽分封中对自己对诸侯的一切政策,得出分封是项羽及其有谋略远见的政治行为,虽然剑走偏锋,但是对当时的局势无疑是最出色的选择。本文并通过研究得出项羽分封失败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并重新评价这段政治手笔。
[关键词]: 分封 项羽 谋略 关中 六国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行为无过于项羽的分封天下,对此历代皆抱否定的态度,认为项羽开历史倒河车,试图复辟,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关于项羽的分封是否是开历史倒河车,当今已有异议,重新否定前人研究者的片面之词,认为项羽分封和刘邦的分封相同,都是形式下的权宜之计。但是对于刘项分封的手段,却又众口一词,多贬项褒刘,认为项羽的分封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错误行为。当然这些观点局限于“成王败寇”的观点,并没有从当时实际情况去分析项羽在秦末汉初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种种深有谋略的手段,以及把天下大势掌握于己的行为。笔者曾作《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考证项羽分封建制的历史背景以及体制实质。本文将从如何分封天下这一措施来解析项羽在此间的种种谋略与战略得失。
一:分封是预谋已久的大战略
很多人认为项羽分封是一时感情用事或则是根本无任何战略考虑,纯粹是回到秦朝之前的格局。这种认识无疑是犯了“先认定项羽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才分析其行为之目的”,这种观点无疑是主观臆断,并符合历史事实。
项羽实行分封之策,依史料最迟出于巨鹿之战后和章邯对峙期间,也就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至七月之间。史记记载,在章邯投降项羽之前,陈馀曾遗章邯书曰:“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1),从这段陈馀的告白,我们可以推测,项羽在巨鹿之战统率诸侯联军于章邯对峙的时候已经有分封的战略计划了。从后面的材料看,完全证实了这种可能性:“(项羽和章邯)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2),由此得出项羽不但早有分封的战略计划,甚至连如何分封都有一定的方案。
项羽为何要在此时搞分封呢?我们来看当时的背景,巨鹿之战项羽消灭围巨鹿的二十万王离军后,统率楚,燕,赵,代,齐五路诸侯联军与章邯对峙于漳水。当时应该是秦二世三年一月,但是从这段时间一直到六月份,基本是“相持未战。秦军数却”(3),秦始皇本纪有这样的相关记载“夏,章邯等战数却”(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是章邯急于决战,而项羽此时是步步紧逼,却不立刻进行决战,以致拖延至此。何故?笔者认为项羽有两个考虑:
一,想不伤元气的完胜此战:
章邯此时尚有二十万正规军,项羽并没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关于项羽率领诸侯联军和章邯对峙的时候有多少兵力史无明文,不过从后来的资料推测,诸侯联军兵力不会高于二十万。《秦楚之际月表》记载十月“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5),其中有章邯秦军二十万,也就是当时项羽诸侯联军还有二十万。另《魏豹彭越列传》“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馀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6),可以肯定十月份项羽诸侯联军的四十万中已有魏王豹的兵力在内。这样算下来,项羽和章邯对峙的时候兵力显然在在二十万以下,略少于章邯军。以这样的情况和章邯决战,就算是胜也大伤元气,是以项羽不肯轻易决战。
二,谋求在诸侯中的地位
项羽在巨鹿之战全歼王离军团,威名远扬,成为诸侯联军之上将军,统率诸侯联军。但是诸侯联军成分复杂,各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恐怕难以指挥的得心应手。这里项羽缓攻章邯,可以利用章邯在侧的巨大威胁,逐步收服各路诸侯为己所用。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在和章邯对峙阶段,项羽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战略大计,而这个战略主要就是收服各路诸侯包括秦军为己所用。但是要收服各怀异心的诸侯谈何容易!有秦军威胁的时候,诸侯尚可听从项羽指挥,但是失去秦军威胁后呢?恐怕都各奔前程了吧!所以要想收服诸侯们,必要拿出有点份量的砝码,诱使诸侯与自己的利益栓在一起,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步才能把诸侯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面。
最有份量的砝码无疑莫过于灭秦封天下,只有“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能让诸侯臣服于自己脚下,去驱逐一切阻挡在自己面前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陈馀才能拿封王诱使章邯下定决心反水而灭秦。
二:分封是客观形式下的权宜之策,
汉元年十二月,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入主咸阳,分封天下。对于这一点,传统观点认为项羽当时在咸阳完全可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统一天下。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无视实际情况。我们来看当时天下的形式:
一:关中地区聚集大量诸侯,他们各有自己的势力和军队,可考者除了项羽,刘邦外,尚有章邯,司马欣,董翳,魏王豹,申阳,韩王成,张耳,吴芮,臧荼,田都,梅鋗,陈武等。也就是项羽的四十万军队大部分是这些诸侯军的。
二:关外之地盘踞着旧诸侯和新兴势力,他们有的是秦末起义时期因为贵族的身份被立起来的王,有的是趁乱聚集势力打下来的地盘。他们有控制以彭城为中心楚地的怀王;盘踞齐地的田荣,田市;盘踞赵地的赵王歇;盘踞燕地的韩广;占据南郡的楚柱国共敖;占据河内的司马昂以及在定陶的彭越势力和在南皮的陈馀势力。
由上可见,当时天下地盘基本掌握在旧贵族势力的手中,项羽控制的地盘仅有关中而已。但是仅关中一地却聚集大批的灭秦功臣,他们不但有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势力和军队。而项羽名义还是属于怀王的臣子,全部家当只有几万楚军。以几万楚军的本钱就放任各地旧势力和关中新势力不顾而急于称帝学秦始皇把天下权利集于一身,岂不荒谬?
《义门读书记》引冯钝吟语“楚兵初起,忧在亡秦,须立六国以树党。六国立,则秦已失天下,独有关中耳。秦已灭,则患在诸侯。尽徒故王王恶地,羽之谋也。此亦有不得已者,但不知桓,文处此当何如耳!”(7),冯氏亦是看出如此形式下项羽难以着手的地方。但是显然冯氏仅仅看到旧势力对项羽制衡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新势力对项羽的牵制的一面。项羽从巨鹿之战开始就一边利用秦军的威胁挟持各路诸侯聚集在自己帐下;一边用割地封王诱惑诸侯为自己效劳。秦朝已灭,诸侯云集咸阳,翘首以待,无不是为了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箭在弦不得不发,此时项羽无论如何都要给云集咸阳的诸侯们一个交代,但是六国却掌握在旧诸侯的手中,项羽并无尺寸之地可封。项羽唯一可以寄以厚望的只有自己灭秦的威望以及对诸侯恩威并用所得来的诸侯从长的身份。所以项羽分封不但是为新兴诸侯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他也要利用这些诸侯们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由无尺寸之地到王梁楚九郡。项羽之分封不仅是迫于形式对各个势力的承认交代,更是为自己挣下大片领土,一直到统率天下。
笔者在《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中曾经分析,当时六国旧贵族以及天下士人之心愿之舆论皆要求分封。在这样的形式下项羽既不能称帝独揽大权,亦不能放手不管,承认现状,唯一可以实行的无疑只剩下顺应潮流,并且重新进行权利的洗牌,也就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大封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