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470贴子:1,148,490
  • 16回复贴,共1

《庄子·逍遥游》今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要
说“天南地北”滋润华夏文明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源自于八千多年前伏羲时代的八卦就以天为正南方地为正北方;因为饱含华夏文明的、人类最古老的、流传最深远的《易》就以天为正南方地为正北方。既说明了天就在人类的头顶上方,也表明了在中华儿女的心目中天正大光明。天堂,人类的最高追求;天理,人类不可违背的自然法则;天命,人类应该履行的责任与义务。既表明了地就在人类的脚底之下,也表明了地就是幸福快乐的基础。向往天堂就要脚踏实地步步高升;维护和谐就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行使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就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南冥”、“北冥”的南北正是指天地,《逍遥游》开篇就明确说明“南冥者,天池也。”因“北冥有鱼”而将“冥”解为海,“南冥”即天上的海,即云海,即天池,即天堂。“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更是强调鲲鹏是向上飞的,向上飞到了天池,飞到了天堂。
关键词
庄子 逍遥游 以物为事 大而无用 小知大知 小年大年


1楼2019-12-23 01:24回复
    【题解】
    《逍遥游》以义为篇名。庄子说:“水击三千里。”一跃三千里为逍遥游。庄子又说:“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利用旋风摇动翅膀一冲而上九万里高空为逍遥游。这也正与当今社会“更远、更高、更强”的奋斗精神契合。庄子又说:“彷徨乎无为(此处指休闲)其侧,逍遥乎寝卧之下。”无忧无虑在大树下谈天说地为逍遥游,无拘无束在大树下乘凉歇阴为逍遥游。逍遥游不能无法无天,逍遥游不能自由散漫。现代词汇逍遥法外就是说无法无天自由散漫则遭受法律地惩罚。在北冥(大地的海)一跃而三千里,一冲而上九万里高空的南冥(天池,天堂),其跃与冲也是在天地之间。在大树下谈天、在大树下睡觉更是强调逍遥游的地理环境。逍遥游不是在“无何有之乡(荒凉无生机之乡)”,逍遥游不是在“广莫之野(广漠的荒郊野外)”,逍遥游要在大树下,逍遥游要在阴凉处。逍遥于天地间,逍遥于法内,逍遥于自己栽种的大树下,逍遥于自己创造的阴凉处,才能逍遥游自在,才能逍遥游快活。“蜩”笑话鲲鹏的逍遥,“学鸠”笑话鲲鹏展翅的逍遥,栖息于蓬蒿之间的“斥鴳”笑话“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逍遥,他们以为有栖息地就逍遥,他们以为不愁吃就逍遥,他们以为获得既得利益就逍遥。却不知自己的年只是“小年(一年两季)”,却不知自己的家只是一颗树的一个枝头和蓬蒿之间,却不知“小年”之外有“大年(一年四季)”,却不知“小知(只知道眼前)”之外有“大知(忧明天、忧未来,忧子孙万代)”。年有“大年”和“小年”,知识有初级知识(小知)与高级知识(大知)。“以物为事(被事物左右)”即为“小年”思维。世上本无事,却与“瞽者”观文章,却与“聋者”听钟鼓,却“旁礴万物以为一(固执的以一个标准衡量事物)”,则生出许多事端,则人为制造许多逍遥的障碍。“大而无用(嫉妒大年和大知)”即为“小知”眼光,世上本无善恶,小有小的生存之道,大有大的可用之处,“犹有蓬之心也夫(心胸狭隘)”怎么可能逍遥?


    2楼2019-12-23 01:25
    回复
      一 逍遥图南
      【原文】
      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鲲之大③,不知其几千里也④?化而为鸟⑤, 其名为鹏⑥。鹏之背⑦,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⑧,其翼若垂天之云⑨。 是鸟也⑩,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⑪。南冥者,天池也⑫。
      【注释】
      ①北冥:北为天南地北的北,指大地。北冥即大地上的海。北冥有多种解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引司马注“溟,谓南北极也。”朱季海《庄子故言》谓“冥为极地大水”。陆德明《经典释文》、释德清《庄子内篇注》、胡远浚《庄子诠诂》、曹础基《庄子浅注》皆训为北海。钟泰训冥为冥冥之义。
      ②鲲(kūn):大鱼。
      ③大:指形体巨大。
      ④几:指数目不确定。
      ⑤化:转换姿态的意思。
      ⑥鹏(péng):大鸟名。
      ⑦背:脊背。
      ⑧怒:奋飞,奋起。
      ⑨若:如,好象。垂:指乌云布满天空。
      ⑩是鸟,指从游转化为飞。
      ⑪海运:指台风,指飓风,指旋风。徙,迁移。南冥:南为天南地北的南,指天。南冥即天上云海。
      ⑫天池:天界。
      【译文】
      大海里有一条会飞的鱼,在水里游的时候叫鲲,鲲的体形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在天空飞的时候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展开双翅奋起而飞,就象天上布满了乌云狂风习习遮天蔽日。当台风生成的时候,借助暴风和巨浪迁徙于南海。所谓南海,云海,也叫天池,也叫天堂。


      3楼2019-12-24 12:25
      回复
        【原文】
        《齐谐》者①,志怪者也②。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④)。去以六月息者也⑤。”野马也⑥,尘埃也⑦,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⑧。天之苍苍⑨,其正色邪⑩!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⑪!其视下也⑫,亦若是则已矣⑬。
        【注释】
        ①齐谐(xié),齐国记载诙谐奇异事物的书。
        ②志:记,记述,记载。怪:怪异,奇异。
        ③水击:拍打水面。水击三千里指一次拍击水面就跃出三千里。
        ④抟(tuán):盘旋。扶摇羊角:大幅度的上下摇动翅膀。
        ⑤去以六月息者也:每年只有六个月可以看见他,其余六个月则不见踪影。指再大的动物在人类的眼中也是作息平衡。
        ⑥野马:游浮于地平线的雾气、水气、烟气、瘴气等污浊空气,状如野马。
        ⑦尘:指尘土。埃:指尘土中的细小颗粒。尘埃:即飞扬在空中的带有尘土颗粒的空气。
        ⑧生物:指空气和尘埃的运动。息:气息。以息相吹:气息相互吹动。
        ⑨天之苍苍:朗朗乾坤。
        ⑩其:通岂。
        ⑪极:尽。
        ⑫其视下也:下也,指八卦中除天地之外的水、火、风、雷、山,泽的异象。天地为自然的主宰,其他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衍生。看自然的其他现象。
        ⑬是则已矣:指万物的自然规律大同小异。
        【译文】
        《齐谐》专门记载天下怪异事件,据《齐谐》记载,当鲲鹏腾飞的时候,翅膀拍击水面就跃出三千里。借助于盘旋的暴风一冲就上九万里高空。一年中,有六个月消失出人们的视野。此等奇闻异事在自然界也属正常,就象雾气、霾、尘埃一样,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朗朗乾坤正气浩荡,但天也有下雨的时候,地也有动荡的时候,水也有泛滥的时候,火也有肆虐的时候,风也有横扫的时候,雷也有发狂的时候,山也有滑坡的时候,泽也有枯竭的时候。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出现异象的时候有一颗平常心,对生活的影响也就如此而已。


        4楼2019-12-24 12:26
        回复
          【原文】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①,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②。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③,则芥为之舟④;置杯焉,则胶⑤。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⑥。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⑦,而后乃今培风⑧;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⑨,而后乃今将图南⑩。
          【注释】
          ①厚:深。庄子这里所说的“水之积也不厚”和下面说的“风之积也不厚”在于说明大船、大鹏都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②负:载。
          ③覆:倒。坳(ào):凹坑。坳堂:也作堂坳,凹坑内。
          ④芥:草籽、草末、草屑。
          ⑤置:放置。胶:粘住。于此:在这里。
          ⑥大翼:代指大鹏。
          ⑦斯:乃,就。
          ⑧而后乃今:从此以后。
          ⑨夭阏(è):阻止,阻拦。
          ⑩图南:图谋飞向蓝天。
          【译文】
          如果水的深度不够,则没有足够的力量浮起大船。倒一杯水在凹坑内,则只能浮起草籽和草屑。把杯子放进去,则杯底被牢牢地吸住。这就是水浅而舟大的原因。如果风的强度不够,则没有足够的力量鼓动翅膀。因为鹏程九万里旋风就在翅膀的下面。因此,远行要学会利用自然的力量,背负青天(高飞)要不怕高山大海的阻挡。因此,从今之后,脚踏实地心想蓝天,放眼未来利用自然。


          5楼2019-12-24 12:27
          回复
            二 逍遥图大年
            【原文】
            惆与学鸠笑之曰①:“我决起而飞②,抢榆枋而止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⑤?”适莽苍者⑥,三飡而反⑦,腹犹果然 ⑧;适百里者,宿舂粮⑨;适千里者,三月聚粮⑩。之二虫又何知⑪!
            【注释】
            ①蜩:蝉。学鸠:蝉的近邻和近亲,比蝉小,与蝉一样在地下发育和越冬,以树的汁液为食。
            ②决:奋力飞起。
            ③抢:奋力的一飞。榆枋:榆树和檀树,泛指枝头。
            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指夏天跃上枝头以交配和换壳。冬天和春天则生活在地下。
            ⑤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奚,为何,为什么。南指天。为什么要如此不辞辛劳的向往天?
            ⑥适莽苍者:指苟且生存的人。
            ⑦飡:即餐。反:通返。
            ⑧腹犹果然:指吃饱喝好。果然:饱的样子。
            ⑨宿:夜晚。舂:在臼内捣谷物。指加班加点。
            ⑩三月聚粮:指从播到收经营自己的生活。
            ⑪二虫:指蜩和学鸠。
            【译文】
            蝉和学鸠嘲笑大鹏说:“我们奋力从地上飞起,抢上枝头就以树为家,就以树的汁液为食。天气变凉树上没有充足的汁液,我们就潜入地下以树根的汁液为食。你为什么要不辞辛劳飞翔九万里?”鹏说:“为填饱肚子的人获得三餐就回家,所以一生只为果腹。以百里家园为奋斗目标的人,夜里也挑灯舂米。以千里为家园的人熟悉天、熟悉地、熟悉五谷等,他们开荒打草,他们播种耕耘,他们利用天时、利用地利、利用人和,自力更生创造源源不断的生活物质,尔等小虫,岂知天地宽广?”
            【原文】
            小知不及大知①,小年不及大年②。奚以知其然也③?朝菌不知晦朔④,蟪蛄不知春秋⑤,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⑥,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⑦,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⑨,众人匹之⑩,不亦悲乎⑪!
            【注释】
            ①小知:指知道得很少。不及:不如。大知:知识面很广,很渊博。
            ②小年:既指只有眼前利益也指寿命周期短暂。大年:既指忧明年、后年、将来,也指生命周期长。
            ③奚:何,怎么。然,这样。
            ④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晦朔:晦指傍晚,朔指星月。
            ⑤蟪蛄(huìgū):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春秋,指一年。
            ⑥楚,楚国,在今湖北省。冥灵:不死的精灵,指寿龟。
            ⑦大椿:树名。
            ⑧此大年也:指生命力经久不衰。
            ⑨彭祖:传说中的人物,姓钱名铿,尧时人,历经夏、商、周三朝,活了八百年,封干彭,又年寿长,故称彭祖。
            ⑩匹:比。
            ⑪悲:悲哀。
            【译文】
            不知道世界的人不如胸怀世界的人,只有眼前利益的人不如运筹帷幄的人。怎么会如此?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天还有夜晚和星空,春秋鸣叫的虫类不知道一年还有夏天和冬天,此类即小年生物。楚天的南方有长寿的灵龟,他们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夏、五百岁为秋、五百岁为冬。上古的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夏、八千岁为秋、八千岁为冬,此类即大年生物。彭祖至今还活在人们心中,相比之下,死了就被慢慢遗忘不是很悲哀吗?


            6楼2019-12-26 00:17
            回复
              三 逍遥游没有尽头
              【原文】
              汤之问棘也是已①,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②,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③,未有知其修者④,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⑤,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⑥,绝云气⑦,负青天,然后图南, 且适南冥也⑧。斥鴳笑之曰⑨:‘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⑩,翱翔蓬蒿之间⑪,此亦飞之至也⑫,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⑬。”
              【注释】
              ①汤:商朝第一帝,称商汤。棘:人名,即夏革(ji),商汤时的贤大夫。
              ②穷发之北,北方的尽头。
              ③广:宽广。
              ④修:修炼,成长。
              ⑤太山:泰山,在今山东省。
              ⑥羊角:指双翅上扬成羊角状。
              ⑦绝:冲破的意思。
              ⑧且适南冥:向往天堂。
              ⑨斥鴳:栖息于池泽的小鸟。
              ⑩仞,长度单位,或七丈为一仞,或八丈为一仞。
              ⑪翱翔:展翅飞翔。蓬蒿:野草。
              ⑫至:喻指飞翔的目的。
              ⑬辩:通辨,区别。
              【译文】
              汤与棘也有同类的对话,汤问棘:“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有尽头吗?”棘曰:“尽头之后又从新开始,所以,又有新的尽头。北的尽头是海,自然形成的大海。海里有大鱼,其大数千里,没有人知道是怎样形成的,其名叫鲲。有大鸟,其名为鹏,背部象泰山,展开翅膀就象天上布满了乌云,乘旋风一飞而上九天。冲破云层的束缚,背负天命飞向天空,以天堂为尽头。燕雀嘲笑说:‘你要飞向何处?我飞翔不过数丈,翱翔于茅草与青蒿之间,以其中的幼虫、草籽为食。你要飞向何处?天池是你的家吗?’这大概就是胸怀的大小之别吧。”
              【原文】
              故夫知效一官①行比一乡②,德合一君③,而征一国者④,其自视者 亦若此矣⑤。而宋荣子犹然笑之⑥。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⑦,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⑧,定乎内外之分⑨,辩乎荣辱之境⑩,斯已矣⑪。彼其于世未 数数然也⑫。虽然⑬,犹有未树也⑭。夫列子御风而行⑮,伶然善也⑯, 旬有五日而后反⑰。彼于致福者⑱,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⑲,犹有所 待者也⑳。若夫乘天地之正㉑,而御六气之辩㉒,以游无穷者㉓,彼且 恶乎待哉㉔!故曰:至人无己㉕,神人无功㉖,圣人无名㉗。
              【注释】
              ①知效一官:知为知道。 效为效忠。知道效忠自己职守的人。
              ②行比一乡:比为比肩,指与人民同甘共苦。
              ③德合一君:指与君王高度一致,为君王排忧解难。
              ④而征一国:指为国争光,指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⑤其自视者:自我批评和自我革命的人。
              ⑥宋荣子:指宋钘,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与尹文同属一门。犹然:欣然欣赏。
              ⑦举世而誉:指胸怀世界,指眼界高目标大就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⑧举世而非:指遭遇挫折和磨难。
              ⑨内外之分:指公私分明,指轻重有别,指层次清晰。
              ⑩辩,通辨,辨别,分辨。境:界限。
              ⑪斯已矣:如此而已。
              ⑫数(shuò)数:指生存所需之外的多寡只是数字的游戏而已。积累了1、2、3、4、5、个、十、百、千、万的财富,最终却成为不安定的因素。储备了1、2、3、4、5、个、十、百、千、万的财产,最终却成为不思进取的诱因等。指生活还是现实一点好。
              ⑬虽然:转折词。
              ⑭犹有未树:还有不完善之处。
              ⑮列子:列御寇,郑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庄子多引列子的言论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御:驾驭。列子御风而行:指不跟风,指不被潮流左右。
              ⑯泠(líng)然:轻妙的样子。
              ⑰旬:十天。反:通返。旬有五日:指半个月。
              ⑱致福:享福。
              ⑲免:难免。行:不行,不满意。 虽免乎行:虽有捉襟见肘的时候。
              ⑳待,等待。犹有所待:大有希望。
              ㉑乘天地之正:正,正面,有利于生生不息的阳光面。天有利于生生的一面,如阳光、雨露、风和日丽。天有危害的一面,如狂风、暴雨、骄阳。地有生生的一面,如承载、滋润、肥沃。地有危害的一面,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利用天地的阳光面。
              ㉒御六气:六气既指《周易》六爻位与象的阴阳之气,也指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的沉浮,御六气指做阴阳的主宰,指做沉浮的主人。
              ㉓游无穷:游既指发展也指幸福快乐。无穷,无穷尽。追求千秋万代。
              ㉔恶乎待哉:不愿意等待。
              ㉕至人无己:至人,努力追求发展的人。无己,不为自己。努力追求发展的人维护天地人的平衡。
              ㉖神人无功:神机妙算的人,神圣的人。无功,没有功利意识。神圣的人不贪功利。
              ㉗圣人无名:圣人,担当社会重任的人或取得人生辉煌的人。无名,不贪虚名。圣人说实话、办实事,不做名利的俘虏。
              【译文】
              忠于职守的人知道为官一方就要造福一方,就要上合君意,就要为国为民。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都是这样做的,宋荣子欣赏这种人。要人民敬仰和爱戴就要勤勤恳恳,就要兢兢业业,就要自觉地维护人民的利益。要获得战胜艰难困苦的胜利,就要得不骄傲,就要失不气馁,就要勇往直前。分得清内外主次,辨得明荣辱是非,则不被虚伪的数字迷惑。忠于职守虽然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以无为(不为自己而为)为操守就不会怨天尤人。列子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半个月必然回家一趟,轻轻松松享受生活。对虚伪的数字不屑一顾虽说难免清贫,倒也自自在在。假若明辩六气阴阳,假若利用天地人的阳光面,则幸福快乐,则宠辱不惊,则否泰不乱,则心定神闲。因此,圣人说:“至善至美的人不为自己,神圣神明的人不贪功劳,为天为地为人类的人不求虚名。”


              7楼2019-12-29 21:48
              回复


                10楼2019-12-31 16:41
                回复
                  【原文】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①,越人断发文身②,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 平海内之政③。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④,汾水之阳⑤,官然丧其天下焉⑥。
                  【注释】
                  ①资:贩卖。章甫:古代的帽子。宋:宋国。越:越国。适:到。
                  ②断发,不留头发。文身:文为修饰化装。指穿着打扮。古代中原一带以盘发戴帽子为美, 越人却以理发修饰为美。
                  ③海内:指国内。
                  ④四子:泛指四海民间高人。
                  ⑤汾水之阳:汾水,在今山西省境内,据传临汾曾为尧都。阳,指北面。
                  ⑥官然丧其天下:官然为公然。指传位于外姓的舜。
                  【译文】
                  宋国商人贩卖帽子到越国,却不知道越国人喜欢穿而不喜欢戴,结果赔得一塌糊涂。尧治理天下功绩卓著名播四海,到汾水之北的藐姑山与四位隐士畅谈人生畅谈天下,懂得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江山是人民的江山,因而让位与自己无亲无故的舜。


                  11楼2020-01-02 20:15
                  回复
                    齐 物 论
                    【题解】
                    一面“齐天大圣”的旗帜就将猕猴王的狂妄、自大、无法无天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大闹天宫、龙宫、地府,简直就是“骑天”,就是把自己凌驾在天、玉皇、王法之上。《齐物论》的“齐”就有骑的意思。“齐物”即驾驭事物,即主宰事物,即成为事物的主人。天籁之音是天地造就的事物,不能驾驭天籁之音,人们就聆听,就观看,就模仿,就演奏,就创造出人籁之音。时尚是时代的产物,不能驾驭时尚,人们就把握自己,就利用时尚,就正大光明的说,就准确具体的讲,就从心从道的做,就信心坚定的守,就合情合理的变,就顺其自然的改,就百年好合的和,就建设出自己幸福的生活。天籁之音不可迷,着迷则“咸其自取(都是自己造成的)”,则“怒者其谁邪(怨不得别人)?”时尚不可赶,赶时髦则“日以心斗(大白天也心神不宁)”,则“其日消也(一天一天的消沉)”,则“其溺之所为之(看见自己沉沦也无能为力)”,则“不可使复之也(回头艰难)”。防止着迷或赶潮流,“莫若以明(莫过于正大光明)”,莫过于“休乎天钧(改造自己的本性)”,莫过于鄙视“滑疑之耀(心神不安的荣耀)”,莫过于“无适有以至于三(放弃个人欲望,谋求共同发展)”,莫过于“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添砖加瓦而不自满,规划明天而不停歇)”,莫过于“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山林失火不头脑发热,河川冰封不心寒)”莫过于“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置身于大自然,放下架子放低姿态,同大家一起劳动一起耕耘)。”
                    一、动听的声音


                    13楼2020-01-04 12:46
                    回复
                      一、动听的声音
                      【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1),仰天而嘘(2),答焉似丧其耦(3)。颜成子游立侍乎前(4),曰:“何居乎(5)?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6)?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7)。”子綦曰:“偃,不亦善乎(8),而问之也(9)!今者吾丧我(10),汝知之乎(11)?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12),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 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3)。”子秦曰:“夫大块噫气(14),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5),作者万窍怒呺(16)。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7)?山陵之畏佳(18),大木百围之窍穴(19),似鼻,似口,似耳,似杆(20),似圈(21),似臼。似洼者 (22),似污者(23);激者(24),謞者(25),叱者(26),吸者(27),叫者,譹者(28), 宎者(29),咬者(30),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31)。泠风则小和(32),飘风则大和 (33),厉风济则众窍为虚(34),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35)?”子游曰:“地 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36)。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7), 而使其自己也(38),咸其自取(39),怒者其谁邪(40)!”
                      【注释】
                      (1)南郭子綦(qi):楚昭王的庶弟,曾任楚庄王的司马,因居于南郭,故称南郭子綦。《徐无鬼》作“南伯子綦”。《人间世》亦有“南伯子肇游乎商之丘”的记载。隐为倚靠。机:通几,几案,可以半躺半坐的木制条几,状似躺椅。 隐机而坐指倚靠几案躺坐。
                      (2)嘘:吐长气。
                      (3)答(ta):一作嗒。答焉,木然无神的样子。丧:丧失。耦,通偶,配偶。似丧其耦即《田子方》中所说的“遗物离人而立于独。”即失去了伴侣。
                      (4)颜成子游,人名,南伯的学生,姓颜,名偃,字子游,谥号成,故称颜成子游。
                      (5)何居(ji)乎:这是怎么哪?。
                      (6)固:句中有两个固字,前一个固字作本来解,后一固字作岂能解。形如槁木:躯体象干枯的树木, 即《达生》中所说:“吾身处也,若檄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如死灰乎:精神怎么能象灰烬,即《应帝王》列子所说:“子之先生死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全句是说身体可以老去,求生的欲望不能没有。
                      (7)“今之”句:指今天和昨天的反差很大。
                      (8)不亦善乎:你来得正是时候。
                      (9)而问之也:指一句问候就从忘我的思绪中拉回到现实。
                      (10)今者吾丧我:吾通悟,今天的思考进入了忘我的境内。
                      (11)女:你。
                      (12)籁,箫。人籁即人为的声音,地籁即自然因素发出来的声音,天箫即天地人合一的声音。
                      (13)其方:其中的原因。
                      (14)大块:指大口大口地。噫气:嘘气,吹气。
                      (15)是唯无作:微风没有影响。
                      (16)呺(hao):呼啸,吼叫。 万窍怒呺:万窍指无数个自然形成的孔穴。怒呺指声音宏亮。
                      (17)而:指你。翏翏(liu,亦读 liu,):长风声,一本作飂飂。
                      (18)畏佳(weicui):佳通崔,指山林高大而参差的样子。
                      (19)围:两手合抱的范围。窍:孔。穴:洞。
                      (20)似鼻:象鼾声。似口:象口哨声。似耳:象耳鸣声。似杆(有多种版本):象木头相互摩擦的声音。似臼:象舂米的声音。
                      (21)似圈:象碾米的声音。
                      (22)似洼者:指声音低沉。
                      (23)似污者:指声音高昂。污指扬尘。
                      (24)激:水流的声音。
                      (25)謞(xiaO):同熇,燃烧的声音。
                      (26)叱(chi):呵叱,发怒的声音。
                      (27)吸:呼吸声。
                      (28)譹:嚎哭声。
                      (29)宎(yao):深沉的声音。
                      (30)咬(jiao):悲愤声。
                      (31)于(yu):通舆。古代号子声。喁(yu):通謣。古代号子声。《吕氏春秋·谣辞》:“今 举大木,前呼舆謣,后亦如之。”《淮南子。道应训》作“邪许”,亦指举重物相和的号子声。全句指前者唱罢后者随。
                      (32)泠(ling)风:小风,微风。
                      (33)飘风:大风,疾风。《老子》有“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4)厉风:厉为厉害,强烈的风。济:指风停,风过后。虚:没有声音。
                      (35)而:你。调调:枝叶摇曳的样子。刁刁:渐渐停息。
                      (36)比竹:用多根竹子并在一起制作的吹奏器。
                      (37)夫吹万不同:风吹万窍声音不相同。
                      (38)自己:指籁音中也有自己的声音。。
                      (39)咸其自取:指随风、追风、赶风都是自己自愿的。
                      (40)怒者其谁邪:指赶时髦引发的潮流病自己才是祸首,怪不得别人。
                      【译文】
                      南郭子綦倚靠条几,望天吐着长气,其情形就像****仰天长叹一样。颜成子游走过来说:“您这是怎么哪?身体可以老,心可不能老!有什么事要长嘘短叹的?今天的样子可与往日不一样。”子綦说:“偃,你来得正是时候,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出来。今天思考的问题几乎难为死我了。你知道吗?你听说过人籁之音未必知道地籁之音!你听说过地籁之音未必知道天籁之音!”子游说:“请您指教!”子綦说:“大口大口的吐气形成气流,其名叫风。风小则没有什么,风大则所到之处万穴齐鸣,你没有听到过呼啸的风声吗?山林中的峡谷,大树上的空洞等,大风吹过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象打鼾的声音,有的象喊叫的声音,有的象鸟鸣的声音,有的象木头摩擦的声音,有的象舂米的声音。有的低沉,有的飞扬,有的似流水,有的似歌唱。呵叱声、呼吸声、叫骂声、啼哭声、怒吼声、咀嚼声等等,前者唱罢后者和。小风则小和,大风则大和,狂风则怒吼。风吹过之后又一切归于平静,你没有见过大风之后树枝还在晃动声音却越来越小吗?”子游说:“地籁之音是风吹大地发出的声音,人籁之音是人们吹箫、笙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天籁之音是怎样的呢?”子綦说:“风吹孔洞发出声音,孔洞的大小形状不同声音也不相同,而孔洞的形成是天地阴阳变化所致,都是自己的本质加自然的侵蚀。因此,所谓天籁之音,自己的因素和自然的因素合力形成的声音。所以,声势的浩大既是天,也是自己;声音的喧嚣既是天,也是自己。归结于人,所谓天籁之音,即追时尚,即赶时髦,即随大流。追时尚不是天的错,不是地的错,不是他人的错,错在自己,错在自取。赶时髦不是天的错,不是地的错,不是他人的错,错在自己,咎由自取。随大流不是天的错,不是地的错,不是他人的错,错在自己,怪不得他人。


                      14楼2020-01-06 19:11
                      回复


                        19楼2020-01-10 20:02
                        收起回复


                          20楼2020-01-14 23:52
                          回复
                            三、正大光明的说
                            【原文】
                            夫言非吹也(1),言者有言(2),其所言者特未定也(3)。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4)。其以为异于司音,亦有辩乎(5)。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6),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 (7),言隐于荣华(8)。故有儒墨之是非(9),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10)。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11)。物无非彼(12),物是非是(13)。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14)。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15)。彼是方生之说也(16),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17),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8)。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19)。是以圣人不由(20)而照之于天(21),亦因是也(2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2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24)。果且有彼是乎哉(25)?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26),谓之道枢(27)。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注释】
                            (1)吹:吹气,吹风,吹牛皮。
                            (2)言者有言:讲话的人一定有自己的所求。
                            (3)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指讲话没有特定的模式。
                            (4)果的言邪,其未尝有言邪:果为结果。果有言邪:结果可以出现瑕疵。其未尝有言邪:讲话却不敢出纰漏。
                            (5)其已为异于司音,亦有辩乎:司音指专业的讲话人。自己感觉说话的水平已经高于专职的讲话人,也有争辩的时候。
                            (6)道恶乎隐而有真伪:道恶指不自信的人生之道。不自信的人生之道也有闪光的点和面。接下来的道恶和言恶指道路不平坦和说话不严谨。
                            (7)道隐于小成:思考自己的人生之道在于对小事小节的总结。道隐即思索人生之道。
                            (8)言隐于荣华:言隐指讲话前深思熟虑。严谨的讲话在于对荣华的追求。
                            (9)故有儒墨:故为本来的意思。儒墨即儒家的墨宝,指文章。
                            (10)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以己的是否定彼或以己的是肯定彼。
                            (11)莫若以明:不如正大光明
                            (12)物无非彼:事物没有不是的。
                            (13)物无非是:事物没有是与非。
                            (14)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强调一方面则埋没另一方面。强调己的是则压制彼的智慧。
                            (15)故曰彼出于是,是也因彼:因此说彼的成功出于己的支持。己的成就是因为有彼。
                            (16)彼是方生之说:彼此并存的喜悦。
                            (1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指彼此对立各守其位。
                            (18)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指彼此可以成为一体,也不可以成为一体。
                            (19)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为肯定己而彼不是,因为不强调己而彼是。
                            (20)圣人不由:圣人不粉饰自己。由、油通假,作动词用,粉涮的意思,涮油膝,涮桐油。
                            (21)照之于天:照耀于天下,指光辉灿烂。
                            (22)亦因是也: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2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也是彼,彼也是是。指尽说好话。
                            (24)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也是是,彼也是非;此也是是,此也是非。指没有是非观念,一团和气。
                            (25)果且有彼是乎哉:成果中有彼的贡献吗?
                            (26)彼是莫得其偶:恭维彼无不是为了求偶。偶指同心同德。
                            (27)谓之道枢:这就是为人处世核心。
                            【译文】
                            讲话不是吹气,讲话更不是吹牛皮。讲话者讲出自己的需求,讲出自己的主张,讲出自己的心得,讲出自己的体会等等。讲话有时有特定的范围和对象,讲话有时又海阔天空。果实不如人意只是减少收入,讲话出现瑕疵却埋下祸患的种子。哪怕讲话的水平再高,也难免被人驳斥。话又不得不说,理又不得不讲。因为自言自语难免真伪掺杂,因为个人理解难免是非混淆。道路不平坦可以选择不走和少走,有话不说却人为的扩大和加深鸿沟。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得益于一点一点的积累,讲话受欢迎得益于一次一次的练习。儒家的文章本来就有是与非,本来就是个人的观点,以自己的知识否定他人的认识或以自己的知识肯定他人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想自己的知识面少出现一些盲点,莫过于正大光明讲出自己的见解。事物没有谁对谁错,事物没有谁优谁劣。强调自己的正确,则看不到他人的表现;强调自己的观点,则压制他人的智慧。因此说,和谐的社会出于相互的肯定,和谐的格局出于彼此的珍惜。虽说彼此之间有分有合,有生有死,可分可合,可生可死,珍重他人一点总能获得多一些对自己的珍重。因为被肯定被尊重而合作,因为被否定被轻视而分裂,因此,圣人不强调自己而以照耀天下为荣。这也正是肯定他人应得的回报。是的总是他人,他人总是是的,你们总是是的,是的总是你们,和和气气,则你中有他,他中有我,我中有你。肯定他人无不是为了争取认同,这也正是为人处世的核心,围绕核心而不断调整自己,则在无穷变化的事物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肯定他人不分时间、场合、大小,则团结没有终点,则合作没有止期。因此说,交流沟通还是应该正大光明。


                            21楼2020-01-16 22:02
                            回复
                              四、准确具体的讲
                              【原文】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1);以马喻马之非马(2),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3)。可乎可,不可乎不可(4)。道行之而成(5),物谓之而然(6)。恶乎然,不然于然(7)。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8),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莲与槛(9),厉与西施(10)。恢桅憰怪(11),道通为一(12)。其分也,成也(13);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于毁,复通为一 (14)。雁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15)。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16)。适得而几矣因是已(17)),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18。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19),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20),是之谓两行(21)。
                              【注释】
                              (1)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三个指三个意思,第一个指为手指。第二个指为指出、指认。第三个指为大拇指或小拇指。即“与其说手指不是指大拇指,不如说手指不能代指大姆指或小姆指”。
                              (2)马句:援引公孙龙《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的命题。意思是从马的抽象概念出发来说明具体的白马不是马,不如从具体的白马出发来说明马的概念不是具体的白马。旧注多以指和马句皆为庄子对公孙龙的批判,实际并非如此。此二句是引用公孙龙的观点来阐明庄子自己的见解。公孙龙的“指非指”是说认识事物的对象不同其概念也不同。“马非马”是认识的角度不同,第一个马是一般概念的马,第二个马和第三个马指具体的白马或黑马。
                              (3)一指也:一般概念。天地一指是说天和地是抽象的概念。“一马”即马为一类。
                              (4)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指抽象与具体都自己的空间,不能混为一堂。
                              (5)道行之而成:处理得当,则说话准确。
                              (6)物谓之而然:具体的事物具体的说,则不会犯错误。
                              (7)恶乎然,不然于然:不在乎细节,不以为然。
                              (8)物固有所然:事物本来就有抽象和具体。
                              (9)是举莲与槛:举莲指门楣。槛为门槛。门包括门楣与门槛。有的版本为是举莛(tíng,旧读 tǐng)与楹(yíng),莛为草茎。楹为门。与楹对应,莛则为柴扉。由此,两个版本的意义相近。
                              (10)厉与西施:厉指丑女。西施指美女。女人包括丑女与美妇。旧称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名为西施,是否确有此事有较大的争议。在《庄子》之前记载西施的有《管子·小称》、《墨子·亲士》, 在《庄子》之后有《慎子》、《尸子》、《韩非子·显学》,皆未说明西施的时代和国别。西汉的《淮南子》、《说苑·尊贤》提到西施时也没记载时代和国别。到后汉赵晔、袁康时写历史小说才把西施 作为吴王的妾姬,后来唐代成玄英的《庄子疏》便称“西施,吴王美姬也。”后人从而以后以讹传讹,把西施称为吴王美姬。
                              (11)恢恑憰怪:恢为诙,诙谐。恑为诡,诡计。橘为为千奇百怪的异状。恢,同诙,恢诞,荒诞,恑(guǐ),通诡,狡猾,一说变异。 憰(jué)为橘,欺诈。
                              (12)道通为一:都是一样的,也不例外。
                              (13)分也:分别对待。成也:成功,成就。
                              (14)凡物无成于毁,复通为一:凡是自毁没有成就,都是一就是一的人。
                              (15)雁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雁达:通达。知通为一:知识与变通合而为一。为是不用:有知识也懂变通却不能灵活运用。寓:公寓,寓所。庸:平庸。通达者灵活的运用知识与变通,把自己关在家里面懒得变通的人一辈子平庸。后文“庸也者”的庸为中庸。
                              (16)通也者,得也:中庸者运用知识与变通,运用知识与变通者亨通,万事享通者得名、得利、得功、得赏识。
                              (17)适得而几矣因是已:适得:轻松的得到。几为多,几次三番。已为已经,指满足、知足。轻松的得到而经久不衰是因为有知足的品格。
                              (18)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满足而谦卑谦让就是人生的阳光大道。不知其然,指不愿意参与竞争,谦卑谦虚的退让。
                              (19)狙(jū):猕猴,狙公:养猴人。赋:颂,给。芧(xù):同柔,橡子,亦作杼。
                              (20)和之与是非而休乎天钧:和为平衡与协调。休为放弃。天钧指天性或本性。平衡是与非而改造天性。《寓言》中也有:“万物毕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钧。天钧者,天倪也。”《庚桑楚》中亦有 “天均败之”。
                              (21)两行:既指两条腿走路交替前进,也指抽象与具体并举。
                              【译文】
                              抽象的概念不能够准确定义具体的事物。如“指”包括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因此,“指”有不确定性。与其说手指不是小拇指或大拇指,不如说手指强调的是一只手的五个手指甚至一双手的十个手指。以抽象的马的概念不能够定义具体的白马黑马。指出马没有强调白马和黑马,不如说抽象的概念马强调的是马类,不能与具体概念的白马和黑马混淆。简而言之即“指不是大拇指”或“白马不是马”。概念有抽象与具体之别,天地的概念就十分抽象。以人为参照物,天指人的头顶以上,地指人的脚底之下。以自然为对象,天指有星星、月亮、太阳的地方,指人们抬头仰望的地方。地指承载山、承载水、承载万物的地球,地指人们低头俯视的地方。具体到家庭,天指挑起家庭重担的家长、丈夫、父亲,地指承载家庭事务的管家、妻子、母亲。具体到国家,天指君王、国格、国魂,地指臣、民、国土。马的概念就十分抽象,包括以毛色区分的白马、黑马;包括以区域区分的欧洲马、亚洲马;包括以年龄区分的老马、马驹等等。有时候抽象的概念就能达意,有时候抽象的概念又混淆视听,这与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主观有直接的关系。不重视环境的差别,不以为然,则说也一塌糊涂,则听也一片茫然。太重视环境,太注重具体与明细,则一生忙忙碌碌,则一生碌碌无为。不重视主观的能动性,对细节无所谓,则折损自我的价值,则埋没自己的才能,太强调自己的主观,太关注自己的利益,则变得霸道,则变成孤家寡人。事物有抽象和具体,处事也有抽象和具体,世上就没有单一的事物,处事就没有一条道之说。例如抽象的门就包括具体的门楣、门槛、大门、房门等。例如抽象的女人就包括具体的美女、丑女、少女、妇女等。诙谐的、诡异的、奸诈的、怪异的无一例外。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主观需求以不同的概念,则成效显著。固执的不变通也不愿变通,则自毁美好的前程。凡是处事处世困难重重者,都是不能具体事物具体处理的人。通达者知道变通也运用变通,知道变通的道理而不会变通或不愿变通则只能平庸一生。中庸者运用变通,运用变通者万事亨通,万事亨通者得利、得名、得功、得赏识。得到名、得到利、得到功、得到赏识而长盛不衰是因为知足,知足而谦卑谦让则人生之道畅通。劳神费力争三争四而不知四三和三四的结果是一样的,人们将其称为“朝三”。何谓“朝三”?一位动物保护者饲养一群猴,有一天早晨他对猴说:“从今天开始,每天早晨喂三升食物给你们,晚上四升,”众猴听说后抓耳挠腮大喊大叫,表示出对饲养人的不满。饲养人看到猴的反应接着说:“这样不行,我就改为早晨四升,晚上三升。”众猴听说后转怒为喜,愉快的捡拾地上的食物。从早晨的三升提高到四升猴们以为获得了抗争的胜利,却不知抗争的结果一天还是七升。因此,圣人平衡是与非而改造天性,而以两条腿交替前行的方式处理人间世事。


                              22楼2020-01-17 2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