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心态史角度看,秦汉帝国制度崩溃后的三国,代表着三种乱世中挣扎的方向。曹魏代表着尚可接受的现在,蜀汉是曾经辉煌的过去,那么孙吴就代表了毫无希望的未来。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不仅是政治的、地理的,还是一种心态的体现,蜀汉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人们希望挽回美好过去的努力,从刘备诸葛亮到姜维,虽然努力皆付流水,但那种取义成仁的精神却成为古典时代东亚普遍的精神内涵。
而曹魏代表着一种乱世中最复杂纠结的挣扎,它集中体现在曹操身上。从汉故征西将军曹侯到魏太祖武皇帝,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悯到泗水为之不流的残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制造的悲剧张力贯彻了曹魏的始终。这是乱世人的命运。
那么孙吴呢?它是此后三百年南中国诸政权命运的预演:宫闱之乱、军阀自立、阴谋与弑杀、背叛与诛戮,固然其他二者也不乏其事,但在偏安的大背景下,全据上下游的吴政权却像一个渐冻症患者一样在内部掣肘中逐渐无力,最终毫无尊严地死去。而这种梦魇在其后三百年的江左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着。
作为一种心态史分析,今时人们的价值取必然向会投射到历史时期中去。今天中国主流价值取向是大一统(虽然这和最初公羊学中的大一统已不同),那么在统一的选项上“何弃疗”的孙吴不与主流,被攻诘也不足为奇了。而作为大帝孙权,“始作俑者”自然也逃不过“其无后乎”的命运,这无关他具体的能力如何。在这场“乳孙”的运动中,孙吴真正的肇基者孙伯符却从舆论场消失了,不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吗?
不过对历史人物玩哏虽好,切勿偏激。还是要有建立在多元的研究取向,严肃的史实分析之上的看法。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不仅是政治的、地理的,还是一种心态的体现,蜀汉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人们希望挽回美好过去的努力,从刘备诸葛亮到姜维,虽然努力皆付流水,但那种取义成仁的精神却成为古典时代东亚普遍的精神内涵。
而曹魏代表着一种乱世中最复杂纠结的挣扎,它集中体现在曹操身上。从汉故征西将军曹侯到魏太祖武皇帝,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悯到泗水为之不流的残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制造的悲剧张力贯彻了曹魏的始终。这是乱世人的命运。
那么孙吴呢?它是此后三百年南中国诸政权命运的预演:宫闱之乱、军阀自立、阴谋与弑杀、背叛与诛戮,固然其他二者也不乏其事,但在偏安的大背景下,全据上下游的吴政权却像一个渐冻症患者一样在内部掣肘中逐渐无力,最终毫无尊严地死去。而这种梦魇在其后三百年的江左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着。
作为一种心态史分析,今时人们的价值取必然向会投射到历史时期中去。今天中国主流价值取向是大一统(虽然这和最初公羊学中的大一统已不同),那么在统一的选项上“何弃疗”的孙吴不与主流,被攻诘也不足为奇了。而作为大帝孙权,“始作俑者”自然也逃不过“其无后乎”的命运,这无关他具体的能力如何。在这场“乳孙”的运动中,孙吴真正的肇基者孙伯符却从舆论场消失了,不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吗?
不过对历史人物玩哏虽好,切勿偏激。还是要有建立在多元的研究取向,严肃的史实分析之上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