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红楼梦》
王开强
首先,请你把你脑袋中,所有与《红楼梦》有关的东西,全部格式化,再重新下载《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一本汉语词典,一并放进你的脑袋,与你的智慧融合在一起,再按下你脑袋的启动键,听我慢慢说——
我书读得少,脑袋又不太好使。因此,我只能用我这最简单的头脑,来理解这世人们认为最复杂的《红楼梦》。结果,通过书本前八十回中的文字,我看到了另一番模样——
好多人都说《红楼梦》写的是贾家兴衰史,也有人说写的是别的。可是,我说:都不是!
比如,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个爱情故事。那么,曹雪芹为什么会在书中设置这个宝黛爱情故事呢?原因之一是:不把宝钗嫁给宝玉,就气不死黛玉,黛玉不死,宝玉就不会出家,宝玉不出家,那群“虎兕”就达不到目的,因为宝玉总是妨碍着他们伸展手脚。其实,书中到处都是血,到处都是泪。只是因为你们没有看到《红楼梦》一书的“空”,所以也就没有看到它里面的“血”。这么说吧,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白骨如山忘姓氏,雨淋白骨血染草,狗哭狼嚎鬼守尸的悲惨景象。那么,曹雪芹写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他的目的就是:想通过《红楼梦》一书来唤醒大众儿女,拿起武器来在推翻政府的同时,将那些千百年来一直伤害着少数人们的那些旧制度一并废除掉,为世人们清理出一个冰清玉洁纤尘不染的洁白世界来,让世人们从此过上称心如意的美好生活,直到天荒地老。(你们只记得一无所有叫:干净;却忘了洁白无瑕也是:干净。)
曹雪芹写的是一个国家,并不是一个贾家,他只是借用了一个贾家来写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大清国。
书中张太医开了一张方子,这张方子是开对了的,只是抓药的人把药抓错了,准确的说,是把方子理解错了,因此,秦可卿必死无疑,你们可能会说,没抓错阿?是的,从表面上看是没错,可是,他要的是这张方子的背面,照背面抓药才对,才能治好可卿的病。也就是说读者们只看到了《红楼梦》的正面,却没有看到它的背面,而曹雪芹需要我们看懂的却正是它的背面。比如,这张方子中,药的重量,其实是指的人数。其中的“钱半”,指的是一个人和半个人,半个人指的是一个有待改变之人。其实这张方子,是《红楼梦》一书的缩影。《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为救国救民而给世人们开的一张方子,它“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它,“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因此,朝廷应该对它“莫失莫忘,(因为它可以帮朝廷)仙寿恒昌,”百姓应该对它“不离不弃,(因为它可以助百姓)芳龄永继。”你们可能会说,张太医开的这张方子,并没有这些功效。那是因为你们说的是方子的正面,也就是表面。而我说的是它的背面,因此,我说的给你们知道的就不一样了。你们是不会把《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风月宝鉴”、“通灵宝玉”,这三个联系起来想的,因为你们并不知道它们有联系。其实它们都是《红楼梦》一书的化身,第五十回中的那枝梅花,也是仿《红楼梦》一书制作而成的。这样的化身,书中还有很多。《红楼梦》是一部能使“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的怪书。是的,“大观园”也是仿《红楼梦》一书而筑成的。“大观园”是筑来邀人游赏的,希望人们在园中游赏时,能回头看一看政府对我们的恩,也低头想一想我们对政府的义。其实,修建“大观园”,是在取得胜利之后的事,也是红楼梦事业中,做的最后一件事。因此,此时是一片大好风光姹紫嫣红开遍。
再来说说秦可卿,其实,是贾瑞之死,导致了秦可卿之死。因为他们是演员和读者的关系。秦可卿是《红楼梦》的扮演者,贾瑞是《红楼梦》的读者。在此,写贾瑞之事,其实就是写秦可卿之死的原因。只不过曹雪芹没有用文字叙述,而是把它编成故事演了出来而已(就是书本上的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因此,请别说秦可卿的情节在此突然停了,而贾瑞的事突然在此横插一杠。“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其实就是:贾天祥正看《红楼梦》。秦可卿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还把她最后的余光献给了人间,也就是:给凤姐托了个梦。可是,梦中之话,有谁听懂了呢?秦可卿是为《红楼梦》而献身的,因此,她是朝廷的功臣,百姓的救星。所以,封了她“龙禁尉”。也正因此,她才得到了众人那样的评价,受到了那样的待遇。其实,现实中的秦可卿的地位,是那么的低贱,可是,曹雪芹为什么会选她死呢?她这一死,就把她的地位提高到了极点。曹雪芹这样做,其实是在向我们暗示了一段话,他是在对我们说:“一个人不管你做过什么,出生怎样,只要你加入到了《红楼梦》的队伍,你就会受到众人的爱戴,得到众人的赞赏,死后也会光宗耀祖,流芳百世。”——这也是为什么曹雪芹要把秦可卿的故事删除了,而改成了写秦可卿演员的故事的原因。
书本的第一回是笼统的《红楼梦》,也是引子。第二回第三回第四回都是做示范。第五回是导游《红楼梦》。第六回,才是《红楼梦》的正式开始,那么,我们就给板儿一样,随着刘姥姥一同进入吧……顺便说一句,刘姥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她是一个即可怜又可恨的人,其实她并没有错,只不过别人利用了她的纯朴和善良,把她当做枪使了而已。(你不明白她有什么利用价值,第一回中的那句“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的就是她。)也就是她,害得妙玉不得不又重新踏入了红尘。
《红楼梦》里写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同的是,它不象其它作品一样,会有醒目的字眼,比如“想起过去”或者“那是某年某月的事”等字眼,让读者一看便知,可是《红楼梦》中并没有这些,曹雪芹直接就写内容了。书中不仅写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他还是书里书外一起写的,作者扮演者读者一起写的,本书中有正篇外篇和附篇,这,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只要你是本书的有缘人,就会看到内容,只要看到了内容,自然也就知道此节属于哪类了。比如,第二十二回中的“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续道“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几句说的是:
你们这群《红楼梦》演员可以证明**雪芹是在救国救民,我也可以证明你们是在救国救民。可是,你们并不存在,你们只是我幻想出来的而已,说白了,其实是我自己的心证明意,意证明心罢了。难道真的是没有有利的证据吗?不,这《红楼梦》可以告诉他们足够的证据。可是,没有人可以说出证据,这却又正是《红楼梦》在这个世上的立足之境。黛玉续道:没有立足之境,那才好呢,那才是干净呢!
在这回中还有“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曹雪芹引用这些做什么呢?因为曹雪芹总觉得有《红楼梦》这群演员的存在,他们一直都在陪他演《红楼梦》,也总因无人看懂该书,而伤心难过,进退两难,被人误解很受委屈。因此,他时常去安慰他们,劝导他们,不要他们有半点伤心半点难过。可是,他也知道他们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而已,因此,他又说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回中,还有两支《寄生草》……哎!“妆晨绣夜心无矣,对月临风恨有之!”
曹雪芹要写的文字,其实还躲在书上这些文字的背后的,我们必须透过这些文字才能看到那些躲在后面的文字,那些躲着的文字连成的,才是真正的《红楼梦》。正因为没有人看到真正的《红楼梦》,所以就没有人知道曹雪芹是在为百姓和政府“妆晨绣夜”,也没有人知道他是“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苕”。
现在,我完整的说个吧。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第五十回中的那枝红梅花。“这枝梅花只有两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
蟠螭:无角的龙。而我们映像中的龙都是有角的,因此,它是美中不足。在此,用它来比喻先帝,因为,先帝虽说是个好皇帝,可是,在他在位期间,还是有少数人在痛苦中度日,因此,他只能算是一个带有瑕疵的好皇帝,并不算完美。
僵蚓:冻僵了的蚯蚓。它只是冻僵了,并没有死,只要温暖了,它就会苏醒过来。在此,用来比喻当时的皇帝,因为,当时的皇帝是,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过,只要使他改变了,他就是个好皇帝。
孤削如笔:比喻的是,在这末世中,唯独只有曹雪芹一人挺身而出,写《红楼梦》来改变末世。
密聚如林:比喻的是通过《红楼梦》的唤醒,人民大众聚集在了一起。
花吐胭脂:比喻的是推翻了政府,取得了胜利。
香欺兰蕙:香,比喻的是新政策新制度。兰蕙,比喻的是先帝在位时使用的旧政策旧制度。也就是说新政策新制度,挤掉了旧政策旧制度。
“蟠螭,僵蚓,孤削如笔,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惠”(我很喜欢这盆盆景)。那么,先帝在位时,有哪些不足之处呢?这么说吧,《红楼梦》中追述到了唐朝,你就到唐朝去,挑挑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有哪些不足之处吧。你可能会说李世民在位期间,那么好,哪有什么不足之处呢?有的,贾元春不就挑到了吗?如果你挑不到,可以去问问她。(曹雪芹是借此机会,建议给人间来一次脱胎换骨)。虽说书中追述到了唐朝,但是他并不是从唐朝写起的,他只是一笔带过而已,就像第五回中的贾宝玉一样,他只是路过了“痴情司”、“结怨司
”、“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而来到了“薄命司”。也就是说,宝玉只是路过了古代,来到了当代。因为,要宝玉看的并不是古代的事,而要让他看到的是当代的事,眼下的事。
《红楼梦》中还有一条河,它就历史的长河,它的名字叫“湘江”,曹雪芹为什么不用长江黄河,或者别的河流来比喻呢?那是因为湘江的湘给芳香的香同音。因为,在那过去的岁月里,虽说也有人在痛苦中度日,可那是少数人,而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得非常非常的幸福。因此,这条历史的长河还是一条散发着醉人芳香的香河。不过,曹雪芹建议《红楼梦》事业的成功之时,也就是湘江的切流之日,因为我们不能再让它再继续流了。(这个,史湘云判词中有。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香欺兰蕙”、第一回中的“认他乡为故乡”、第十八回中的“《离魂》”、第七十八回中的“《离骚》”等。而第七十八回中的“招魂”和第十回中的那张药方上的“归身”等,刚好给这些相反:也就是还原以前的那种生活;也就是回到过去;也就是认故乡为故乡;也就是让湘江之水继续流。)扯远了,还是回来接着说那枝梅花,在此还有三首诗,它们分别得“红”字,得“梅”字,得“花”字。其实它们分别得的是“红”字,“楼”字,“梦”字。是的,它们得变,比如,黛玉葬花,其实她葬的也不是花。又比如第六十二回中的“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其实,这几句是最明显的,他是在说,对方的势力特别强大,我们要……“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这个对手不是那个对手,……)”这些句子,我不知道读者们是怎么解释的,我想,读者们最多也只能说出它们的出处,和它们在出处中的解释来吧。可是,曹雪芹引用了那些文字,连那些文字的解释也一并引用了吗?不一定吧。他们在此行这些酒令,并不是图好玩,寻开心。
要想看懂《红楼梦》,只有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吾辈推之为‘意淫’。”(引号中的文字见书本第五回)是的,这种方法还真的没有办法说,还真的说不出来。而且,也不是想学就学得会的,想用就用得了的。比如,第二十七回中的《葬花词》,可能你能解释,可是,不管你是怎么解释的,你那都是用“真淫”的方法去看的,你用“意淫”的方法去试试看它呢——不过,你是没有办法去试的。是的,只有用“意淫”的方法去看《红楼梦》,你才能看到真正的《红楼梦》。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红楼梦》,其实是空无一字的,因此,你必须把有字的《红楼梦》,看成无字的《红楼梦》。不过,这个只有我才能做到——好希望有人也能!
我得出的结论,如果只给文本中的一处两处吻合,那叫巧合,一回两回吻合,也算巧合,十回二十回吻合,还是算巧合,可我这是给前八十回都吻合,还算是巧合吗?——请各位《红楼梦》爱好者,千万千万不要断章取意,它们是一个整体,怎能独立解释呢?
再说一遍当时中国的情况吧,曹雪芹在第五回中是这样说的,他说当时的中国是:“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这段文字,在你们看来,它可能没有什么。
王开强
首先,请你把你脑袋中,所有与《红楼梦》有关的东西,全部格式化,再重新下载《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一本汉语词典,一并放进你的脑袋,与你的智慧融合在一起,再按下你脑袋的启动键,听我慢慢说——
我书读得少,脑袋又不太好使。因此,我只能用我这最简单的头脑,来理解这世人们认为最复杂的《红楼梦》。结果,通过书本前八十回中的文字,我看到了另一番模样——
好多人都说《红楼梦》写的是贾家兴衰史,也有人说写的是别的。可是,我说:都不是!
比如,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个爱情故事。那么,曹雪芹为什么会在书中设置这个宝黛爱情故事呢?原因之一是:不把宝钗嫁给宝玉,就气不死黛玉,黛玉不死,宝玉就不会出家,宝玉不出家,那群“虎兕”就达不到目的,因为宝玉总是妨碍着他们伸展手脚。其实,书中到处都是血,到处都是泪。只是因为你们没有看到《红楼梦》一书的“空”,所以也就没有看到它里面的“血”。这么说吧,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白骨如山忘姓氏,雨淋白骨血染草,狗哭狼嚎鬼守尸的悲惨景象。那么,曹雪芹写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他的目的就是:想通过《红楼梦》一书来唤醒大众儿女,拿起武器来在推翻政府的同时,将那些千百年来一直伤害着少数人们的那些旧制度一并废除掉,为世人们清理出一个冰清玉洁纤尘不染的洁白世界来,让世人们从此过上称心如意的美好生活,直到天荒地老。(你们只记得一无所有叫:干净;却忘了洁白无瑕也是:干净。)
曹雪芹写的是一个国家,并不是一个贾家,他只是借用了一个贾家来写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大清国。
书中张太医开了一张方子,这张方子是开对了的,只是抓药的人把药抓错了,准确的说,是把方子理解错了,因此,秦可卿必死无疑,你们可能会说,没抓错阿?是的,从表面上看是没错,可是,他要的是这张方子的背面,照背面抓药才对,才能治好可卿的病。也就是说读者们只看到了《红楼梦》的正面,却没有看到它的背面,而曹雪芹需要我们看懂的却正是它的背面。比如,这张方子中,药的重量,其实是指的人数。其中的“钱半”,指的是一个人和半个人,半个人指的是一个有待改变之人。其实这张方子,是《红楼梦》一书的缩影。《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为救国救民而给世人们开的一张方子,它“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它,“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因此,朝廷应该对它“莫失莫忘,(因为它可以帮朝廷)仙寿恒昌,”百姓应该对它“不离不弃,(因为它可以助百姓)芳龄永继。”你们可能会说,张太医开的这张方子,并没有这些功效。那是因为你们说的是方子的正面,也就是表面。而我说的是它的背面,因此,我说的给你们知道的就不一样了。你们是不会把《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风月宝鉴”、“通灵宝玉”,这三个联系起来想的,因为你们并不知道它们有联系。其实它们都是《红楼梦》一书的化身,第五十回中的那枝梅花,也是仿《红楼梦》一书制作而成的。这样的化身,书中还有很多。《红楼梦》是一部能使“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的怪书。是的,“大观园”也是仿《红楼梦》一书而筑成的。“大观园”是筑来邀人游赏的,希望人们在园中游赏时,能回头看一看政府对我们的恩,也低头想一想我们对政府的义。其实,修建“大观园”,是在取得胜利之后的事,也是红楼梦事业中,做的最后一件事。因此,此时是一片大好风光姹紫嫣红开遍。
再来说说秦可卿,其实,是贾瑞之死,导致了秦可卿之死。因为他们是演员和读者的关系。秦可卿是《红楼梦》的扮演者,贾瑞是《红楼梦》的读者。在此,写贾瑞之事,其实就是写秦可卿之死的原因。只不过曹雪芹没有用文字叙述,而是把它编成故事演了出来而已(就是书本上的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因此,请别说秦可卿的情节在此突然停了,而贾瑞的事突然在此横插一杠。“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其实就是:贾天祥正看《红楼梦》。秦可卿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还把她最后的余光献给了人间,也就是:给凤姐托了个梦。可是,梦中之话,有谁听懂了呢?秦可卿是为《红楼梦》而献身的,因此,她是朝廷的功臣,百姓的救星。所以,封了她“龙禁尉”。也正因此,她才得到了众人那样的评价,受到了那样的待遇。其实,现实中的秦可卿的地位,是那么的低贱,可是,曹雪芹为什么会选她死呢?她这一死,就把她的地位提高到了极点。曹雪芹这样做,其实是在向我们暗示了一段话,他是在对我们说:“一个人不管你做过什么,出生怎样,只要你加入到了《红楼梦》的队伍,你就会受到众人的爱戴,得到众人的赞赏,死后也会光宗耀祖,流芳百世。”——这也是为什么曹雪芹要把秦可卿的故事删除了,而改成了写秦可卿演员的故事的原因。
书本的第一回是笼统的《红楼梦》,也是引子。第二回第三回第四回都是做示范。第五回是导游《红楼梦》。第六回,才是《红楼梦》的正式开始,那么,我们就给板儿一样,随着刘姥姥一同进入吧……顺便说一句,刘姥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她是一个即可怜又可恨的人,其实她并没有错,只不过别人利用了她的纯朴和善良,把她当做枪使了而已。(你不明白她有什么利用价值,第一回中的那句“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的就是她。)也就是她,害得妙玉不得不又重新踏入了红尘。
《红楼梦》里写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同的是,它不象其它作品一样,会有醒目的字眼,比如“想起过去”或者“那是某年某月的事”等字眼,让读者一看便知,可是《红楼梦》中并没有这些,曹雪芹直接就写内容了。书中不仅写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他还是书里书外一起写的,作者扮演者读者一起写的,本书中有正篇外篇和附篇,这,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只要你是本书的有缘人,就会看到内容,只要看到了内容,自然也就知道此节属于哪类了。比如,第二十二回中的“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续道“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几句说的是:
你们这群《红楼梦》演员可以证明**雪芹是在救国救民,我也可以证明你们是在救国救民。可是,你们并不存在,你们只是我幻想出来的而已,说白了,其实是我自己的心证明意,意证明心罢了。难道真的是没有有利的证据吗?不,这《红楼梦》可以告诉他们足够的证据。可是,没有人可以说出证据,这却又正是《红楼梦》在这个世上的立足之境。黛玉续道:没有立足之境,那才好呢,那才是干净呢!
在这回中还有“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曹雪芹引用这些做什么呢?因为曹雪芹总觉得有《红楼梦》这群演员的存在,他们一直都在陪他演《红楼梦》,也总因无人看懂该书,而伤心难过,进退两难,被人误解很受委屈。因此,他时常去安慰他们,劝导他们,不要他们有半点伤心半点难过。可是,他也知道他们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而已,因此,他又说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回中,还有两支《寄生草》……哎!“妆晨绣夜心无矣,对月临风恨有之!”
曹雪芹要写的文字,其实还躲在书上这些文字的背后的,我们必须透过这些文字才能看到那些躲在后面的文字,那些躲着的文字连成的,才是真正的《红楼梦》。正因为没有人看到真正的《红楼梦》,所以就没有人知道曹雪芹是在为百姓和政府“妆晨绣夜”,也没有人知道他是“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苕”。
现在,我完整的说个吧。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第五十回中的那枝红梅花。“这枝梅花只有两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
蟠螭:无角的龙。而我们映像中的龙都是有角的,因此,它是美中不足。在此,用它来比喻先帝,因为,先帝虽说是个好皇帝,可是,在他在位期间,还是有少数人在痛苦中度日,因此,他只能算是一个带有瑕疵的好皇帝,并不算完美。
僵蚓:冻僵了的蚯蚓。它只是冻僵了,并没有死,只要温暖了,它就会苏醒过来。在此,用来比喻当时的皇帝,因为,当时的皇帝是,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过,只要使他改变了,他就是个好皇帝。
孤削如笔:比喻的是,在这末世中,唯独只有曹雪芹一人挺身而出,写《红楼梦》来改变末世。
密聚如林:比喻的是通过《红楼梦》的唤醒,人民大众聚集在了一起。
花吐胭脂:比喻的是推翻了政府,取得了胜利。
香欺兰蕙:香,比喻的是新政策新制度。兰蕙,比喻的是先帝在位时使用的旧政策旧制度。也就是说新政策新制度,挤掉了旧政策旧制度。
“蟠螭,僵蚓,孤削如笔,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惠”(我很喜欢这盆盆景)。那么,先帝在位时,有哪些不足之处呢?这么说吧,《红楼梦》中追述到了唐朝,你就到唐朝去,挑挑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有哪些不足之处吧。你可能会说李世民在位期间,那么好,哪有什么不足之处呢?有的,贾元春不就挑到了吗?如果你挑不到,可以去问问她。(曹雪芹是借此机会,建议给人间来一次脱胎换骨)。虽说书中追述到了唐朝,但是他并不是从唐朝写起的,他只是一笔带过而已,就像第五回中的贾宝玉一样,他只是路过了“痴情司”、“结怨司
”、“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而来到了“薄命司”。也就是说,宝玉只是路过了古代,来到了当代。因为,要宝玉看的并不是古代的事,而要让他看到的是当代的事,眼下的事。
《红楼梦》中还有一条河,它就历史的长河,它的名字叫“湘江”,曹雪芹为什么不用长江黄河,或者别的河流来比喻呢?那是因为湘江的湘给芳香的香同音。因为,在那过去的岁月里,虽说也有人在痛苦中度日,可那是少数人,而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得非常非常的幸福。因此,这条历史的长河还是一条散发着醉人芳香的香河。不过,曹雪芹建议《红楼梦》事业的成功之时,也就是湘江的切流之日,因为我们不能再让它再继续流了。(这个,史湘云判词中有。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香欺兰蕙”、第一回中的“认他乡为故乡”、第十八回中的“《离魂》”、第七十八回中的“《离骚》”等。而第七十八回中的“招魂”和第十回中的那张药方上的“归身”等,刚好给这些相反:也就是还原以前的那种生活;也就是回到过去;也就是认故乡为故乡;也就是让湘江之水继续流。)扯远了,还是回来接着说那枝梅花,在此还有三首诗,它们分别得“红”字,得“梅”字,得“花”字。其实它们分别得的是“红”字,“楼”字,“梦”字。是的,它们得变,比如,黛玉葬花,其实她葬的也不是花。又比如第六十二回中的“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其实,这几句是最明显的,他是在说,对方的势力特别强大,我们要……“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这个对手不是那个对手,……)”这些句子,我不知道读者们是怎么解释的,我想,读者们最多也只能说出它们的出处,和它们在出处中的解释来吧。可是,曹雪芹引用了那些文字,连那些文字的解释也一并引用了吗?不一定吧。他们在此行这些酒令,并不是图好玩,寻开心。
要想看懂《红楼梦》,只有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吾辈推之为‘意淫’。”(引号中的文字见书本第五回)是的,这种方法还真的没有办法说,还真的说不出来。而且,也不是想学就学得会的,想用就用得了的。比如,第二十七回中的《葬花词》,可能你能解释,可是,不管你是怎么解释的,你那都是用“真淫”的方法去看的,你用“意淫”的方法去试试看它呢——不过,你是没有办法去试的。是的,只有用“意淫”的方法去看《红楼梦》,你才能看到真正的《红楼梦》。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红楼梦》,其实是空无一字的,因此,你必须把有字的《红楼梦》,看成无字的《红楼梦》。不过,这个只有我才能做到——好希望有人也能!
我得出的结论,如果只给文本中的一处两处吻合,那叫巧合,一回两回吻合,也算巧合,十回二十回吻合,还是算巧合,可我这是给前八十回都吻合,还算是巧合吗?——请各位《红楼梦》爱好者,千万千万不要断章取意,它们是一个整体,怎能独立解释呢?
再说一遍当时中国的情况吧,曹雪芹在第五回中是这样说的,他说当时的中国是:“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这段文字,在你们看来,它可能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