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没结束,待在家里出不去,没事又第三遍看看《城市24小时·郑州》。
看后,依旧认为此片做的很一般。
首先,历史文化淡薄,发展脉络不清晰,定位模糊——没能展现郑州鼎立中原的文化,没能再现郑州近代发展面貌。如:“郑州是一个模糊的城市”,最后结束语更是差劲:“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比之武汉拍的差了很多。
武汉以出土曾侯乙编钟来说明其历史的厚重与精湛,以认真有序的工人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为切入点来展现武汉城市精神,而河南许多更精湛的历史文化被割舍,素材表现也不尽人意。有吧友认为:“总结一下就是扛大包,打工仔,火车货,低端饮食,土不拉几。”这个评价可以说比较到位。
这些以忙碌和贫穷为符号的表现,体现了拍摄者对郑州这座城市认知的局限性。
反观武汉,其定位“是坚韧不拔个性和处变不惊的精神”,郑州却欠缺代表精神,“是火车拉来的”“一个模糊的城市”,“最大的网吧”,郑州的“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这种把郑州不能定位和定位不准的片子,很难体现城市精神。
当初我的评价受到大多数吧友反对,就连此片参与拍摄的人员也来凑热闹,但他们只喜欢听那些赞扬的。
此篇采访的郑州老人,仅仅是60代中期出生的西郊国棉四厂外来的工人后裔,把郑州西郊说成郑州发展的原点,这是不完整也不准确的说辞。对于铭功路小学的描述,戏剧内容占了很大篇幅,尽管很感动人。
再看武汉,以武汉大学和科技园光谷为城市表现重点,创业、进取、竞争与未来为城市表现精神,每天都会有创意者出现,也有失败者。即便娱乐,郑州人最多的去网吧打游戏,武汉人是去东湖玩水,场面就不一样。即便夜生活他们也是一种高档娱乐场所。即便代表草根城市的夜市小吃,武汉坦然潇洒地称之为“没落了”而依旧表现出一种欢快情绪。这种环境的对比郑州完全不在层次,郑州人玩网吧、打游戏的无所事事,又怎么吸引国内外到郑州来投资呢?因此两者境界高下立判。
把郑州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只看到一个世纪的历史。没错,在旧中国被推翻之后,百业待兴,郑州确实显得很小。但历史上,郑州却绝非默默无闻。商城遗址见证了郑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定位:经商大都市!
即3600年前商朝在此建都,中心城区现在依然保留着7公里长的商代城墙遗址,也是最早最大的商代遗址。
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管国、郑国、韩国也先后建都郑州地区。
西周时(前1046年―前771年),郑州是管叔的封地,名曰管国。战国至秦汉时期,改称为管县。
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朝在此设州(即郑州)。有记载把郑邑命为郑州的,最早是从隋朝开始。
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州、县二级制,并将荥州改名为郑州。
唐朝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郑州管城。
隋开皇元年(581年),改荥州为郑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从郑州分出管州。
唐初武德四年(621年),从郑州分出管城。
宋朝,建都开封,郑州被降为郑县。
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清末,郑州为郑县。 贞观七年(633年)郑州从武牢移治管城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郑州为荥阳郡,仍治管城县。
开明元年(619年),太尉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
清朝时郑州也叫郑县。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
一九二八年当时国民政府将郑县改名为郑州。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迁移郑州。
我认为那些拍片和编辑的水平有待提高,多走访老人和专家学者,在重要的地理位置“中”字上做文章,在“商”字上去探索,在努力上做表现,而不是一个“模糊”到“···都在寻找方向”未来的茫然的省会城市形象。否则,就很难定位郑州,也不能带来理想的社会影响力效应。
当然,《郑州》也不是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譬如对郑州人那种勤劳、刻苦、坚强的人格表现,还是极富感染力的。
看后,依旧认为此片做的很一般。
首先,历史文化淡薄,发展脉络不清晰,定位模糊——没能展现郑州鼎立中原的文化,没能再现郑州近代发展面貌。如:“郑州是一个模糊的城市”,最后结束语更是差劲:“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比之武汉拍的差了很多。
武汉以出土曾侯乙编钟来说明其历史的厚重与精湛,以认真有序的工人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为切入点来展现武汉城市精神,而河南许多更精湛的历史文化被割舍,素材表现也不尽人意。有吧友认为:“总结一下就是扛大包,打工仔,火车货,低端饮食,土不拉几。”这个评价可以说比较到位。
这些以忙碌和贫穷为符号的表现,体现了拍摄者对郑州这座城市认知的局限性。
反观武汉,其定位“是坚韧不拔个性和处变不惊的精神”,郑州却欠缺代表精神,“是火车拉来的”“一个模糊的城市”,“最大的网吧”,郑州的“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这种把郑州不能定位和定位不准的片子,很难体现城市精神。
当初我的评价受到大多数吧友反对,就连此片参与拍摄的人员也来凑热闹,但他们只喜欢听那些赞扬的。
此篇采访的郑州老人,仅仅是60代中期出生的西郊国棉四厂外来的工人后裔,把郑州西郊说成郑州发展的原点,这是不完整也不准确的说辞。对于铭功路小学的描述,戏剧内容占了很大篇幅,尽管很感动人。
再看武汉,以武汉大学和科技园光谷为城市表现重点,创业、进取、竞争与未来为城市表现精神,每天都会有创意者出现,也有失败者。即便娱乐,郑州人最多的去网吧打游戏,武汉人是去东湖玩水,场面就不一样。即便夜生活他们也是一种高档娱乐场所。即便代表草根城市的夜市小吃,武汉坦然潇洒地称之为“没落了”而依旧表现出一种欢快情绪。这种环境的对比郑州完全不在层次,郑州人玩网吧、打游戏的无所事事,又怎么吸引国内外到郑州来投资呢?因此两者境界高下立判。
把郑州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只看到一个世纪的历史。没错,在旧中国被推翻之后,百业待兴,郑州确实显得很小。但历史上,郑州却绝非默默无闻。商城遗址见证了郑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定位:经商大都市!
即3600年前商朝在此建都,中心城区现在依然保留着7公里长的商代城墙遗址,也是最早最大的商代遗址。
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管国、郑国、韩国也先后建都郑州地区。
西周时(前1046年―前771年),郑州是管叔的封地,名曰管国。战国至秦汉时期,改称为管县。
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朝在此设州(即郑州)。有记载把郑邑命为郑州的,最早是从隋朝开始。
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州、县二级制,并将荥州改名为郑州。
唐朝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郑州管城。
隋开皇元年(581年),改荥州为郑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从郑州分出管州。
唐初武德四年(621年),从郑州分出管城。
宋朝,建都开封,郑州被降为郑县。
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清末,郑州为郑县。 贞观七年(633年)郑州从武牢移治管城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郑州为荥阳郡,仍治管城县。
开明元年(619年),太尉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
清朝时郑州也叫郑县。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
一九二八年当时国民政府将郑县改名为郑州。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迁移郑州。
我认为那些拍片和编辑的水平有待提高,多走访老人和专家学者,在重要的地理位置“中”字上做文章,在“商”字上去探索,在努力上做表现,而不是一个“模糊”到“···都在寻找方向”未来的茫然的省会城市形象。否则,就很难定位郑州,也不能带来理想的社会影响力效应。
当然,《郑州》也不是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譬如对郑州人那种勤劳、刻苦、坚强的人格表现,还是极富感染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