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即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之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锦纸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性。
1.装裱分类
原裱:把新画好的画按一般的装裱程序进行装裱。
重新装裱:对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导致书画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等现象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2.步骤概述
装裱工艺大致可分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许多小的工序。第一部分为定型备料,包括制浆糊、托复褙、托染绫绢等。第二部分上浆托纸,包括调试浆水、配托纸、润画心、上浆托纸、刷浆口、上墙绷平晾干。第三部分裁画心、下料,包括画心下墙,取正方裁、量裁镶嵌材料。第四部分画心与镶嵌材料的组合、定型,包括镶局、镶牙子、镶边、镶天头地脚、卷边或沿边、上钉角等。第五部分复画上背,包括配复背纸、裱件的闷水润性,刷复裱上画和排平,加辅料、上墙、绷平。第六部分最后完成,包括下墙、打蜡、剪边、装天地杆轴,挂网结带。[1]由于装裱的类别和款式不同,它们的工序材料也各有差异,而每个装裱师的经验、习惯手法各异,各自的操作方法也不尽相同,装裱艺术又是一门工艺性强的专门技术,而且需要实际操作,反复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这里只能简要谈几种最基本的、简单易行能自己动手托裱的方法。
3.工具材料
工具:裁刀,用于裁切纸、绢、绫、锦的材料和挖配、裁画心及修补破洞。其刀刃锋利平直,呈马蹄形,又名马蹄刀。裁板,用于裁切之垫,多以质细纹直的椴木、银杏木或柳木为之。裁尺,用于裁切画心材料时作界尺之用,多用楠木、杉木制成。棕刷,用树棕编扎制成,有南、北方之分,前者小且薄,后者大而厚。排笔,由几支乃至20余支羊毫笔并排扎接而成,用于刷浆糊。竹启子,用大毛竹制成,呈剑形,前部薄而光滑,尖端半圆形,后部粗厚。针锥,用于扎眼、转边和排毛等。砑石,用以砑磨画背,以质细光滑的鹅卵石为之。另外还有浆油纸,水油纸等。
材料:纸,多用生宣纸,一般用作托画心,托绫绢或配覆背等。绢,是平纹织物,用蚕丝织成,有粗细之分。绫,亦用蚕丝织成,并织有各种图案,多用于裱幅的天头、地头、隔水等。锦,丝织物,多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多用作手卷包首、册页封面、轴幅锦眉和边框等。浆糊,托裱所需的粘合剂。用去掉筋麸皮的淀粉或上好面粉打成,打浆时需放入适量明矾,以防以后虫蛀。颜料,即国画颜料,用于染制纸、绢、绫及为破损的画心补色等。胶矾水,用胶和明矾及水三者混合而成,用于加固裱件的色彩和纸绢质地。轴头,用在挂轴式和手卷式的装裱中。前者多用紫檀木、红木、花梨、瓷、象牙、角、金属等制成,呈蘑菇头等形状,安装在地杆的两端,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便于画卷悬挂。后者常用象牙、瓷及金属等材料为主,圆形装于卷尾的上下两端。画杆,分天杆、地杆,以杉木为主,要求平直,其中地杆要一定重量。绳、带、用于捆扎别紧裱物。另外还须备有一些化学药品,加高锰酸钾、草酸、过氧化氢、丙酮、乙醚等,用于清除霉迹、污迹等。
4.方式
方式: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稼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装潢志》,清代周二学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国系统论述装裱的专门著作。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装裱也一是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书画作成一经装裱、便觉神采墨妙而成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赏心悦月。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册页和片。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明代周嘉胄所著《装裱志》,清代周二学所著《一角篇》及现代冯鹏生所著《中国书画装裱概说》杜子熊所著《中国书画装裱》;都是系统论述书画装裱的专门著作。
宣和装:又称“宋式裱”。是北宋徽宗(赵佶)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号(公元1119—1125年)而得名。此种样式、是裱条中最复杂的一种。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梁思闵《芦汀密雪图卷》,其天头用绫、瓣后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加画本身共五段。北京房山装裱中心1303111159谢谢大家
1.装裱分类
原裱:把新画好的画按一般的装裱程序进行装裱。
重新装裱:对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导致书画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等现象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2.步骤概述
装裱工艺大致可分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许多小的工序。第一部分为定型备料,包括制浆糊、托复褙、托染绫绢等。第二部分上浆托纸,包括调试浆水、配托纸、润画心、上浆托纸、刷浆口、上墙绷平晾干。第三部分裁画心、下料,包括画心下墙,取正方裁、量裁镶嵌材料。第四部分画心与镶嵌材料的组合、定型,包括镶局、镶牙子、镶边、镶天头地脚、卷边或沿边、上钉角等。第五部分复画上背,包括配复背纸、裱件的闷水润性,刷复裱上画和排平,加辅料、上墙、绷平。第六部分最后完成,包括下墙、打蜡、剪边、装天地杆轴,挂网结带。[1]由于装裱的类别和款式不同,它们的工序材料也各有差异,而每个装裱师的经验、习惯手法各异,各自的操作方法也不尽相同,装裱艺术又是一门工艺性强的专门技术,而且需要实际操作,反复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这里只能简要谈几种最基本的、简单易行能自己动手托裱的方法。
3.工具材料
工具:裁刀,用于裁切纸、绢、绫、锦的材料和挖配、裁画心及修补破洞。其刀刃锋利平直,呈马蹄形,又名马蹄刀。裁板,用于裁切之垫,多以质细纹直的椴木、银杏木或柳木为之。裁尺,用于裁切画心材料时作界尺之用,多用楠木、杉木制成。棕刷,用树棕编扎制成,有南、北方之分,前者小且薄,后者大而厚。排笔,由几支乃至20余支羊毫笔并排扎接而成,用于刷浆糊。竹启子,用大毛竹制成,呈剑形,前部薄而光滑,尖端半圆形,后部粗厚。针锥,用于扎眼、转边和排毛等。砑石,用以砑磨画背,以质细光滑的鹅卵石为之。另外还有浆油纸,水油纸等。
材料:纸,多用生宣纸,一般用作托画心,托绫绢或配覆背等。绢,是平纹织物,用蚕丝织成,有粗细之分。绫,亦用蚕丝织成,并织有各种图案,多用于裱幅的天头、地头、隔水等。锦,丝织物,多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多用作手卷包首、册页封面、轴幅锦眉和边框等。浆糊,托裱所需的粘合剂。用去掉筋麸皮的淀粉或上好面粉打成,打浆时需放入适量明矾,以防以后虫蛀。颜料,即国画颜料,用于染制纸、绢、绫及为破损的画心补色等。胶矾水,用胶和明矾及水三者混合而成,用于加固裱件的色彩和纸绢质地。轴头,用在挂轴式和手卷式的装裱中。前者多用紫檀木、红木、花梨、瓷、象牙、角、金属等制成,呈蘑菇头等形状,安装在地杆的两端,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便于画卷悬挂。后者常用象牙、瓷及金属等材料为主,圆形装于卷尾的上下两端。画杆,分天杆、地杆,以杉木为主,要求平直,其中地杆要一定重量。绳、带、用于捆扎别紧裱物。另外还须备有一些化学药品,加高锰酸钾、草酸、过氧化氢、丙酮、乙醚等,用于清除霉迹、污迹等。
4.方式
方式: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稼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装潢志》,清代周二学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国系统论述装裱的专门著作。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装裱也一是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书画作成一经装裱、便觉神采墨妙而成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赏心悦月。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册页和片。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明代周嘉胄所著《装裱志》,清代周二学所著《一角篇》及现代冯鹏生所著《中国书画装裱概说》杜子熊所著《中国书画装裱》;都是系统论述书画装裱的专门著作。
宣和装:又称“宋式裱”。是北宋徽宗(赵佶)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号(公元1119—1125年)而得名。此种样式、是裱条中最复杂的一种。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梁思闵《芦汀密雪图卷》,其天头用绫、瓣后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加画本身共五段。北京房山装裱中心1303111159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