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大学生人数增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央政府为了抵御金融风暴的影响,采取了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高校扩招成了挽救经济的一剂良方。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还有什么东西是普通老百姓愿意花钱买的?
答:教育。
1998年,我国大学应届招生100万人,近几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700多万。
2000年,我们大专院校一共1000多所,现在已经超过2500所了。
上大学从那时候开始,就不那么困难了,但区别是上一流大学还是二流大学。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最早赋予大学文凭价值的那一批大学,成了一流大学,而那时的大专、中专,慢慢成为了二流大学。慢慢的,主要以一流二流大学的独立学院为名义来招生的三本院校也开始遍地开花。
经济学理论中的供需关系在劳动力需求市场依旧可行。
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自然而言,大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廉价,越来越不值钱。
而同类文凭的泛滥,必然导致它实现不了预期的选拔人才的功能。
于是同样是本科文凭里,用人单位依然要仔细区分毕业的学校,是985还是211,是一本还是二本。更多人开始考研、读博,却不是为了去做学术研究,而是增加职业竞争力。
原本属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光环,分散留存在了金字塔尖的一流名校名下。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央政府为了抵御金融风暴的影响,采取了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高校扩招成了挽救经济的一剂良方。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还有什么东西是普通老百姓愿意花钱买的?
答:教育。
1998年,我国大学应届招生100万人,近几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700多万。
2000年,我们大专院校一共1000多所,现在已经超过2500所了。
上大学从那时候开始,就不那么困难了,但区别是上一流大学还是二流大学。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最早赋予大学文凭价值的那一批大学,成了一流大学,而那时的大专、中专,慢慢成为了二流大学。慢慢的,主要以一流二流大学的独立学院为名义来招生的三本院校也开始遍地开花。
经济学理论中的供需关系在劳动力需求市场依旧可行。
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自然而言,大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廉价,越来越不值钱。
而同类文凭的泛滥,必然导致它实现不了预期的选拔人才的功能。
于是同样是本科文凭里,用人单位依然要仔细区分毕业的学校,是985还是211,是一本还是二本。更多人开始考研、读博,却不是为了去做学术研究,而是增加职业竞争力。
原本属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光环,分散留存在了金字塔尖的一流名校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