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偃师二里头,一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
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16日电(记者桂娟)
前不久,“华夏第一都”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云集了70多位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及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邀请,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也是二里头遗址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举办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专家最后形成的“意见书”中说:“建议尽早启动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作为夏商都城遗址群,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中国学者的夏文化之梦
为了迎接专家的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二里头工作队的二层小楼装扮一新,“华夏第一邦都”的大碑,也在工作队门口竖起,等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为其揭碑。
在专家眼里,这是一块份量很重的石碑,因为在二里头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下,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十九至十六世纪(前3850年--前3550年),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过夏的繁荣和夏商王朝更替的风云变幻。但这一民族的久远记忆,却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黯淡模糊,人们甚至怀疑这一段辉煌是否曾经有过,夏王朝与夏文化成为国人心中一个拂之不去的梦想。
在工作队二楼几间文物库房,整整齐齐摆放着近年来在这里出土的珍贵文物:青铜器、陶器、绿松石龙牌、原始白瓷、海贝做成的精美饰品、、、每一件文物都显得弥足珍贵,甚至用萝筐装起的碎陶片,在专家眼里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他们驻足良久,小心地抚摸陶片上的花纹。正是这些珍贵文物和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记录着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艰难而倍受世界考古界瞩目的寻找夏王朝的漫长历程。上个世纪,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夏王朝存在的证据,成了近半年世纪中国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从此被纳入学者的视线。这是首次明确以探索夏文化为学术目标所进行的田野考古工作。以此为标志,中国考古学界开始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的时期。
此后,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它是一处早于郑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规模的遗址,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
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其中最大的悬念是: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争论的焦点还集中在对二里头文化性质即所属族属与朝代的认识,归纳起来也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认为二里头文化前期为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后期为早商文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20年前提出“二里头一到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观点时,著名的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孤军奋战,现在,他当年的这种“异说”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年届80邹衡先生说,“夏的存在与否,在国际学术上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
二里头:一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
在皓发白首的专家群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显得年轻而有活力。正是这位在世纪之交接任队长的年轻博士,用他的城市(都邑)考古学理念,给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迎来了转型和振兴。这种理念着重于遗址的范围与城市布局、城郭遗迹的寻找、礼制建筑的发掘、中心遗址与周围其他聚落的关系等。
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16日电(记者桂娟)
前不久,“华夏第一都”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云集了70多位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及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邀请,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也是二里头遗址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举办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专家最后形成的“意见书”中说:“建议尽早启动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作为夏商都城遗址群,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中国学者的夏文化之梦
为了迎接专家的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二里头工作队的二层小楼装扮一新,“华夏第一邦都”的大碑,也在工作队门口竖起,等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为其揭碑。
在专家眼里,这是一块份量很重的石碑,因为在二里头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下,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十九至十六世纪(前3850年--前3550年),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过夏的繁荣和夏商王朝更替的风云变幻。但这一民族的久远记忆,却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黯淡模糊,人们甚至怀疑这一段辉煌是否曾经有过,夏王朝与夏文化成为国人心中一个拂之不去的梦想。
在工作队二楼几间文物库房,整整齐齐摆放着近年来在这里出土的珍贵文物:青铜器、陶器、绿松石龙牌、原始白瓷、海贝做成的精美饰品、、、每一件文物都显得弥足珍贵,甚至用萝筐装起的碎陶片,在专家眼里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他们驻足良久,小心地抚摸陶片上的花纹。正是这些珍贵文物和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记录着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艰难而倍受世界考古界瞩目的寻找夏王朝的漫长历程。上个世纪,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夏王朝存在的证据,成了近半年世纪中国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从此被纳入学者的视线。这是首次明确以探索夏文化为学术目标所进行的田野考古工作。以此为标志,中国考古学界开始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的时期。
此后,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它是一处早于郑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规模的遗址,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
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其中最大的悬念是: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争论的焦点还集中在对二里头文化性质即所属族属与朝代的认识,归纳起来也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认为二里头文化前期为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后期为早商文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20年前提出“二里头一到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观点时,著名的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孤军奋战,现在,他当年的这种“异说”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年届80邹衡先生说,“夏的存在与否,在国际学术上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
二里头:一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
在皓发白首的专家群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显得年轻而有活力。正是这位在世纪之交接任队长的年轻博士,用他的城市(都邑)考古学理念,给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迎来了转型和振兴。这种理念着重于遗址的范围与城市布局、城郭遗迹的寻找、礼制建筑的发掘、中心遗址与周围其他聚落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