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key吧 关注:13贴子:1,064
  • 2回复贴,共1

洛阳偃师二里头,一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洛阳偃师二里头,一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

 
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16日电(记者桂娟)
前不久,“华夏第一都”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云集了70多位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及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邀请,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也是二里头遗址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举办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专家最后形成的“意见书”中说:“建议尽早启动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作为夏商都城遗址群,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中国学者的夏文化之梦 
为了迎接专家的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二里头工作队的二层小楼装扮一新,“华夏第一邦都”的大碑,也在工作队门口竖起,等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为其揭碑。 
在专家眼里,这是一块份量很重的石碑,因为在二里头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下,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十九至十六世纪(前3850年--前3550年),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过夏的繁荣和夏商王朝更替的风云变幻。但这一民族的久远记忆,却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黯淡模糊,人们甚至怀疑这一段辉煌是否曾经有过,夏王朝与夏文化成为国人心中一个拂之不去的梦想。 
在工作队二楼几间文物库房,整整齐齐摆放着近年来在这里出土的珍贵文物:青铜器、陶器、绿松石龙牌、原始白瓷、海贝做成的精美饰品、、、每一件文物都显得弥足珍贵,甚至用萝筐装起的碎陶片,在专家眼里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他们驻足良久,小心地抚摸陶片上的花纹。正是这些珍贵文物和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记录着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艰难而倍受世界考古界瞩目的寻找夏王朝的漫长历程。上个世纪,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夏王朝存在的证据,成了近半年世纪中国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从此被纳入学者的视线。这是首次明确以探索夏文化为学术目标所进行的田野考古工作。以此为标志,中国考古学界开始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的时期。 
此后,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它是一处早于郑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规模的遗址,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 
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其中最大的悬念是: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争论的焦点还集中在对二里头文化性质即所属族属与朝代的认识,归纳起来也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认为二里头文化前期为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后期为早商文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20年前提出“二里头一到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观点时,著名的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孤军奋战,现在,他当年的这种“异说”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年届80邹衡先生说,“夏的存在与否,在国际学术上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 

二里头:一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 
在皓发白首的专家群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显得年轻而有活力。正是这位在世纪之交接任队长的年轻博士,用他的城市(都邑)考古学理念,给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迎来了转型和振兴。这种理念着重于遗址的范围与城市布局、城郭遗迹的寻找、礼制建筑的发掘、中心遗址与周围其他聚落的关系等。 



1楼2005-11-17 01:54回复
    几年来,二里头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廓清了遗址的实有范围,找到了遗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还发现了宫城城垣,证实了宫城的存在。此处,还揭露部分二里头二、三、四期的宫殿建筑基址,并发现一些有关遗址布局的新线索,获得一些包括大型绿松石镶嵌龙在内的珍贵文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用这样的语言评价新的考古发现:新发现证明这是一处经过缜密规划、布局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判明,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渊源具有重大的标尺性意义,为人们研究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国早期城市与宫室制度、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的形成等课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说起二里头,许宏喜欢用五个“中国之最”来形容:这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把二里头遗址放到其出现前后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的每一项发现都牵动人心,并有理由相信,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还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之最出土”,对未来,许宏充满自信,“殷墟的发现曾震惊了世界,有理由相信,二里头将像20世纪的殷墟一样,引领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辉煌。” 
    约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这一千多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急剧动荡的社会大变革。这一变革可以用文明化、国家化或社会复杂化来概括,作为中华文明最早阶段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文明,即诞生肇始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一个大的分水岭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此时,数百年异彩纷呈的中原周边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先后走向衰落;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覆盖广大地域的核心文化,即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典型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了各地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为依托而迅速崛起。二里头时代的到来,这一多中心的状况即宣告终结,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在华夏文明早期发展的进程中,二里头时代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这是一个华夏文化结束多元、进入一体化的文明阶段的时代,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格局正式形成的时代。可以说,二里头时代的历史意义远远超出了“夏代”的范畴,而给予后世的中华文明以深远的影响。 

    用更开放的视野研究古代文明
    二里头新的考古发现,使一度归于沉寂的中国考古界关于夏商分界的讨论重新出现新的兴奋点,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二里头文化与夏商文化的关系问题,持不同观点的学者都能从新发现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这完全是两个声音,但有一点值得放心,无论持什么观点,没有人怀疑新发现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 
    “从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许宏说,但作为都城的二里头,它的内涵布局及其演变过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后人们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与组织结构、它的族属国别以及人地关系等诸多课题,目前还只是粗线条的把握。就其族属和国别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问题的最终解明,仍有待于带有较多历史信息的内证性遗存比如文字的发现。 
    让人感到兴奋的是,海外学者和中青年学者不再只是关注王朝史和改朝换代的政治史,更多地是从遗址的遗迹、遗物本身中发掘出更多的信息,更看重考古学本体的研究和大的文化态势的把握,视野更为开放。此外,除传统的历史学、考古学专家以外,研究环境、人地关系、测年、金属、玉石器,甚至包括研究艺术史的专家,也纷至沓来,人们从更多的角度看待二里头。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宋豫秦说,自二里头以来,在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十几个朝代先后在洛阳建都,这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从环境学的角度看,说明这里的生存环境很优越,是被古人认为是“天下之中,”而过去我们对这种现象的关注非常欠缺,解释不够。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陈芳妹说,二里头让她发现了社会艺术史研究的新线索,观察到了人类文明的脚步,也看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促进。庞大的宫殿、用绿松石、贝壳做成的精美的工艺品,其背后代表了人的活动、人与自然的对话,说明二里头已经是进入城市状态的艺术形式,当时的人们拥有技术、能够很好地使用资源,并学会用外在的资源装点自己,创造了与众不同的艺术。 
    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江雨德说,中国历史究竟是三千年还是五千年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二里头发掘出如此众多的精品文物和大型宫殿遗址,充分说明了当时的中华文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让他感到震撼不已。(完) 
    


    2楼2005-11-17 01:54
    回复
      好的帖子还是会被人发现的哦。哈哈。鼎!


      3楼2005-12-14 2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