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逛老街了,感觉周边的老街要么拆掉了,要么变成新街了。近日看到一朋友发的照片,是郭巷老街的,看上去还是有点踪迹可以寻觅,所以4月下旬也去了一趟,确实拆得差不多了,不过几座桥保存得还可以。我从西头进去,经过红板桥,老街中段有一座南北跨的老桥是泰安桥,再往前是一座双曲拱桥“工农桥”,与泰安桥一样是南北向的,走到最东面,有个老人告诉我过不去了,远处可见有座小桥据说是“青龙桥”。还有与市河交叉的小浜上也有桥,远处拍了一下,没有近前去看。回来后上网查询了一下,得到如下内容:
小镇的结构很简单,就是一条老街、五六条弄堂、一条市河、六七座不同时期的桥梁。
老街呈东西走向,长406米,宽度一般也就2米多,最窄的地方只有1米半左右,小轿车都开不过去。老街北侧是居民们的主房,一般都有三四进;南侧大多是与主房对应的下岸房屋;再南侧是宽阔的市河(郭街河),宽度一般在12—16米。
听人说,20世纪70年代前,老街南北两侧的房屋都基本从最东面连到最西面。老街上方基本都搭有过街凉篷,下雨下雪天走在街上都不用担心淋湿、受冻。后来下岸的房屋被大量拆除,如今已所剩无几。过街凉篷也被陆续拆除,他读小学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初)还看到一处这样的建筑,现在是完全没有了。
其实,小镇原来还有条东西向的南街,通过南北向的苏家弄连接老街。可惜南街发育并不充分,最后也就没能成市。
郭巷小镇外围原先有个行政村叫双浜村,说是因为有东浜(在老街中段向南伸出)和西浜(在老街西段向西南伸出)而得名,其实双浜村还有好几条浜,比如一条在老街东段向北伸出,通往马村自然村;一条在老街北面,也呈东西向,西段连着西栅口,老街西段的民房基本就被夹在市河和这条河浜之间,如今这条浜差不多要消失了;第五条在西栅口西段,是一条长约40米的南北向小河,如今已不复存在。
小镇的结构很简单,就是一条老街、五六条弄堂、一条市河、六七座不同时期的桥梁。
老街呈东西走向,长406米,宽度一般也就2米多,最窄的地方只有1米半左右,小轿车都开不过去。老街北侧是居民们的主房,一般都有三四进;南侧大多是与主房对应的下岸房屋;再南侧是宽阔的市河(郭街河),宽度一般在12—16米。
听人说,20世纪70年代前,老街南北两侧的房屋都基本从最东面连到最西面。老街上方基本都搭有过街凉篷,下雨下雪天走在街上都不用担心淋湿、受冻。后来下岸的房屋被大量拆除,如今已所剩无几。过街凉篷也被陆续拆除,他读小学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初)还看到一处这样的建筑,现在是完全没有了。
其实,小镇原来还有条东西向的南街,通过南北向的苏家弄连接老街。可惜南街发育并不充分,最后也就没能成市。
郭巷小镇外围原先有个行政村叫双浜村,说是因为有东浜(在老街中段向南伸出)和西浜(在老街西段向西南伸出)而得名,其实双浜村还有好几条浜,比如一条在老街东段向北伸出,通往马村自然村;一条在老街北面,也呈东西向,西段连着西栅口,老街西段的民房基本就被夹在市河和这条河浜之间,如今这条浜差不多要消失了;第五条在西栅口西段,是一条长约40米的南北向小河,如今已不复存在。